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333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在这个意义上,自然  美其实还是一种雏形的艺术美,也必须含有精神因素。黑格  尔还认为人类愈向前发展,精神  (即心灵)也随之发展,标  志之一是自觉性愈来愈高,标志之二是艺术愈来愈降低物质  作用,提高精神作用,例如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这  些主要艺术门类的演进,就是逐渐贬低物质因素而提高精神  因素的过程。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这个久经争论的问题,黑  格  尔的看法是片面的,毛主席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中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  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  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  和艺术关系的正确的辩证的看法。从表面看,除第一句以外,  上引毛主席的一段话似是黑格尔也会赞同的;但是基本差别  正在“唯一源泉”问题。毛主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认  为艺术是反映物质基础的,而黑格尔则坚持他的客观唯心主  义,认为艺术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性的  “理念”,这正是  “首足倒置”。

七、《美学》的历史背景,它在历史上的  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以上是黑格尔思想体系特别是美学思想的一些主要线  索,我们看到其中矛盾重重,有成功的方面也有失败的方面,  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这些都不能孤立地看,须结  合当时社会背景来看。黑格尔处在十八和十九世纪之交,在

-----------------------------------------------

译  后  记

7  8  3

西方历史上是一个大转变、大动荡的时代。最大的事件是法  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黑格尔从这  一伟大时代潮流受到了积极的影响,帮助他形成了辩证发展  的历史观和资产阶级的自由和理性的理想。他所出生的德国  在政治经济方面都还很落后,在长期封建小朝廷割据分争之  后,普鲁士才开始统一德国,逐渐建成军事帝国。社会基本  上还处于封建型,资产阶级还在依附封建力量,极为软弱。农  工商各业都远远落后于英法,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即黑格尔  死后,德国才开始有大工业和工人运动。黑格尔当然不可能  了望到未来的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在阶级地位上他属  于软弱的资产阶级,但力求迎合普鲁士王国的政治制度和理  想。这就说明了他在思想上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在文  化  方面当时德国处境也很特殊。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  判》导言里在提到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时说过:“某些  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  可能的,……在  整  个  艺  术  领  域  同  社  会  一  般  发  展  的  关  系  上  〔也〕有这种情形”,古希腊是一个例证,近代德国也是一个  例证。德国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尽管很落后,哲学和文艺的繁  荣都达到了近代西方的高峰。这种不平衡状态曾引起过一些  疑问和争论,其实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已作了解答。恩格斯  在《德国的局势》一文里是这样说的:

一切都已腐朽,衰颓,在迅速崩溃,连最微细的好转希望也

没有。……唯一好转的希望在文学。(“文学”  和下文  “世界文

学”都泛指一般文献——  引者)

-----------------------------------------------

8  8  3  美学  第三卷

这就是说,一般德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落后状态之下,只  有文化事业一条出路,这方面还有美好的希望。

      此外,上述不平衡的发展单在德国本身还得不到完满的  解答,还要结合到德国以外的世界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里也就世界市场的形成情况对此作了解答: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

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

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

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

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世界文学既已形成,研究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不能片面孤立  地从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和时代着眼,必须研究他所受到的  全世界范围的文化及其历史的影响。黑格尔和歌德一样,都  是当时德国最渊博而且最敏感的学者,即是说,他受到了世  界范围的文化影响既广且深,是文艺复兴的继承人,启蒙运  动的参预者,过去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当时已开始进入帝  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正在进行地理探险和殖民扩张,西方  知识分子也日益放眼世界,到处寻求精神食粮,接触到埃及、  印度、波斯、中国乃至北美印第安族的文化,进行了大量翻  译和介绍。这方面德国学者的贡献是很突出的。民歌和中世  纪文物搜集和研究对当时浪漫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文克尔  曼、莱辛和希尔特诸人对古代造型艺术(特别是希腊雕刻)的  研究掀起了崇拜希腊古典的风气,把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

-----------------------------------------------

译  后  记

9  8  3

运动推进了一步,由此把拉丁古典文艺复兴推进到希腊古典  文艺复兴。当时百家争鸣风气空前活跃。例如长达百年之久  的古今优劣之争到黑格尔时代还没有结束。总之,黑格尔是  在欧洲政局大动荡,学术空气极浓厚的形势中培育出来的,在  哲学、历史哲学、文艺作品及其理论各方面都有比前此学者  远较广阔的视野和远较强大的促进动力,否则《美学》这部  著作是写不成的。他的成就是历史发展理应达到的结果。

    《美学》这部著作的基本矛盾和局限,上文在讨论各个问  题中已约略指出,它究竟有没有值得借鉴和批判继承的地方  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最稳妥的途径是细心钻研马克思主义  创始人关于文艺方面的论著。他们都细心阅读过黑格尔的  《美学》,对黑格尔进行过深刻的批判,肯定了他“把世界描  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  运动和发展的线索”,《美学》就是把艺术描写为辩证发展过  程并揭示其发展线索的范例。它不仅是一部美学理论,尤其  重要的是一部艺术发展史。他的基本错误在把物质与精神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首足倒置的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史观正是由批判黑格尔的唯心史观而吸收其辩证法中的合  理内核而建立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毕竟是有所贡献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有许多  观点都可以溯源到黑格尔的《美学》,例如人在劳动过程中改  造客观世界中同时肯定自己和改造自己的实践观点,人的全

-----------------------------------------------

0  9  3  美学  第三卷

面发展观点,“外化”  ①  和“异化”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不利  于文艺发展的观点,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观点等等都是如  此。译者初读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对美学极  为重要的著作时,深以其艰晦难懂为苦,到译完黑格尔的  《美学》以后再读这部手稿,比过去就稍懂得多一点,因此深  信学习《美学》有助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然  反过来说,更是如此,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能  更正确地理解黑格尔的《美学》。此理愿与美学界同志共参之,  作为一种入门练习,不妨把上引黑格尔《美学》关于实践观  点  的引文和马克思  《资本论》  第一卷第三编第五章论  “劳  动”的一段话细心参较一下:

劳动首先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所进行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

中,人凭他自己的活动作为媒介,来调解和控制他跟自然的物质

交换。人自己也作为一种自然力来对着自然物质。他为着要用一

种对自己生活有利的形式去占有自然物质,所以发动属于身体的

        ①  “外化”可能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对象化”,即把主体方面的精  神因素转化为客观的物质的东西,另一个是“异化”(Entfremdung,Alienation)  或“疏远化”,私有制就是“异化”的结果,例如劳动产品从工人“异化”到资本  家手里;由于分工制,工人得不到全面发展,他本来有的才能遭到了摧残或凋萎,  他的劳动本身对他也成为和他自己相对立的“异化”了的活动。到了私有制废除  的共产主义社会,“异化”就不再存在。“异化”问题在近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  一直在引起争论,可参看斯屈柔克  (Dirk  J.Struik)为纽约国际出版局一九六  四年新出版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英译本所写的序言和名词释义,作者  详细追溯了“异化”观念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