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骗子带来的成长教育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一个骗子带来的成长教育

时间:2024-03-03 03:58:46

苗炜 好几年前,我看了一部电影,叫《成长教育》,看完之后念念不忘。前些日子,我又把这部电影找出来看了一遍。 先说电影故事。一个16岁的姑娘,努力学习,想要考进牛津大学,她的爸爸妈妈都期盼她能如愿。在一个雨天,这个叫珍妮的姑娘遇上了大卫,对方是个成熟男人,颇有魅力。两人相识后,大卫带着珍妮去听歌剧,去拍卖会上买画,去高级餐厅吃饭。 到珍妮17岁生日时,大卫带着珍妮去了巴黎,而后,大卫向珍妮求婚。那是1961年,十几岁的姑娘嫁给30来岁的男人也算是一种出路。珍妮带着订婚戒指去上学,她的英文老师对此大为失望。珍妮本来是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可遇到男人就变得糊涂了。英文老师问珍妮:“他欣赏你的头脑吗?”珍妮反问老师:“上了大学又怎样?你从剑桥毕业,不也就是在这里教书吗?” 珍妮离开学校,准备嫁人,但随后发现大?在骗人,他已婚且有孩子。珍妮的父母本来挺喜欢大卫这个人,却不料遇到个骗子,一家人深受打击。珍妮躲在屋里不出来,爸爸端了一杯茶,站在门口很羞愧地说:“爸爸一生都在害怕。”这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句台词。是的,爸爸一生都在害怕——怕自己失业,怕钱不够花,怕自己的女儿在竞争中落败,也怕女儿遇人不淑——养儿育女的过程中,爸爸其实一直都在害怕。 珍妮恢复过来,回到学校,要求重读,但严厉的女校长拒绝了她。她的英文老师担负起课外指导的责任,帮她补习拉丁文,一年之后,珍妮考上了牛津大学。她骑着自行车,从饱蠹楼(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门前经过。 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的回忆录。巴贝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先在《阁楼》杂志工作,而后给《观察家》杂志写稿,成了一名专门写访谈的记者。她60来岁时给《格兰塔》杂志写了一篇短文,后来有个制片人打电话给她,说想把这篇短文改编成电影。2009年,这部电影上映。《成长教育》剧照 原作那篇短文,不过十来页的篇幅,非常简洁明快。散文中,那个骗子叫“西蒙”,而非“大卫”,他是个惯犯,骗过好几个姑娘,小偷小摸,后来进了监狱。巴贝尔在文章中说:“他是个小偷,潜入我们家偷走了我父母最珍贵的东西——我,还差点儿偷走了我的牛津梦。当时我的父母既不懂得时装也不懂得存在主义,他们被这家伙骗了。”琳·巴贝尔跟这个骗子交往两年,得到了一个教训,或者说受到了教育,我们看她自己是怎么说的:我从西蒙那里得到了什么呢?一次教育,我父母常挂在嘴边的教育。跟西蒙约会的两年,我了解了高级餐厅、奢华酒店和海外旅行,懂得了一点儿古董知识,看了伯格曼的电影,听了古典音乐。这些东西等我上了牛津依然有用——我会看菜单,知道什么是“手指碗”,能听进去歌剧,不是个乡巴佬。我也变得老于世故,进了牛津,只希望遇到一个跟我年龄相当的男孩,希望他善良、正派、规规矩矩,哪怕他是个笨拙的男子。然而西蒙也教会了我一些令我后悔学到的东西——我学会了不相信别人,学会了不听其言,而是要观其行;学会了怀疑某人乃至所有人都有欺世的本领;倾向于认定对于某些人,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他,实则一无所知——这帮助我成为一个好的采访者,而在生活中却无益处——我太多疑、太谨慎,也太无动于衷了。这是西蒙对我的伤害。 (叶风摘自《新民周刊》2021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