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做演讲我会使用下面这个“公式”作为助记符轻松随意地把超级协同整合方法引向关键所在:
1/40/12/3/40>L, K,A, U=VF
以最简洁的方式来解读这个公式:探讨12个子主题的约40个关键人员在三天内就拟定出了应对当今复杂挑战的解决方案。对此他们制定出了约40种转换成熟期的重要应对措施。
参与者由此制定出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L),取得了最大共识(K),造就了离愁别绪(A)和以社会能量为转换意愿(U)的氛围,这得益于所有知识、创造力、智慧自行组织而成的效用和人类活力的释放。这加强了领导力(VF),并促进组织良好运转。
人们可能会对这个“公式”一笑置之,然而上面提到的效果却是事实。在超级协同整合方法的对比下,无休止的会议、研讨会、日期协调、出差、事关业务的失职都已经过时了。三天就搞定了全部——在实践完成即将分别时充满干劲的参与者几乎都想到了他们共同解决方案的替代物。
超级协同整合方法由于耗费时间短而成为快速战略审查的有效方案,同时它也是指导战略航向改变的必要工具,巨大的转变将会使战略航向转变在接下来几年中的重要性迅猛增加。
如果人们不需要这么多人参与或不愿卷入这么多人的话,那么除了30~40人参加的、为时三天的大型超级协同整合之外还有更为快速的方法。这些快速而敏捷的方法几乎就是协同整合家族中的高性能跑车。
公司的大脑:通过控制论网状系统来实现类似大脑的运转方式
我们有时使用一个浅显的比喻把最高领导层视为“组织的大脑”。据这个比喻来看,最高领导层中的单个人员十分重要,这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共同协作,也受时间和空间中信息关联方式的影响。传统管理法是当今常用的方法,但它却无法实现大量决策人员间的紧密协作,尤其是这些人员间还必须要达成共识。而协同整合方法正好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个以一些特定功能为目标的突破口在组织中真正地实现了一种类似大脑的协作。
因此在具体经过中描述超级协同整合,就如同用语言来描述一首莫扎特交响曲一样,这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两者,人们都可以十分惬意地去享受。因此在这里我要提一下超级协同整合的一个作用原理,即参与者与主题的相互关联以及超级协同整合的整体结构。
正如所提到的,协同整合方法的核心和“驱动马达”是一个革新的关联过程,它来源于大脑研究,且就控制论角度而言它能够进行最佳自我调整。借助这个堪称完美的协同整合网状结构——数学中所谓的“二十面体”几何图形(见图18-2)便是它的模型,最大程度上能使42个关键人物都像交响乐团般和谐且精准地协作,这使他们的全部知识、创造力和集体智慧都自行集中起来,去探寻12个子主题的解决方案,去探寻能取得最大共识的解决方案。
图 18-2 协同整合关联的二十面体
为何传统方法中不可避免的徒劳无功在使用协同整合方法时则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无限制的自由信息流通之间的高效关联,同时信息流通又促使所有参与者的知识进行最优结合,追根到底关联结构便是其原因之一。20世纪40年代针对它的调查才开展起来,首先便是亚历克斯·贝弗拉斯划时代的试验。
我们把二十面体结构同波尔戴关联相比较,也就是图18-3中的线性链。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传话游戏”这个儿童游戏。
如图18-3所示,把5个人员小组用直线连接起来,A作为信息输出方把信息传输给B, B又传给C,以此类推,那么十分确定的是这个线性链最终会把消息完全报错。线性链越长,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
图 18-3 连接方式决定系统的关联有效性
线性链是一个关联障碍工具或者说是一个致使关联错误的工具,此外它还制造挫折(虽然完全不受操控者的影响),然而图18-3中的那种围成一个圈的连接方式却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良好运转的关联系统,同时我们还获得了更高的满意度,且广受好评。即使操作完全相同的系统,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运转方式也会有天壤之别。
借助二十面体(立体的12角形)这样的连接方式,我们完美地融合了42个人和12个主题。此外我们还得到了一个长期摘抄的、用于操控自我调节方式的精确的实施过程记录。我们取得了一些嵌入整个管理系统中的结果,这些结果我在本章中已经讲过。它的作用原理便是控制论的通用法则:自我组织、自我调整、知识发展、智慧和创造力。
超级协同整合的一体化整体构架
这还不够,在图18-4中人们能够看出我们超级协同整合的整体构架,包括众多我后来探讨到的方法在内。在实际运用中所有要素同时起作用,就如同交响乐团的乐器般和谐共鸣。
图 18-4 虚拟工具组花束图
有趣但却并不意外的是,超级协同整合和现代的超级计算机之间存在明显的结构和功能相似性。超级协同整合方法的本质便是一种核心连接方式,它的作用原理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是一个功能关系。
然后便是我的一般管理模式(GMS)中的蓝色图标。这在功能上几乎与电脑操作系统一致,比如Windows。设置成圈状的是条理分明的网际工具组,其功能就相当于Windows系统中Word、Excel和PowerPoint之类的应用程序。
在使用核心连接方式时从MSS的10个虚拟工具中选择一个工具配套使用,这在功能上也和Windows应用程序一致,虽然并非每个应用程序都处于持续使用状态,但却经常处于多个同时使用的状态,此外,所有应用程序都一定是随时可供使用的。
这10个虚拟工具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
(1)重要绩效控制参数(CPC)的复杂性,其作用是控制影响企业生存能力的必要变量。
(2)促进控制论调整电路结合的敏感度模型,其作用是找出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自我改善力和自我毁坏力,识别起干涉作用的操纵变量。
(3)关键要素战略情报项目(MSIP)和PIMS,其作用是量化、测量重要绩效控制参数与敏感度模型。
(4)最小因素聚焦战略(EKS),其作用是实现完美专门化,并由此在市场中占据独有性。
(5)仿生学S曲线工具,其作用是查明市场、生意的增长动力与替换动力。
(6)可生存系统模型(VSM),其作用是建立企业的“神经系统”。
(7)管理系统审核(MSA),其作用是核查当今企业管理系统和管理方法的操控力。
(8)网状模型,快速而恰当的替换措施。
(9)操控室,有助于实时信息和实时控制
(10)Ecopolicy®城市管理模拟游戏项目,有助于学习网状思维。虚拟工具与协同整合协同作业。为使其运用收到最佳成果,我们研发了一种特别方法,我们称它为TIE(total immersion exploration®),即全浸式探索。在动力复杂性和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工具为组织的良好运转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超级协同整合方法就相当于一部现代智能手机,它在短时间内引发了一场革命,这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同时也是一场社会革命,这场革命现在正摆在我们面前,并且才刚刚开始。
在当今越来越轻便、越来越美观的智能手机身上,能体现用户友好性的所有功能,包括网络、电子邮件、照片、音频播放器、视频等,然而以前针对每个功能人们都需要一个单独的、有适配线和插头的机器,比如人们必须随身携带CD机、DVD播放器、笔记本电脑等。在旧世界这是很普遍的,虽然相比于早期模拟技术而言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处于开始阶段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方法革命便与智能手机有着几乎差不多的影响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