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东史郎战地日记 > 第40章

第40章



虽然她们过于敏捷的动作略显失礼,但使我们具有这种感觉。不管怎么说,她们都非常亲切,对于我们的放肆也总是被理所当然予以了宽容,从未见过她们生气。她们是从今年二月份开始来到这艘医疗船工作的,大概今后也要在日本与支那的海上工作、生活吧?她们的年龄从二十二岁左右到五十几岁,她们的举止言行确实令我们肃然起敬。

航海以来的这几天,海面风平浪静,临近定海滩之前,看到一座很大的海岛,那是珊瑚礁岛。在这前后左右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中,能够看见海岛,对于我们这些漂流多日的航海者来说,顿时萌生出无穷的感慨。是那种在翘首待望多时,但最终一无所获时,突然又意外地发现了大陆的那种惊喜。我站在舷侧,追忆起哥伦布的伟大业绩,他那充满勇敢精神的身姿(在《西洋典》中的插图)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下面,我又回想起二年前,在航海途经定海滩的时候,想起在二十六岁的那年夏天,身怀那种心潮澎湃、激昂慷慨的出征激情。根本不去想死亡就在前面等着自己,也根本不去想与战友悲壮的别离。心中只想着为国而战,充满无比的兴奋,大口喘着粗气。当时在大海上,暴雨挟风而至。海风冲荡着甲板,海浪宛如夏季的乱积云,一阵儿接一阵儿地掀起浪花。六千五百吨的“善洋丸”号在与风浪的搏斗中向前行驶,这波涛汹涌的险情,不禁令我们想到这或许是即将面临的战斗前奏曲。考验着我们的抵抗能力和攻击力,以及那坚强无比的意志。在二年后的今天,虽身患疾病,但能荣归故里,全身充满一种令人难以言状的感慨。

这绝非信口开河,更不是悲鸣之声。

回到日本,最初看到的就是山。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看到这一望无际的层峦叠嶂的群山,不禁令人生出疑问:究竟何处才是人类居住的地方?高山屹立于海面上,在那山峰的后面,依旧是连绵起伏的、仿佛让人感到窒息般挤满了的座座山峰。在这里,根本看不到哪怕是一块小小的平地。在山上,树木茂盛,令人遐想到如果有许多人在此生活的话,就只能像猴子一样。但从海上眺望日本,却一点也没有此种感觉。现在遥望着那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时,突然,升出一种极不合理的畏惧感:如果在这里发生一场战斗的话,在这崇山峻岭中,要有无数次的艰辛攀登,要承受那无比的辛酸,要有坚韧的忍耐精神。望着这层峦叠嶂,不由地想到:大海不就是我们的故乡吗?面对这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我仍然有一种新鲜的追忆思绪。人不论有多么艰辛,一旦艰辛成为过去,对艰辛的记忆晨雾般的变淡渐稀,剩下的只有对往事的美好回忆。我的大陆生涯充满了艰辛,但现在却很少想到那艰辛的往事。或者说,正是艰辛的经历时常使我有一种轻松爽快的感觉,使我对大陆生涯遐想出无比的眷恋。

---------------

第四卷乙第117号证(8)

---------------

但是,对于日本土地的感情,是超越了一切感情的、无比的眷恋和憧憬。那溶解于海岸边的四处飞溅的白色浪花,那由木制房屋组成的城市,那令人感到沉重压抑的崇山峻岭,那遍地阴凉的茂密树林,那摇橹的小船,那在朝霞映照下,身着短褂的健壮精悍的摇橹人,都使我感到日本那种无穷无尽的魅力。心里不由得阵阵的激动,这才是日本的身姿,它已毋庸置疑地、实实在在地映入我的眼帘。真是归心似箭啊!不过,感情更早地迸发于客观的冷静思考之前,仿佛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的只有日本!日本这个伟大的故乡在我眼前飞舞。日本土地那芳香扑鼻的美妙味道,飘荡在我们的周围。视野中的一切,尽是怀念的喜悦和感慨,别无其它。春夏秋冬井然有序地轮访大地,每当新季节的来临,大自然就又以新的身姿,使我们赏心悦目。重归日本大地,有着一种无可比拟的喜悦。

遥望那环绕下关的崇山峻岭,追忆起幕末时期的攘夷论及当时的情景。就在我们这艘船停泊的这一带,外国联合舰队排列着当时那巨大的黑色舰阵,恫吓长州的百姓。为学习海军技术而秘密来到伦敦的志道闻多、伊藤俊辅二人立志要促使藩论转向开国论,抛弃盲目的攘夷论。他们二人中止学业,提前回国1863年,伊藤俊辅(博文)、志道闻多(井上馨)等人接受长州藩主的密令,去英国学习海军技术,从英国《伦敦新闻》报获悉英美法荷组成联合舰队、准备炮击下关时,他们二人毅然中止学习,搭乘外轮返回日本。虽力劝藩主改变攘夷,但未能奏效,在日本溃败后,他们二人曾以翻译的身份,陪同求和使节前往谈判,签订了屈辱的《下关协定》。。

