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302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3c)·第·三,抒情诗如果兼用·音·乐,比起单用韵在效果上就  强得多,因为有音乐陪伴,文字就变成了真正的乐词和歌调。  用音乐陪伴的倾向是完全合理的。因为抒情诗的题材和内容  本身来自单纯的主体内心世界,很少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所  以如果要把这种内容传达出去,就需要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支  柱,它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愈少,也就愈需要便于传达的明确  的外在媒介。当主体的思想情感还是内在的观念性的时候,它  就必须运用某种具体的媒介才能传达出去,打动旁人的情感。  只有音乐才能提供这种从感性方面打动情感的力量。

      因此,在歌诵给旁人听时,抒情诗经常要用音乐伴奏。这  种音乐与抒情诗的结合也经历过一番很重要的发展过程。实  际上真正与乐调结合的最早是浪漫型的尤其是近代的抒情  诗。在以心情为主要因素的歌体诗里,音乐须把这种  “心  声”加以强化,塑造成为乐曲,例如民歌就爱用音乐伴奏。反  之,近代很少有作曲家去替分章的歌词,挽歌,书信体诗乃  至十四行体诗之类体裁作乐曲。观念,感想乃至于情感只要  在诗的文词本身就已完全表达出来了,因而就已渐脱离心情  的凝聚幽禁状态,另一方面也就已脱离艺术的感性媒介了,抒  情诗作为语言的表达也就获得了较大的独立性而无须结合到  音乐上去了。反之,凡是内心生活愈不易表达于语言的地方,

-----------------------------------------------

第三章  诗

5  3  2

抒情诗也愈需要音乐的协助。至于古代人为什么在诗的文词  本身很透明时仍用音乐伴奏朗诵,这种伴奏究竟有无多大的  必要,我们以后还有机会要谈到这个问题。  ①

(三)  真正的抒情诗的种类

      ·第·三,关于抒情诗所派生的特殊种类,我在讨论由史诗  的表现方式到抒情诗的表现方式的转变过程时,已经提到几  种了。从相反的方向看,人们也可以在抒情诗里指出戏剧体  诗的起源。但是抒情诗中这种接近戏剧的生动性的倾向基本  上只局限于它也用对话形式这一点上,而这种对话在抒情诗  里却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包含冲突的持续下去的动作情节。  我们现在且不谈这种过渡阶段的抒情诗的混种,只略谈完全  符合抒情诗原则的那些种类。抒情诗不同于其它诗种的主要  在于诗创作主体在意识上对所歌唱的对象的态度。

      1.这就是说,从一方面看,主体不再为他个人的特殊情  感思想所束缚住,而把自己沉没在对一神或多神的观照里,神  的伟大和威力渗透了他的整个心灵,使它作为个别主体的存  在都消失掉了。属于这一类有颂圣诗,酒神颂歌,亚波罗神  赞歌和《旧约》中的《诗篇》。我想最概括地指出这类诗的几  个特点。

1a)诗人把自己提高到超越出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

        ①  以上三小节说明史诗的音律比较平整,抒情诗的音律则最变化多方,一  般地说以音质和韵为主的音律逐渐代替根据节奏的音律,文字的意义逐渐成为决  定字音长短轻重的决定因素,音乐的伴奏在抒情诗也用得较多。

-----------------------------------------------

6  3  2  第三卷  (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续)

世界的情况和情境以及涉及这两方面的一切观念,把他个人  和他的民族所奉为绝对神圣的东西作为对象,·首·先替它塑造  成一个客观的形像,用这个供内心观照而铸成的形像摆在旁  人的心眼前,来歌颂神的威力和光荣。属于这种的有传说出  于荷马之手的颂神歌。这些颂神歌主要包括一些神话材料,不  是只以象征方式来理解的,而是以史诗的形式把所歌颂的神  们的情境和历史描写成为生动鲜明可以目睹的。

      1b)·其·次,与此相反而抒情性较强的是酒神颂歌,这是  主体在敬神典礼中的一种奋发飞扬的激昂情绪,·主·体被酒神  的威力所震慑,处于神魂颠倒状态,以至不能把迷离恍忽的  心情表现于客观的形像,而只停留在迷醉狂欢状态。主体从  本身中跳出来了,一直就跳上绝对(神),浑身渗透了神的本  质和威力,于是唱出激昂的歌调来颂扬他所沉没进去的那个  无限  (神)以及神所显现的华严的现象世界。

