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第39章

书籍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作者:刘忠礼


吴冠中委员说:“对于精神文明,国家应有全面的统筹考虑.”

        各级政府更应有一个通盘的政策,发展什么,优先发展什么,调整什么,怎样发展和调整,应当既有长远目标也有阶段性的近期目标和硬指标,并订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和评比办法.  同时制订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高占祥委员说,过去经济建设这只“硬手”老把精神文明这只“软手”砍——“抽血、减粮、断奶”现象十分严重,结果是越砍越短,越短越软.现在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强调增加政府投入,这是根本.一些委员指出,政府不应在保证经济建设投入后,剩下多少算多少来搞精神文明建设.  应保证在国家预算中切实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比如,到“九五”末期,全国文化系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应达到1%的目标;文化系统基建投资占国有基建投资的比例,应先恢复到“六五”期间的0。

        6%,然后争取达到1%.  对有些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国家该补贴的要补贴,该给优惠政策的要给优惠政策,不该创收的决不能创收.(顾卫临:《拒绝疲软》《瞭望》周刊196年第12期)

--  361

        4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非注定要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市场经济也不能自动带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脱离市场经济这一社会大背景,精神文明形成的主渠道是以公有经济为基础所必然形成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客观过程,而“灌输”又为其主要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精神文明建设有的放矢、求实创新,还应将“市场精神”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阶梯、中介,经过扬弃、提升、升华,使“市场精神”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个组成部分.对“市场精神”的扬弃是去掉资本主义“市场精神”的糟粕,把“中性”的“市场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再“嫁接”

        ,使它符合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要求.  这是一个所有生产者(物质与精神的生产者)

        、管理者、社会职能人员以及党与政府各级领导者共同参与的自觉活动、自为过程.  由“市场精神”走向精神文明,既受市场经济与生产关系内在规律支配,也受精神发展规律所支配.  精神的上升只有意识到它的客观必然性,才可完成提升、升华的过程.(1)基于精神文明的时代性、前进性的规律,要以精神文明的“核心”部分统率一般精神文明内容,从而提升“市场精神”。

        这就是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的统摄作用.(2)遵循市场主体多元性,对不同主体实现不同精神要求,使“市场精神”由低到高,逐步符合精神文明的要求.(3)基于“市场精神”的可塑性对基本生产关系的依附性和精神形成的批判性,应从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精神”中逐步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遵循市场利益的客观性与精神可超前性的规律建设

--  36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543

        精神文明.  所谓利益最终由生产以及所有制、分配、消费所规定,而市场交换(再分配)使它感性地“聚焦”与“放大”

        ,从而使利益冲突也感性化、自然化.  人们关心利益而少关怀精神是市场经济普遍现象.  这样,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忘怀物质利益原则.(吴惠之:《对“市场精神”扬弃、升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途径》《福建论坛》196年第3期)

        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只满足于理论上的阐述和论证,重要的是要有推进其前进的实际步骤.当前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加强学习,端正认识,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分析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矛盾,并研究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方法,迅速破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批难题;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个人都知道,精神文明建设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建设这座宏伟的精神文明大厦,要“从我做起”

        ,从个人的一点一滴的行动做起.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所做所为对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产生出巨大的榜样的力量,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无穷的动力.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要对下一个时期精神文

--  363

        64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明建设的目标、任务、重要政策和主要措施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  中央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即将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提前向全世界公布,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由此,我们可以相信,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半月谈》《前言》196年第9期)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对这方面的形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恰切的估计.  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适势而行、乘势而上.  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是好的,全国上下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势头,已经形成.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并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应措施;孔繁森、李润五、李国安、徐虎、吴天祥等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使人们不仅仅羡慕“能人”

        ,更在崇尚“好人”

        ;十几年前,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大邱庄式的“速富神话”

        ;而今天,张家港市“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发展模式为更多的人们所称道,为更多的地方所效仿;《新三字经》的轰动效应,各种《公民手册》、《公民读本》的竞相出版,反映全社会热切期盼着新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上,关于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话题日益火爆.  舆论既是一种导向,又是读者、听众和观众心声的一种回应;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在为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献计献策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话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代表委员们纷纷走上讲坛,抨击种种不讲道德、有欠文明、违反

--  36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743

        科学的怪现象,呼吁“让两只手都硬起来”

        ,并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提案和建议……

        社会文明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不断演进的.  生活的质量既包括了物质生活的质量,又包括着精神生活的质量.  在人们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改善的同时,必然会出现不断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在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刚刚得到“解放”的十几年前,还有不少人赞同“先抓物质文明,再抓精神文明”

        ,或者“等经济搞上去了,回过头抓精神文明也不迟”的主张的话,那么今天,接受和赞同这种观点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我们说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有需要,人民有呼声;另一方面则在于,我们在建设精神文明的实践中已经有了一套好的理论和方针,积累了有益经验,打下了好的基础.有一个好的理论和方针.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按照党的十四大的要求,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工作就有了灵魂,有了正确方向,有了最可靠的保证.有一个好的布局和决策.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根本指针、四项主要任务”

        ,明确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思想,为进一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有一个好的基础和一批成功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  365

        84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致力于扭转“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获得了新的成果.(评论员文章:《适势而行  乘势而上》《经济日报》196年5月16日)

