鸟儿的“好色”艺术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鸟儿的“好色”艺术

时间:2024-03-02 05:51:23

鸟儿的“好色”艺术

袋熊 鲜艳的颜色是许多鸟类重要的择偶标准。比如常用于生物实验的斑胸草雀,如果给一只雄鸟戴上红色脚环,它就会大受雌鸟欢迎;如果给它戴上绿色脚环,它就会被冷落到一边。 雌鸟将鲜艳的颜色作为挑选如意郎君的标准,这一现象早在100多年前,就被达尔文注意到了。但是在热爱彩色的鸟类里,似乎也存在“好色”的禁令,而且还相当常见。 不是你想“色”就能“色” 鸟类为何放弃了“色”呢?首先,是因为随机的基因变异。突变可能会让美丽的颜色无法表达,比如在动物园常见的白孔雀,它是蓝孔雀突变的结果。 其次,是因为雌性“审美”的转变。“审美”总是被大众的口味裹挟。如果雌性喜欢灰色羽毛的雄性,那雄性的羽毛变成灰色也是不可阻挡的。 再次,是因为长得漂亮会遭到环境因素的阻碍。一项对柳莺属鸟类的研究发现,生活在光照差的环境里的雄鸟,为提高自己的醒目程度,更可能长出色彩鲜艳的羽毛;相反,生活在光照好的环境里的雄鸟,就不用打扮得花里胡哨。 因为“好色”而失去生命 美貌的代价很昂贵,甚至有可能要命。孔雀美丽的羽毛,却让达尔文感到费解。因为他提出的自然选择,没法解释它存在的意义。无论怎么看,巨大笨重的孔雀尾屏,都只会阻碍生存而不是有利于生存。 麦克莱恩等人比较了132种被引进到海岛上的鸟,发现雌雄颜色不同的鸟灭绝的可能性,要比雌雄颜色相同的鸟的高得多。颜色鲜艳可能为它们带来杀身之祸。长出美丽的羽毛不仅要耗费很多营养,还容易引起捕食者的注意。 “好色”不利于将来 在那些雄性颜色漂亮的物种(如孔雀)中间,少数颜色最漂亮的雄性,霸占了大多数的交配机会。结果是大多数雌性由少数最“色”的雄性授精,这导致它们的父系基因多样性极端缺失。 对北象海豹的等位酶基因研究发现,它们有惊人的一致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一度被人类捕杀到几近灭绝,近十万只北象海豹都是少数几只北象海豹的后代;另一方面是因为北象海豹拥有哺乳动物里最夸张的婚配制,地位最高的雄象海豹可以拥有上百个“妻妾”。 雌性“好色”,短时间内可能会让雄鸟子孙满堂,却会给将来埋下灭绝的隐患,正所谓“色即是空”啊。 (飞鸿摘自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小黑孩图)
1

推荐杂志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