      希腊人在他们的敬神典礼中并没有长期停留在这种单纯  的呼号赞叹的方式上,而是从这种情感直接迸发之中发展到  参用某些神话的情境和动作情节的叙述。后来参杂在这种抒  情诗之中的叙述便逐渐发展成为诗的主要部分;所叙述的如  果是生动完整的动作情节,而且独立地作为动作情节的描述  而出现,那就形成了戏剧体诗,而戏剧体诗又采用合唱队的  抒情歌唱作为它的组成部分。

      我们在《旧约》中许多雄伟的《诗篇》里看到比酒神歌  颂更彻底的奋发鼓舞的向神的飞扬。《诗篇》是心灵向往“太  一”(神)所发出的更深刻的礼赞,主体在这“太一”身上看  到了他自己意识中的最高目标,体现一切威力和真理的值得

-----------------------------------------------

第三章  诗

7  3  2

崇敬和赞美的对象。姑举第33首《诗篇》为例:

    正直的人们呀,为上帝而欢乐吧,虔诚的人都应赞

美他呀,  弹琴来感谢上帝,弹十弦琴来唱对他的赞歌,  歌要用新的,琴要弹得高妙,歌要唱得宏亮,  因为上帝的话就是真理,他的话全是正确的。  他爱的是正义和公道,大地全布满了他的慈恩。  诸天是上帝吩咐造成的,诸天的队伍是上帝一口气  吹成的。

再如《诗篇》第二十九首:

    天使们,把光荣和威力归给上帝呀,

把上帝名下应得的归给他,  礼拜他要穿圣洁的服装。  上帝的声音在水上震荡,  光荣的上帝在打雷,他走在大海洋上,  他的声音既猛烈而又威严,

他的声音劈开了香柏,黎巴嫩的香柏,  他叫黎巴嫩像小独角兽一样跳跃,

上帝的声音把熊熊的烈火劈开,

上帝的声音叫荒沙漠嘶吼……  ①

这样的激昂情绪和抒情诗的崇高风格显出一种忘我而存在  ②



参照  《旧约新约全书》“官话”译本改译。

②  “忘我而存在”原文是Aussersichsein,直译为“外在于自我的存在”或  “没有自我的存在”。

-----------------------------------------------

8  3  2  第三卷  (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续)

的状态,因此不大适宜于使自我深入到具体内容里去,使想  像力平静地心满意足地掌住内容要旨,而是更适宜于达到一  种不明确的或朦胧的激情,力求把本来不可言说的对象勉强  带到情感和观照的领域里来。处在这种朦胧的激情中的主体  心灵不可能观照到观照本来达不到的对象及其静穆的美,也  不可能享受对象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想像力既塑造不出一  种静穆的形像,于是以混乱的支离破碎的方式把它所掌握的  外界现象随意拼凑在一起。由于它既不能对一些外界现象的  观念作出明确的区分,所以在表现方式上就不得不用一种任  意的吞吞吐吐的节奏。

      和当时希伯来群众相对立的“先知”们的基调大部分是  对民族处境的苦痛和哀怨,在流亡生活中的没落情绪,对宗  教信仰的炽热虔诚以及对政治形势的愤怒之中,“先知”们创  造出告诫式的抒情诗的作品。  ①

      在近代的摹仿品中,崇高的热烈情感变成了一种出于人  工造作的温汤热,很容易冷却而且抽象。例如克洛普斯托克  所写的许多颂神歌式和诗篇式的作品既缺乏思想的深度,又  缺乏任何宗教内容的平静展现,它们所表现的主要是向无限  (神)表示崇敬的一种企图。对于近代开明的意识来说,这种  无限只是神的空洞不可测量的不可思议的威力,伟大和光荣,  而且它和诗人自己的完全可以理解的无能和自甘退让的有限  生存这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和分裂。

2.站在另一种立场上的另一种抒情诗一般叫做  “·颂·体

①  指  《旧约》中  《以赛亚书》以下各先知书。

-----------------------------------------------

第三章  诗

9  3  2

诗”(用这个名词的近代意义)。它与上文所说的那些颂神诗  的差别在于颂神诗出于忘我的精神状态而颂体诗则以诗人的

·主·体·性为独立的主要因素而把它放在优先地位。这种主体性  可以同时在两方面表现出来。

      2a)在这个新诗种及其表现方式的范围之内,诗人一方面  可以像过去颂圣诗那样,选择一种本身重要的内容,例如对  神,王侯,爱情,美,艺术,友谊之类的赞颂,诗人的心灵  好像被这种内容意蕴渗透了,充实了,占领了;仿佛在心情  的激昂振奋之中,这种对象成了唯一的明确的力量,统治着  他的整个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