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10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儿童的最早的冲动就有要以这种实践活  动去改变外在事物的意味。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  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  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这种需要贯串在各种  各样的现象里,一直到艺术作品里的那种样式的在外在事物  中进行自我创造(或创造自己)。不仅对外在事物人是这样办  的,就是对他自己,他自己的自然形态,他也不是听其自然,  而要有意地加以改变。一切装饰打扮的动机就在此,尽管它  可以是很野蛮的,丑陋的,简直毁坏形体的,甚至很有害的,  例如中国妇女缠足或是穿耳穿唇之类。只有到了有教养的人,  形状举止以及外表一切样式的改变才都是从精神文化出来

①  外在事物的形状只是他自己实践活动的结果,所以可以看成他自己的外

在现实,在这里面他可以认识到自己。

-----------------------------------------------

2  4

全  书  序  论

的。  艺术表现的普遍需要所以也是理性的需要,人要把内在  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  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当他一方面把凡是存在的东西在内  心里化成“为他自己的”(自己可以认识的),另一方面也把  这“自为的存在”实现于外在世界  ①  ,因而就在这种自我复现  中,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东西,为自己也为旁人,化  成观照和认识的对象时,他就满足了上述那种心灵自由的需  要。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  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②  。关于拿艺术比政治的和道德的行为,  比宗教观念和科学知识,艺术所以异于它们的那种特殊需要  是什么,我们待将来再讨论。

2.艺术作品作为诉之于人的感官的,  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的作品

      以上我们讨论艺术作品,专就它是人所造作的那一方面  来说,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来讨论第二方面:它是为人的·感·官  而造作的,因此它多少要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

a)这个想法引起了这样一个考虑:美的艺术用意在于引

“自为的存在”即客观世界在意识里的反映,亦即思想。把思想实现于外  在世界,就是实践,也就是黑格尔所谓  “自我复现”,或  “自我创造”。

②  这一节的要义在证明艺术的需要是理性的,不仅是情感的。艺术对于认

识和实践的意义在这里很明确地指出来了。可以参较马克思、恩格斯和  毛主席关于认识与实践所说的话。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3  4

起情感,说得更确切一点,引起适合我们的那种情感,即快  感。从这个观点出发,人们把关于美的艺术的研究变为关于  情感的研究,并且追问:哪些情感才是艺术所应该引起的,例  如恐惧和哀怜;这些情感怎么能成为快感?例如看到灾祸怎  么能使人满意?特别是从摩西·曼德尔生  ①  以来,这种想法  就已流行,人们在曼德尔生的著作里就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  论调。但是这种研究是走不到多远的,因为情感是心灵中的  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所感到的情感只是蒙在一种最抽  象的个人的主观感觉里,因此情感之中的分别也只是很抽象  的,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分别。例如恐惧,焦急,忧虑和惊惶  都是同一类型的情感所现的各种变化,一部分只是深浅程度  的差别,一部分只是无关内容的形式上的差别。例如在恐惧  里,现前有一种事物是当事人所感到兴趣的,但是同时他看  到有一种反面的东西临近了,势将消灭那个事物,于是他立  刻发见他的兴趣和否定他的主观愿望的那个反面的东西混在  一起。这种恐惧,单就它本身来说,却不是取决于某一定内  容的,极不同的乃至极相反的内容都可以引起恐惧。情感就  它本身来说,纯粹是主观感动的一种空洞的形式。诚然,这  种形式有时本身可以是很复杂的,例如希望,哀伤,欢乐和  欣慰;有时这些复杂的情感可以涉及种种不同的内容,例如  正义感,道德的情感,崇高的宗教情感等等;但是这种内容  尽管出现于不同形式的情感,它的基本的确定的性质却不因

