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95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在这种确定性的消失以及它  所带来的混乱里,最高的意蕴总是纳入事物、现象、事迹和  行动里,而这些对象本来各有局限,并没有力量在本身上自  在自为地具有这种内容,也没有能力去表达它。在这种情况  里我们所看到的与其说是真正的象征,不如说是崇高风格的  一种同调的东西。我们将来还会看到,在崇高里有限现象表  达绝对,使它成为观照的对象,只能跳出现象本身而还够不  上表达出那内容。例如表达永恒这个概念的许多观念会变成

-----------------------------------------------

6  5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崇高的,如果要用数字来表达它,而同时任何一个最大的数  字也不能把它表达出,纵使就这个数字加而又加,也加不到  底。象人们歌颂神所说的,“在您的眼里,千年如一日”,类  似这样的例子在印度艺术里是很多的。我们从这些例子里开  始听到崇高的调子。但是它和真正的崇高毕竟还有很大的差  别,这就在于印度人的幻想所造成的想入非非的形象里,对  它所拿出来的那些现象并没有完成否定  ①  ,而是相信只凭上  文所说的那种漫无边际性就足以调解和消除绝对和它的形象  之间的矛盾。我们既不能把这种夸大看作是真正象征的和崇  高的,也不能把它看作是真正美的。它固然也有许多优点:主  要是在单就人而描写人方面,其中很多的温柔和霭的人物,许  多可喜的图景和恩爱的情绪,最鲜明的自然描绘以及爱情与  纯洁天真的最动人的最孩子气的特质,而同时也写出许多伟  大和高贵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涉及普遍的基本的意义处,  它总不免把精神性的东西写成完全感性的,让最枯燥的和最  高尚的东西混在一起把事物的定性消灭掉,使崇高变成仅仅  是没有界限的,使凡是属于神话体系的东西大半只是一种动  荡不宁的漫无节制的想象力和缺乏知解力的创造形象的才能  所产生的妄诞离奇的产品。

c)最后,我们在这一阶段所见到的最纯粹的表现形式是

·人·格·化·和·人·的·一·般·形·象。但是由于这里意义还不是理解为精

①  “否定”原文是Negativsetzen,有限现象不足以表达无限或绝对,才产生

崇高感;在崇高感中感到这种不足,就是对有限现象的否定。

-----------------------------------------------

第一章  不自觉的象征

7  5

神的主体性,它只是就普遍性来看的某种抽象的定性,或是  象河、山、日、星之类单纯的自然生活,所以用人的形象来  表达这种内容实在有损人类形象的尊严。因为人体以及人的  活动和事迹的形式在本质上都只能表现具体的精神和它的内  在意蕴,所以这种精神和意蕴在它们的这种实在  ①  里是独立  自在的,而不是一种象征或外在符号。

      所以从一方面看,人格化所要表达的意义既然应该是既  属于精神又属于自然的  ②  ,由于意义在这一阶段的·抽·象·性,这  种人格化就还只是表面的,如果要使人认识得较清楚,就还  要用许多其它形象,而这许多形象既和它  (人格化)夹杂在  一起,就弄得混乱不清。从另一方面看,在人格化里起显示  特征作用的并不是主体性及其形状,而是主体的行动和事迹  之类外在表现,因为只有在行动和事迹里我们才可以找到明  确具体个别因素来和普遍意义中某种明确具体内容联系起  来。但是这里又有一个缺点:起显示特征作用的内容既然不  是主体而只是主体的外在表现,就不免造成一种混乱,即所  采用的行动和事迹并不表现主体的真实本质,而是从一些和  主体毫不相干的事物获得它们的内容和意义。这样一系列的  事迹,单就它们本身来看,尽管也能显出由它们所要表现的  那种内容来决定的因果关系,但是这种因果关系又会由于人  格化和拟人作用而遭到破坏乃至部分地被消灭,因为人格化

“这种实在”即指人体及其活动,与所表现的精神意蕴融成一体,不可分  割,形并不是神的符号。

②  因为形  (自然)与神  (精神)融成一体。



-----------------------------------------------

8  5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使被人格化的事物起主体作用,也会导致行动之类外在表现  的任意虚构,把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杂乱无章地混  在一起来起交互影响。如果想象没有使意义和形象紧密结合  的能力,这种混乱情况也就会愈糟。如果用作内容的是单纯  的自然事物,它就不配披上人的形象。人的形象既然只宜于  表现精神,也就不能表现单纯的自然事物。

