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莽昆仑 > 第8章

第8章



特别是满头的乌发,不上一滴油在阳光下也闪闪发光!那时候他英俊又潇洒。

因为潇洒和漂亮妻子才爱上了这个甘肃酒泉的男子汉。

五道梁泵站的张天河是开柴油机的,这是个艰苦的岗位。噪音、油气和缺氧使泵房里的士兵头疼、耳鸣、眼花、恶心、失眠和吃不下饭。张天河水土不服。这里的水苦涩难咽,水中有弯弯曲曲的小虫。这里缺乏维生素,因此,好多人指甲凹陷。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掉头发,101生发精也不起丝毫作用。

张天河比其它人掉得更厉害。整个头部光溜溜的,活像一个大土豆,加上两排被烟熏得焦黄的牙和被强烈紫外线灼烫得乌紫的面颊,给人一种可怕的感觉。无情的大自然把人折磨得面目全非!

他到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去找有名的医生,医生也无能为力:“这是高原症,没有办法治。”这是真话。谢庆锡也是五道梁泵站的,原来也是秃发,后来下到格尔木,才长出了青丝。

怪病惊动了各级领导。总后勤部部长赵南起从北京赶到青藏线,看见张天河一头光溜溜的形象,将军掉泪了:“你买点药吃吃。”

“吃了好多药,都不起作用。”

战士的疾苦牵动着将军的心,总后卫生部奉命研制新药。上海产的防紫外线辐射的擦脸油和多种维生素发下来了,人手一瓶,似乎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可以说,青藏线的士兵差不多将百货商场中所有护发护肤的香波、香脂、香水统统领教过了。为了恢复自己青春的形象,他们舍得花钱,他们到拉萨,到格尔木,甚至从西宁、上海、北京买来了国内外出品的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化妆品,排列在桌子上比都市发廊还要琳琅满目。有一洗黑、海飞丝、威娜宝、爱罗莉、郁美净、达尔美、丹蒂丝、美波、力士、嘉露、飘柔、大宝、华姿、永芳、诗丽,甚至还用过乌发生发牙膏。遗憾的是所有美丽的浓香统统无效!

马太在《圣经》中说,长在你头顶的发丝是可以完全数得清楚的。他说亚洲的黑褐色头发的中国人应有十一万根头发。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纵欲无度是秃发的原因。祭司们认为脱发是上帝的指尖触了人的头顶所致。而精神病学者在研究报告中说:脱发的致命原因是开怀大笑。

这些似是而非的结论似乎显得有些荒诞不经。高原战士的性生活极其可怜,开怀大笑似乎与他们没有多大的缘份,至于上帝的指尖是否触及过他们头顶,这只有上帝才知道!

还是正常的医理推断显得比较接近现实:“临床诊断结果,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脱发是属于男性病例,且是突如其来,莫明其源。”

还是《大英百科全书》说得真实而现实:“对常见的秃顶症尚无特效药物。”

莫明其源的脱发,无法医治的脱发!

其实,青藏高原的官兵只要离开这片荒原,他们中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能够很快地在自己的头上重新生长出十一万根黑褐色的头发!

他们不能。军人的天职命令他们必须日日夜夜坚守在这片脱发的高原上。

脱发的军人不敢脱帽。张天河的妻子赶来看他时,直到晚上睡觉时张天河才把军帽脱下来。顿时,妻子伤心地哭了。

她爱她的丈夫。她收集了三十多种药方寄给丈夫,她买了好多种据说能治秃发症的药物带给丈夫,这只是一种心愿,她盼望丈夫依然英俊潇洒!

她打点行装又一次来到高原,她要带她的丈夫去治病,她不相信这么大的中国这么多医院对头发没有办法!丈夫告诉她已经吃了好多药,好多人都在求医可都没有效果时,她恳求部队领导将已经当了十多年义务兵的张天河尽快退伍回乡。因为人民解放军中当十多年义务兵的人恐怕只有在青藏线才能找到,因为她听说只要离开高原她的丈夫就能重新长出乌黑的头发和眉毛。

可是,丈夫训斥了她一通。他太爱自己的岗位了,十几年的高原生活,他对这里的冰川雪山,高坡大河,还有黄羊和无鳞鱼都生出了一种亲近的感情。自然,那两台135马力的柴油机是他的伙伴,震耳的轰鸣成了他生活的伴奏,一旦听不到发动机的隆隆声,他会觉得失落了什么和缺少了什么。只要柴油机的运转声有一点点异常,他都能听出来,他觉得他的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

妻子抚摸着他的秃头,悲哀地流着泪。丈夫宽慰她说:“怕什么?我不是好好的吗?”