他们以一种异样的身姿走下黑船时的地方,就是那一片海滩吧!由于他们未能制止攘夷,战争终于爆发。虽然意气旺盛的攘夷论者们施尽所能地予以抵抗,但在联合舰队安式炮的轰击下,一败涂地,不得不叩首称臣。联合舰队最终派遣陆战队登上陆地,终使日本尝到惨败的苦汁,登陆地点就是那片海滩吧!冥顽的攘夷论者们欲做最后的顽抗,熔化寺庙的梵钟和百姓的铜器,铸造火炮,据守于城山脚下。从京都传来战败的消息即所谓“禁门之变”,指围绕攘夷与否,1864年7月长州藩志士与会津、桑名、萨摩等藩在京都皇宫禁门前展开激战,最终因实力悬殊,立志攘夷的长州藩失败而归。长州藩主毛利敬亲眼看到已经陷入失败的境地,遂决定停战求和。派出井上、伊藤和高杉担当求和使节前往,他们三人披着散乱的头发,涂抹着坚硬的油,胡乱地挽着发髻。在外国人看来,宛如是化装游行似的,戴着破旧的帽子,身着王朝时代的小具足阵羽织古代服装。

井上和伊藤深为这种屈辱所折磨,怒不可遏,但又无法发泄。强忍怒火与家老家老:日本古时“家臣”的头目。们共同作为求和使节向黑船驶去。他们乘坐的船也只是一艘破旧的小帆船吧?有关维新大混乱时期的事情,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从那之后,日本取得了巨大飞跃。英、法、西班牙等先进国家把向落后国家灌输欧洲先进文明文化秩序,视为先进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在这个美名下,他们实际上是一种贪婪的、更是一种野蛮的,几乎是强迫性的,甚至借助安式炮的威力,来满足其勃勃野心。这是秩序与文化的强行推销啊!……曾被这种实在愚蠢的疑惑所困惑,这种疑惑实在是愚蠢透顶。

这个疑惑就是矛盾的人道主义的本意,其结果仅是疑惑,而并非真实的存在,今日先进的东洋新事态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现在的支那,毫无疑问地朝着幸福的方向发展着。在日支事变以前,我就有了这种疑惑,那是因为我过于愚蠢而至。在产生这种疑惑的时候,无论如何在根本上,不论是释迦如来,不论是孔子,还是耶稣,凡是抗击日本的人,都应坚决果断地予以消灭。无需任何理论和理由,只能在这种心态下战斗。

在这种动荡的疑惑中,仿佛不在心中抓住点什么,就无法战斗。在当初,政府也并未显示出它的战争的具体理论和方向。当今,发展的东洋事态,一扫所有的疑惑,显示出明确的方向。而且其方向毫无疑问,是以幸福为目标的。现在进行的这场战争完全是正义的,说其是圣战也不无理由。我充分理解圣战的深刻内涵,是在那之后的事。

置身于战场,对于所谓的人道,所谓的破坏,一度感到极为烦恼。对于参加战争的人来说,必须要清楚地理解为什么要进行这场战争,为什么有正当的理由到处屠杀,否则就难以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

濑户内海在地图上给人的感觉,与实际上感觉相差甚大,在地图上看,岛屿很多,由东一直排列到西,让人深信无疑地认为可以航海。但实际上,船只必须向右转过去,又向左折过来行驶,有时前后左右都是山,不管从哪个方向行驶,都令人怀疑是否能到达前往的目的地。

如果一艘没有罗盘,又不了解四周地形的船只途经这里的话,一定会行驶到相反的方向。

不管前后左右,都让人们仿佛感到到处是迷途的出口,而且在山中,仿佛与陆地相连似的,紧紧相连。船犹如行驶于群山环抱的山中湖水上。但实际上,在这紧紧相连的群山中,就是一座座耸立着的高山海岛。

---------------

第四卷乙第117号证(9)

---------------

内海竟有如此之多的海岛。进入内海之后,风雨交加,海面也开始波涛汹涌。在这种恶劣天气下,我不禁对宫城道雄笔下描写内海春天的《春天的旋律》产生怀疑,感到过于牵强附会,好像是不大可能的事。

船一到达宇岛,正好是星期天,所以来迎接我们的人特别多。在这里,没有看到艺伎们,雨哗哗地越下越大。

从船上眺望着欢迎的人群,不由想起让我们蒙受耻辱的战场,白衣的凯旋——无比荣光的白衣凯旋,不是用包含着凯旋光荣的那种词汇来迎接我们,而仅仅是应当用“归来”这个词汇。

在这强烈的自卑和耻辱感中,得以慰藉的是:我所在的部队早已凯旋归国,我理所当然地也会想方设法地回到祖国。并不是部队还在前线苦战,而我一人却独自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