①  摩西·曼德尔生(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德国犹太籍哲学

家,莱辛的朋友。

-----------------------------------------------

4  4

全  书  序  论

此就显现出来,仍然仅仅是我的一种主观感动,在这主观感  动里面,具体的内容消逝了,就象跻在最抽象的圆里一样  ①  。  因此,关于艺术所引起或应引起的情感的研究就停留在不明  确的状态,只是一种抽象研究,把真正的内容和它的具体本  质和概念都抛开了。因为关于情感的思索只满足于观察主观  感动及其特点,不能深入研究所应研究的对象,即艺术作品,  而在研究所应研究的对象时,也就必得抛开单纯的主观状态  及其情境。在情感里,这种空洞的主观状态不仅是被保持住,  而且被摆在主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很乐意发生情感。因此,这  种研究不免由于它的不明确和空洞而使人厌倦,由于它注意  琐屑的主观方面的特点而令人嫌恶。

      b)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既然不在它一般能引起  情感  (因为这个目的是艺术作品和雄辩术、历史写作、宗教  宣扬等等所共同的,没有什么区别),而在它是美的,所以过  去就有些人想到替美找出一种·特·别·的·审·美·的·情·感,还要找出  一种特别的·审·美·的·感·官。后来不久人们就看出:这样一种感  官并不是生来就很确定的盲目的本能,单靠这本能是不能辨  别出美的。所以人们又说这种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把  这种有修养的美感叫做趣味或·鉴·赏·力,这种鉴赏力虽然要借  修养才能了解美,发见美,却仍应是直接的情感  ②  。我们在上

“我的私人情感比作一个小圆,道德,正义等等可以在这小圆里存在,但  是没有地位可以显出它们的性质。情感不是可以下定义的。”(鲍申葵英  译本注)



②  直接的情感,对象直接引起的情感,如修养发生作用,那便是间接的。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5  4

文已谈到尽管抽象的理论怎样设法培养这种鉴赏的感官,而  这种感官却还是外表的和片面的。在这种鉴赏感官说流行的  时代,批评在普遍原则上既有缺点,而对·个·别·艺·术·作·品所作  的·具·体·批·评,其目的与其说是要从原则上证明一个更·明·确·的  ·判·断——  当时还没有这种条件——  还不如说是要提高一般鉴  赏力的修养。因此,这种鉴赏力的修养也还是停留在不明确  的状态,只忙于通过思考去把情感作为审美的感官来培养,以  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美存在,就可以凭这审美的感官去  直接发见它。但是事物的深刻方面却仍不是单凭这种鉴赏力  所能察觉的,因为要察觉这种深刻方面所需要的不仅是感觉  和抽象思考,而是完整的理性和坚实活泼的心灵,而当时的  鉴赏力只涉及外在的浮面,各种情感也只在这种外在的浮面  上活动,片面的规箴在这上面也就行得通。因此,所谓好的  鉴赏力一碰到艺术的较深刻的效果就张惶失措,一遇到真正  重要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而外表的次要的东西消失的时  候,就哑口无言了。因为一遇到伟大心灵的深刻的情绪和激  动显示出来的时候,我们就无暇计较鉴赏力所分辨出的细微  分别和琐屑细节了;鉴赏力就会觉得天才远远越过了这种范  围,在这天才威力的面前,自惭形秽,往后退缩,不知所措  了。

      c)因此,人们又改变看法了,在艺术作品研究中不只注  意鉴赏力的培养和说明鉴赏力本身了,凭借鉴赏力的艺术批  评家的地位就被·艺·术·学·者取而代之了。我们前已说过,艺术

-----------------------------------------------

6  4

全  书  序  论

学问的积极方面,就其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全部个别特点  ①  须有深刻的认识而言,对于艺术研究确是必要的。因为艺术  作品在本质上既是物质的个别的,基本上是从多种多样的特  殊条件产生出来的,特别是产生的时间和地点,艺术家的特  有的个性,更重要的是那门艺术在当时所已达到的技巧修养。  为着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有明确的深刻的认识乃至于能欣赏,  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必须考虑到的。艺术学问主要地就要研究  这些方面,它在这些方面的成就是应该以感激的心情去接受  的。但是这种学问尽管应该看作基本的东西,却还不应看作  心灵对一个艺术作品以至对一般艺术的唯一的乃至最重要的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