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黄金投资新时代 > 复杂性和政策

复杂性和政策



谈及复杂性与政策的关系,好的一面在于,合理制定政策对降低资本市场复杂性的风险大有裨益;遗憾的是,政策制定者没有采取任何建设性的措施朝这个方向努力。复杂的系统之所以会崩溃,是因为如果一旦超越一定比例或规模,它们是不可持续的。要么是能源投入太大以至于无法继续维持系统运转,要么是相互作用太多而不能保持系统稳定,要么两者兼而有之。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补救措施都是在系统发生崩溃之前就应缩小系统规模,直至系统可以长久持续的水平。

当看到山上有雪崩的风险时,阿斯彭山滑雪区巡逻急救队的人会怎么应对呢?他们一大早就出门,在第一批滑雪者到达之前,他们已经爬上一条山脊线并引爆了炸药。实际上,他们是将雪炸飞起来,在雪崩伤害滑雪者之前就让雪堆无害地倒下;当美国森林管理局看到大规模的森林有火灾隐患时,他们又是怎么做呢?事实上,他们会实施一场受控的火灾,以此烧掉干燥的木头,使得闪电或篝火不会再引发更大的火灾,从而避免更大损失的产生。

森林里的枯木量或山腰上的积雪量,是复杂系统中衡量尺度的例子。在资本市场,我们也有类似的衡量指标,例如衍生品的总规模、银行体系中的资产集中度以及大型银行的总资产等。这些是不稳定的积雪和干燥的森林的金融等价物。正如森林巡护员和滑雪巡逻队对他们管理的系统进行清理一样,监管机构也应该定期清理银行体系。

我们应该把大银行分成更小的单位,使它们像公共事业单位一样发挥有用的作用,并得到与其职能相匹配的酬劳,而不应薄种广收。即使我们分拆了大银行,也并不意味着它们彻底摆脱了倒闭的厄运。这只是意味着,当它们倒闭时,影响不会很大。关键点不在于杜绝破产,而是在于防止由于破产而引发灾难性崩溃。我们还应该禁止大部分衍生品,并取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使银行摆脱高杠杆和高风险的证券业务。

反对分拆大银行的人们则认为,规模创造效率,规模降低了为广大客户提供银行服务的成本。然而,与灾难性崩溃的二阶成本相比,这些效率,即所谓的一阶效益(first-order benefits)是微不足道的。

换言之,银行游说人士善于以典型的规模经济和全球竞争力来大肆吹捧大型银行的益处,他们却完全忽视了由整个社会所承担的二阶成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经济崩溃的长远利益,将超过缩小系统规模所需的短期成本。但这不是决策者真正有能力驾驭的微积分,因为他们不了解复杂的系统动力学是如何在发挥作用。

我无法看出监管者和银行家真正熟知复杂性理论的迹象。不过,他们似乎确实意识到另一轮系统性危机即将来临。美国的经济增长还不足以支付其债务,金融衍生品数量日益庞大,银行业控制着位于华盛顿的决策机构,金融系统逐渐失灵。在这种情况下,买进黄金将是唯一明智的保险做法。


经济金融化

过去30年来,经济出现了极度的金融化。这表示我们更倾向于从金融交易,而非从制造业、建筑业、农业和其他实体形式的生产中获得财富。传统上,金融被用来促进贸易、生产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它支持其他业务活动的开展,但金融业本身并不是目的所在。

金融有点像齿轮上的润滑油——它确实是一种必要的成分,但它本身并非引擎本身。但在过去的30年中,金融已经逐渐转移——它已经演变为一种类似癌症的东西,就像是生产活动中的寄生虫一样。

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经济中金融业约占股票市值的17%,占GDP的17%。对于一个促进性的行业来说,它的比例是巨大的。为什么银行业能占GDP的17%?合理的比例应该是5%,这更接近它的历史份额。如今,在贪婪和银行家们以神秘方法从复杂社会中攫取财富之能力的推波助澜之下,金融业已经自成目的。困难在于,银行家用来提取财富的手段增加了复杂性,却没有增加价值。2008年,极度金融化的趋势几乎摧毁了全球经济。

由于黄金采矿业的发展,黄金库存增长相当平稳。过去偶尔会有很大的金矿被发现,尽管100多年来一直没有被发现过。大约在1845—1898年,有一些较大的金矿被发现。自此之后,黄金的年产量一直缓慢而平稳地增长着,增速约为每年1.6%。

有趣的是,黄金股的增长速率与全球人口增长率大致相同,这导致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就好像黄金稀缺正是以此为目标的天赐之物一样。

不过,如果你有实实在在的钱,就无法使经济金融化,因为金融增长速度不及生产加创新。金融业需要的是杠杆或信用工具:衍生品、掉期、期货、期权、各种国债和商业票据,需要我称之为“伪货币”的东西——“伪货币”是我在我的第一本书《货币战争》(Currency Wars,2011)中使用的一个名词——以便让游戏能够继续玩下去。

金融业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它利用内部信息和政府补贴从其他行业中获取财富,这是一种寄生或所谓的“食利者”活动。在金融引发下一次经济危机之前,应该控制它的无序发展,控制措施包括分拆大银行、禁止大部分金融衍生品、限制货币供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