张天河至今仍在五道梁泵站机房里管着他的柴油机。他依然没有头发、没有眉毛、没有腋毛和阴毛。

这就是《头发问题》的生活真实。

《头发问题》引起了许许多多观众的感叹。从南京演到北京,这个小品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节目本身。

这个小品的四个表演者以及来自青藏兵站部的这支业余演出队的三十五个演员在演出期间,也发生了一个悲壮的令人惊奇的故事。他们都得了病,病症叫:低山反应。病因是:氧气太多了,他们都醉了,这叫“醉氧”。他们不习惯南京、北京的生活环境,于是,头晕、头昏、胸闷、恶心、呕吐,最轻的症状是瞌睡,有一位演员半小时打了四十几个哈欠!在青海出生的十九岁的刘青玲全身浮肿,演出后呕吐得要两个人扶着才能回到住所。

这又是一个关于高原战士的故事。

在物质与精神贫乏的地方

西行漫记——

在青藏兵站部看录像片《西部没有雕像》,雄浑、粗犷、悲怆、深情。60分钟的图像展示了青藏线官兵40年的漫漫征程。几十万人的奋斗、奉献和牺牲,剪辑成感人肺腑的镜头。

主题歌绵绵情长:

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

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

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

儿却说这里是献身保国的地方。

儿当兵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

儿的眼望不见娘炕头的灯光。

儿知道娘在三月花中把儿望,

娘可知儿在六月雪里把娘想。

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

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

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

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

不知为什么,热情的讴歌遭到了冷漠的回报。兰州市的一位母亲给在青藏线开汽车的儿子艾兵写信:“中央电视台放了《西部没有雕像》,越看我越不放心,以后能不站岗就不站岗,能不出发就不要出发……”

军务参谋桑宁接到了未婚妻的来信:“你就在电视上放的那个地方?我不要这样的雕像,请你考虑:要么转业,要么吹灯!”

途经花海子,遇一位怀抱婴儿的藏族妇女搭车。闲谈中得知,她丈夫叫扎西,在花海子看兵站,他很孤独。他不让她出门,相对而坐又无话可说。她悄悄地到道班去看一会儿电视,回来后又挨打。她要离开他,他不干。在这个地方,他不能没有女人。

张留德探家了。他将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儿子已经会喊“爸爸”了。妻子泪流满面地搂着儿子说:“喊爸爸,你爸爸回来了!”儿子用小手摸着张留德的军衣:“我爸爸啥样子?我不知道。”

因为发烧,儿子的眼瞎了。

格尔木的每一座家属院中,都有一些失去了丈夫的寡妇。高原的风雪吞没了她们的青春也磨砺了她们的筋骨,她们把自己交给了青藏线。她们默默地流着泪,顽强地工作着、生活着,抚养着孩子。爱情的花谢了,那一份甜蜜和芬芳,仍留在她们的心里。

千百对牛郎织女,在银河的两岸遥望。尽管花烛流着泪,一根看不见的红丝线,连结了千山万水,扯不断柴米油盐、儿女情长!

第五节

9.三角恋

她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可是,丈夫在北京,儿子在南京,她在格尔木。她的三口之家分布在祖国的东部、西部和北部。千分情,万分爱,化作了望不断的天涯路,化作了太阳的祝愿和月光的思念——

原先我是天津运输工程学院的话务员,三年后考总后医专,毕业后分配到这个地方来。我们五个同学一起来的,两个北京的,一个广州的,我是天津的,还有一个西宁的。当时想,命运怎么对我们这样不公?我们都是大城市长大的姑娘,做梦也没有想到生活的旅程和荒凉的西部联系在一起。

来就来呗,我在地图上找了好半天,才找到这个格尔木。一大片黄颜色,这是沙漠和戈壁的色彩,过去听人说支边到青海,现在真要轮到自己了,心中有一种遥远和苍凉的感觉。

还有一种孤独感,一种说不出的伤感。在北京上学时我认识了小梁,他是我的老乡,在北京武警部队通信站,我们同岁,又是同行。我们游香山,登长城,逛北海,我们相爱了,我们正热恋着。他一米八的个子,方脸、精瘦,性格温顺而多情。

他送我上的火车,他买了一大旅行袋的东西给我路上吃,有水果、糖果、糕点,什么都有。他不说话趴在车窗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们都要把对方的模样牢牢地刻在自己的心里,因此,每一秒钟都显得异常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