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人类如何对抗时代的洪流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30年后,人类如何对抗时代的洪流

时间:2024-03-08 07:56:41

今天出生的婴儿,到2050年才30出头。如果一切顺利,这个婴儿可能到2100年还活着,甚至到22世纪还是个积极公民。 我们到底该教这个婴儿什么,才能帮助他在2050年或者22世纪的世界里存活,甚至大显身手?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了解周围的一切,走出生命的迷宫?不是灌输信息,而是教他判断信息 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是灌输信息。这在过去说得通,因为过去信息量本来就不大。 比如,如果你住在1800年墨西哥的某个偏僻小镇上,就很难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毕竟,那时既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也没有报纸或公共图书馆。 现代学校的出现,使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学到读写技能,了解地理、历史和生物的基本知识,这其实是个极大的进步。 但是,在21世纪,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如果你现在住在墨西哥的一个偏僻小镇上,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光是看维基百科、TED演讲、免费在线课程,就需要花费大把的时间。一方面,现在没有任何政府有能力隐藏信息;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想用各种互相矛盾的报道、无关紧要的话题来影响大众,也是轻而易举的。 在这样的世界里,老师最不需要教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他们需要的是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不应该看重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 除了太强调提供信息,大多数学校也过于强调让学生学习一套既有的技能。然而,我们并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和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模样,所以我们也不会知道人类到时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 我们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语言编程、学说中文,但到了2050年,人工智能可能比人类更会写程序,谷歌翻译应用也能让只会说“你好”的外国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话、粤语或客家话来交谈。 那我们该教什么呢??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是,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和创意。说得宽泛一点儿,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认识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态平衡。想跟上2050年的时代步伐,人类不只需要新的想法和新的发明,更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这么做的原因在于,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 1848年,几百万人失去了乡间农场的工作,到大城市的工厂里上班。但他们到了大城市之后,性别并不会改变,也不会忽然多个第六感。而且只要在某家纺织厂找到工作,就能在这个行业待上一辈子。 但到2048年,人类可能要面临的就是迁移到网络空间、流动的性别认同,以及计算机植入装置所带来的新感官体验。就算他们找到一份有意义的新工作,如为3D虚拟现实游戏设计最新的流行趋势,但可能在短短10年内,不仅是这个职业,几乎所有需要类似艺术创意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所以,你在25岁的时候,交友网站上的自我介绍如果是“25岁的异性恋女生,住在伦敦,从事时尚工作”,到了35岁,就可能变成“年龄调整中,非特定性别,新大脑皮层活动主要发生在‘新宇宙’虚拟世界,人生的使命是要前往其他时尚设计师未曾踏足的领域”。到了45岁,就连“约会”和“自我定义”都成了过时的概念,只要等待算法帮你找到(或创造)完美的另一半就行了。 上面这个例子当然只是个假设。没有人真正知道未来将如何变化,而且任何假设都可能与真正的未来相去甚远。“不连续性”时代,需要不断“重塑”自己 如果某个人向你描述21世纪中叶的世界,听起来像是一部科幻小说,那么他很可能是错的。但如果某个人向你描述21世纪中叶的世界,听起来一点儿都没有科幻小说的意思,那他肯定是错的。虽然我们无法确定细节,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未来的重大改变,很有可能改变人生的基本架构,让“不连续性”成为最显著的特征。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 你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了稳定的身份认同。就算在15岁的时候没去上学,而是在自家田地里工作,你仍然是在学习:学习怎样让水稻长得更好,怎么和大城市贪婪的米商谈判,以及怎样解决和其他稻农之间抢水抢地的问题。 在人生的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当然,就算到了50岁,你还是会在种稻、谈判、处理冲突这些事情上学到新知,但都只是对已然千锤百炼的能力做点微调而已。 但到21世纪中叶,由于改变的速度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复杂的问题。 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如此新奇。人们都忙着自我重塑。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这有点儿吓人,但也令人兴奋。 但到50岁的时候,你不想改变了,大多数人也都放弃了征服世界的梦想。这辈子能看的、能做的、能买的,好像也就那样。这时的你更喜欢稳定。然而在21世纪,“稳定”会是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着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的一声飞过,把你远远抛在后面。因为人类的寿命会更长,有可能你有几十年的时间,只能活得像一块无知的化石。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不只是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我。而且到时候,50岁可能还算年轻。 等到改变成为新常态,个体或人类整体过去经历的参考标准都只会慢慢降低。无论是作为个体或整体,人类都将越来越多地面对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事物,比如超高智能的机器、基因工程改造的身体、能够精确操控自己情绪的精妙算法、急速袭来的人工气候灾难,以及每10年就得换个职业的需求。 面对前所未有的局面,到底该怎么做?被大量信息淹没,绝无可能全部吸收和分析,该如何应对?如果“不确定性”已经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又要怎么过下去? 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思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并学会与未知和平相处。但麻烦的是,教孩子拥抱未知、保持心态平衡,比教他们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要困难许多。 工业革命让我们对教育的实践就像一条生产线。有人会告诉你地球是什么形状,另一个人告诉你人类的过去如何,还有一个人告诉你人体是什么样的。我们很容易对这种模式嗤之以鼻,而且很多人都认为,就算这种教育模式在过去取得了一些成就,现在也已经过时。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出可行的替代方案。至少,这种替代方案不能只适用于加州市郊富人区,而要能够扩大规模,即使在墨西哥乡村也可以实行。认识你自己,不要被算法操控 如果有个15岁的孩子被困在墨西哥、印度或亚拉巴马州某所观念过时的学校,我能给他的最好建议就是:不要太依赖大人。多数大人都是一片好意,但他们不太懂现在这个世界。 过去,听大人的话是个相对安全的30年后,人类如何对抗时代的洪流

提醒您:因为《30年后,人类如何对抗时代的洪流》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12

推荐杂志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