      从这一切方面看,这种人格化都不是真实的,因为艺术  中的真实,象一般真实一样,要求内外的一致,概念与实在  的一致。希腊神话也曾把黑海和斯卡曼德河  ①  加以人格化,它  有河神,沼泽女神和森林女神,它用多样的方式把自然用作  许多具有人性的神的内容。但是希腊神话却不让人格化只是  形式的和表面的,而是用它来塑造成有个性的形象,其中单  纯的自然意义退居背景,而占住首要地位的是这种自然内容  本身所具有的人的意义。印度艺术却不然,它只是人与自然  这两个因素的怪诞的混合,结果这两个因素都没有得到正当  的权利,每方都对对方起歪曲的作用。

      一般地说,这类人格化也还不是真正的象征,因为它们  既是形式的和表面的,它们和应该用象征方式去表达的那种  既定的内容意义并没有本质的联系和紧密的亲属关系。此外  还有一些形象和标志显然和这种人格化联系在一起,而且是  要用来把神的一些较明确的属性表现得较具体些,这里开始  现出追求象征表现的意图,对于这种象征表现,人格化就成

①  古特洛伊国里一条有名的河,河神叫做桑都斯。

-----------------------------------------------

第一章  不自觉的象征

9  5

为统摄一般的一种形式。

      属于这一类的主要的想象表现,首先就应提到屈里缪尔  提斯(Trimu  A  rtis),即三神一体。第一个神是梵(Brahma  A  ),代  表生产和生殖的活动,他是世界的创造者,神中之王等等。他  一方面和梵天(Brahman,中性词)这种最高存在有别,他是  这最高存在的长子;但是另一方面又和这个抽象的神合为一  体,这是印度人的通病,总是不能严格遵守两差异面的界限,  时而把它们混在一起,时而让它们互相侵犯。梵的较明确的  形象带有不少的象征意味,他是由四个头和四只手形成的,还  有一个笏和一个戒指;他的肤色是红的,这显然是暗指太阳,  因为这些神总是同时带有一些自然意义,就是这些自然意义  的人格化。三神一体中的第二个神是毗湿奴  (Wisch-nus),  即护持神;第三个神是湿婆  (Siwa),即大自在天或破坏神。  用来表现这些神的符号多至不可胜数。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意  义具有普遍性,他们所涉及的各色各样的活动是无数的,其  中有一部分与自然现象有关,特别是基元的自然现象,例如  毗湿奴具有火的性质(参看威尔逊的词典,卷五第2页),也  有一部分与精神现象有关;这两种现象以五花八门的方式混  在一起,所形成的形象往往是令人起反感的。

      从这种具有三身的神可以看得很清楚,精神形象在这里  还不能按照它的真实性显现出来,因为形成真正普遍意义的  还不是精神性的东西。这就是说,如果要使这三神一体成为  精神,第三个神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整体,是从差异和一分

-----------------------------------------------

0  6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为二返回到他本身的结果  ①  ,因为按照正确的观念,神作为这  种活动的绝对的对立和统一才是精神,精神的概念一般就是  由这种对立和统一形成的。但是在三神一体里,第三个神并  不是具体的整体,而是另外两方面之外的一个方面,所以仍  是一种抽象品:不是返回到本身,而只是一种侵越到其它方  面的转变,一种变形,生殖和破坏。所以我们应谨防在这种  原始的知解力的摸索里去找最高的真理,误认为在这种三神  一体里已含有基督教的神的三身一体的基本观念了。

      从梵天和三神一体出发,印度人的幻想和艺术还臆造出  无数多种形状的神。因为作为在本质上是神性的东西来理解  的那些普遍意义可以重复出现于千千万万的现象,而这些现  象又作为神而受到人格化和象征化。由于幻想的不明确性和  不稳定性,它对所发见的事物并不按照它们的本质来处理,而  是把一切都弄得颠倒错乱,我们如果想把它们懂透,就会遇  到极  大  的  障  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