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人生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深潜人生

时间:2024-03-07 08:53:55

徐芑南回归祖国 2001年1月下旬的一天,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徐芑南接到来自中国无锡的越洋电话。电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所长吴有生打来的。他兴奋地告诉徐芑南:“老徐,7000米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决定请你回来,这个总设计师非你莫属!” 放下电话,徐芑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的徐芑南,幸运地成为我国第一批海军舰船装备研发设计人员。当他来到702所报到后,原本设计水面舰船的他被派去做潜艇模型的水动力试验。由此,他的事业从水上“潜入”水下。 徐芑南主动要求到某潜艇基地当了一名舰务兵,把潜艇各个舱段的构造熟记于心。1个月后,他又要求去潜艇修理厂实习。这段经历,成为徐芑南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他说:“我终于知道我干的是什么、该怎么干了,连看图纸的感觉都大不一样了。科技报国是我们那代人的梦想,早日研制出我国自己的载人深潜器,向蓝色海洋进军,探测深海的奥秘,是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愿望,更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从潜艇基地回来后,徐芑南开始主持“深海模拟设备及系统”(简称压力筒设备)的设计和建造任务。当时国外对中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凭借论文资料上美国海军实验室的一张照片,徐芑南和课题组成员只用了3年时间就自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压力筒设备。20世纪70年代,他又开创性地建成我国最大的压力筒设备。 共和国的潜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徐芑南从行车指挥,到设备安装,到实验测试,再到写分析报告,一路走来,成了所里的“多面手”。1996年,徐芑南因疾病缠身,办理了退休手续。1998年1月,他和夫人移居美国旧金山,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徐芑南夫人方之芬回忆说:“当时接到电话,徐芑南一个劲地说,来不及了,要赶快回所里!”他不想让自己在有生之年留下遗憾,可是家人全部反对。当时他已经退休5年,还身患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回国担任这么大项目的总设计师,身体健康的人恐怕都难以承受,更何况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 徐芑南对一向最懂自己的母亲说:“我一辈子的梦想,就是为国家造出最好的潜水器。一思考潜水器的问题,我的头就不痛了,不思考就痛。现在国家需要我,我觉得我还是接下这个任务吧。”年近九旬的老母亲同意了,说:“你去做吧,不让你去做,你会生病的。” 带着创造“中国深度”的梦想,徐芑南回到702所。一同归来的,还有他的夫人方之芬。夫妇俩把家安在了702所老宿舍楼里,一住就是10年。蛟龙出海 按照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总设计师的任职要求,总设计师的年龄不能超过55岁,而徐芑南当时已经65岁。为此,科技部特地为他破例。对徐芑南来说,担任总设计师是一份责任,更是自己梦想的延续,他说:“?然我当时已退休5年,但是为了圆梦,我还是愿意多出一份力,多尽一份心。” 我国以前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最深只能下潜600米,要让一个载人深潜器,在短短数年之内就实现从600米到7000米深度的跨越,并非易事。“蛟龙号”立项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蛟龙号”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海试,都是由徐芑南和同事们自主研发完成。在克服了各种困难后,“蛟龙号”一浮出水面,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彼时已73岁的徐芑南坚持登上“向阳红9号”工作母船,为海试“护航”。上船时,他所携带的花花绿绿的药品和氧气机、血压计等必备器械装满一个拉杆箱,“吃药就和吃饭一样”。 母船“向阳红9号”是一条旧船,条件很差,在长达40多天的海试中,叶菜只维持了两个星期,在随后的日子里,徐芑南和大家一样,每天吃的不是土豆烧萝卜,就是萝卜烧土豆。每次潜水器下潜,徐芑南从不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盯着海面,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当“蛟龙号”完成首次1000米海试,大家欢呼雀跃之际,劳累过度的徐芑南突发心绞痛,脸色苍白,虚汗淋漓。看着大家紧张的表情,他忙安慰说:“没事的,你们忙吧,我躺一会儿就好了。” 2011年,“蛟龙号”冲刺5000米深海,完成136项科学实验,还采集到了素有“海底黑色黄金”之誉的锰结核矿石。一年后,“蛟龙号”成功突破7020米,下潜最深达7062米,不但刷新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还创造了世界深潜奇迹。这标志着我国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实验技术,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3名潜航员与“天宫一号”3名航天员成功实现“海天对话”,海天同庆,举国欢腾。徐芑南非常兴奋,这一刻,他等了一生,年轻时的心愿终于在76岁时圆满完成!他说:“曾经以为这辈子这个梦想实现不了了,但现在得到这么好的结果,我无憾了!”2013年12月,徐芑南以77岁高龄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年新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当他在无锡702所办公室里得知这个好消息的时候,非常高兴,不仅为自己,也为702所这个集体。相濡以沫 “在我心里,有一位特别想感谢的人,那就是我的夫人方之芬。没有她的协助,我的工作很难顺利进行。如果说在‘蛟龙号’研制过程中我起了一点作用的话,那军功章里也有她的一半。”徐芑南说。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的方之芬和徐芑南一起回国后,也参加了课题组,既当助手,又做护工。徐芑南感慨地说:“夫人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家庭的温暖,还有研究过程中的扶持和协助。” 方之芬则说:“他这个人,没有什么爱好,只喜欢自己的专业,其他的他都不在乎,只要为国家做出潜水器,他这一辈子就感到欣慰了。不管病有多重、人有多累,只要一提到潜水器,他就会精神抖擞。要是离开了潜水器,他就像丢了魂一样。”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方之芬带了许多速效救心丸,每次和徐芑南出门都要带在身边。她说:“那时他有心脏病,严重的时候,他心脏早搏一天16000多次。每天夜晚,只要听不见他的呼噜声,我就会非常紧张,赶紧起来摸一摸他的心跳。” 徐芑南几乎每年都犯心脏病,他成了上海华山医院的常客。每次住院,医生都要求他至少住两个星期,可每次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悄悄溜出医院。徐芑南知道,他等不起,“蛟龙号”的研发进度更等不起。熟悉他的老朋友担心地对他说:“老徐,你这是拿命在拼啊!”徐芑南淡定地说:“等‘蛟龙号’完成7000米任务后,我就真的退休了,到时候休息时间多的是。” 由于长期用眼过度,徐芑南右眼视网膜脱落。纸上的资料,他只能用高倍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实验室里的那些仪器、电脑数据,他几乎看不见,这个时候,方之芬成了徐芑南的“眼睛”,把数学公式、海量数据、精密推算过程一点一点地念给他听,徐芑南一边用耳朵听,一边用脑子记,夫妻俩这样一念一听就是10年。薪火相传 “蛟龙号”研制之初,面对一群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徐芑南既像严父,又像慈母。“人人都是自己??位上的主角,人人也是其他岗位上的配角,互相补台,互不拆台”是徐芑南坚持的一个原则。“蛟龙号”团队的成员跟着徐芑南学到的不仅是专深潜人生

提醒您:因为《深潜人生》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12

推荐杂志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