        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  确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必须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制定出具体的、系统的、切合实际的、符合规律的目标.  具有这样的目标,组织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就心中有数,思路清晰,方向明确.  实践中将目标具体分解,实施落实,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在制定目标工作中,一是要注重层次性;二是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阶段性;三是目标要具体量化.要有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一是要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划,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运行的前提.  规划要明确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原则、规范,有计划地安排基础设备建设及人力、物力和财力逐年增加投入的幅度,从而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规范性.  二是要有强有力的管理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各种法规、制度,明确执法部门的职责,使精神文明建设在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下有效运行.  要强化管理,管理出素质,管理出文明.  要定期量化考核,以促进工作,总结经验,提高水平.三是要有完善的约束机制.对各级部门、各级领导中消极、敷衍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进行有力的批评,做出适当的处理.  要实行“一票否决”

        ,精神

--  36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943

        文明建设工作搞得不好的不得当先进.  同时,综合运用思想教育、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制约社会生活中不文明,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  四是要强化监督机制.  要切实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机构,依据法规、规范、标准等对精神文明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察和督导.  要发挥社会团体、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监督.  对与精神文明相悖的言论、行为要进行及时的批评和抵制,善于抓住倾向性问题,把可能导致在全社会范围扩散、传播的不文明行为消除在萌芽之中.  五是要有敏锐的监控机制.  对社会上出现的思想动态和倾向,对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文艺出现的问题,情况要准,反应要快,措施要严,解决要好.  六是要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对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也要给予物质奖励,改变过去那种物质文明物质奖、精神文明精神奖的状况.要有量化统一的检验标准.  是否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地位,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王会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人民日报》196年5月16日)

--  367

        05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

        关于精神文明的科学解释,关于精神动力的正确认识及其作用发挥的实践,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规律性的知识和理论.  因此,在建设精神文明的始终,必须遵循这些客观规律.首先,建设精神文明,必须遵从以物质文明为客观依据.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物质文明是文明发展和建设的基础,它决定精神文明和整个社会文明.  其次,在建设精神文明中,要正确地认识和运用两个文明的同步性与非同步性的交替发展.  两个文明的非同步性,就是在一定社会文明的发展中,二者之间有可能出现暂时分离和脱节的现象,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对立、不平衡,或者说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独立性.  两个文明的同步性与非同步性发展是交替不断的.  这是建设精神文明要信守的又一条规律.  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也是理解和说明一定社会两个文明相脱离、不同步问题的钥匙.  再次,在建设精神文明中,要注重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主张两点论,反对一点论,也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思想建设在精神文明中起着核心作用,并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  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建设为重点,又不轻视以发展教育为前提条件的文化建设,这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两点论.  又次,建设精神

--  36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153

        文明,要坚持反对两个极端的斗争.  一个是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贬低精神文明的社会威力.另一个极端,是片面夸大主观意志和革命精神的作用.  从而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原则.此外,建设精神文明,还必须实事求是、承认差别,有历史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把宣传精神文明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区分开,必须把宣传精神文明与尊重民族风俗和党的民族政策区分开.(孙玉春:《精神文明和建设规律》《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规律性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过程,是伴随事物发展始终的基本趋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现,它从各个方面显现出发展运动的规律性.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体现了超前性与滞后性,方向性与多元性,开放性与民族性,民主性与现实性,协调性与社会效益性.精神文明的超前性是指其某些部分有可能超过物质文明的发展,即不受物质文明程度的直接决定,有超出物质文明程度的发展可能.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相对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有滞后性.  这主要反映在精神文明的文化、思想的积淀部分.  文化、思想一旦成为传统形态,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就有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阻碍社会物质文明的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样具有滞后性,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融合所带来的惰性因素的作

--  369

        25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用;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本身的发展中不断分离出来的相对落后部分在社会心理、观念、文化中的惰性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可否认地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具有指导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内容,必须有益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  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实运动还具有多元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指向性与多元性是不可忽略的.所谓开放,是在坚持主体思想文化传统发展方向基础上的对人类思想文化,外来思想文化的兼收并蓄,是一个既向外辐射,又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的体系.在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民族性.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民族性,一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二要在现实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中国特色;三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掘和坚持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  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文明复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体现为与物质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协调发展,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协调.  另一方面体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部诸因素的协调发展,也就是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协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标准是与人的素质提高相联系的社会效益性.  我们说,精神产品和精神生产过程的价值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人在精神产品和精神生产过程

--  37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353

        中所付出的劳动,以相应的经济价值的形式向人返回,这是对劳动付出的报酬,是劳动的价值.  但作为精神产品和精神生产过程本身的价值衡量,是不能以劳动的付出为标准的,而要以其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为标准,也就是以社会效益为价值标准,这是精神产品,精神生产过程与物质产品、物质生产过程的价值标准的明显区别.  追求精神文明的社会效益性,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有效性的保证和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生命力的源泉.(邹和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规律性》《重庆社会科学》1987年第3—4期)

        精神文明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综合的、深奥的学科,它的内容有许多方面和组成部分,有一套理论体系.  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又是一套复杂的、系统的建设工程,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研究.  不论理论与实践,这里面有广阔的天地,理论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怎么能说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