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334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他认为马克思后  来虽不常谈“异化”,却没有放弃这个概念,举了《资本论》中《商品的拜物教》  和第三卷引用过  “异化”这个词作为例证。

-----------------------------------------------

译  后  记

1  9  3

各种自然力,发动肩膀和腿以及头和手。人在通过这种运动去对

外在自然进行工作,引起它改变时,也就在改变他本身的自然

(本性),促使他的原来睡眠着的各种潜力得到发展,并且归他自

己去统制。我们在这里姑不讨论最原始的动物式的劳动,……我

们要研究的是人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蜘蛛结网,颇类似织工纺织,

蜜蜂用蜡来造蜂房,使许多人类建筑师都感到惭愧,但是即使最

庸劣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因为建筑师在着手采用

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把那蜂房构成了。劳动过

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存在于劳动者

的观念中,已经以观念  (或理想)的形式存在着了,他不仅造成

自然物的一种形态改变,同时还在自然中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

的。这个目的就成了规定他的动作的方式和方法的法则  (规律),

他还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这种服从并不是一种零散

的动作而是在整个劳动过程中,除各种劳动器官都紧张起来以

外,还须行使符合目的的意志,这种活动表现为注意。劳动的内

容和进行方式对劳动者愈少吸引力,劳动力愈不能从劳动中感到

自己运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各种力量的乐趣,他也就愈需要更

多的注意。(参照原文对中译文略有校改——  引者注)

马克思在这里从实践观点出发,把精神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的  生产活动看作是统一的,都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从而体现  自己和改造自己的实践过程。因此,这段关于劳动生产的教  导不仅限于物质生产,而且也适用于文艺创造。文艺创造活  动正如物质生产一样,涉及整个人的精神和身体两方面的各  种力量,涉及自我意识,形象思维,也涉及由目的约制的理  性考虑;涉及意志和情感,也涉及运动器官以及高度紧张中

-----------------------------------------------

2  9  3  美学  第三卷

的聚精会神  (即马克思所强调的“注意”)。无论是文艺创作  还是物质生产都可以产生美感,即“从劳动中感到自己运用  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各种力量的乐趣”。因此,审美活动决不  限于康德所说的不涉及目的和利益计较,也不涉及理性概念  的那种抽象的光秃秃的对于形式的感性观照。如果研究美学  的人都懂透了这个道理,便会认识到这种实践观点必然要导  致美学领域里的彻底革命,也就会对黑格尔的实践观点的萌  芽作出正确估价和批判。

      就黑格尔奉希腊古典艺术为理想而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的文艺深致不满来说,他似是厚古薄今;但是他认识到每一  历史阶段的文艺特征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取决于当时  “一般情况”和“普遍力量”,希腊古典艺术决不能在近代复  活,所以他明确地反对复古倒退,反对德国著名诗人克洛普  斯托克在近代企图复活已死的北欧原始宗教,赞成歌德用不  同的方式来处理希腊悲剧家所用过的材料。

      由于从历史发展观点出发,重视每个时代的世界情况和  具体情境,黑格尔很少脱离现实。他的文艺观点大半是针对  当时资产阶级文艺的流弊而提出的。这特别表现在把内容提  到第一位,把形式看成由内容决定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这  个美(即艺术)的定义就含有理性内容决定感性形式的意思。  所谓“理性”并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与具体形象融成一体的生  活理想。对于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文艺来说,内容决定形式是  家喻户晓的大道至理,对于当时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来说,这  个提法却是对风靡一世的形式主义和颓废主义痛下针砭的。  资本主义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日渐暴露出它的弊病和危机,文

-----------------------------------------------

译  后  记

3  9  3

艺上的反映就是消极的浪漫主义。消极浪漫派都表现出厌恶  现实而又看不到出路的怅惘心情。这派在德国代表的人物是  梯克、许莱格尔兄弟、甲可比和霍夫曼等人。他们根据康德  门徒菲希特的唯我哲学,标榜所谓“滑稽”或“暗讽”,从自  我中心出发,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把  它们当作玩具,任自我尽情游戏,随意创造也随意毁灭。他  们认为这种滑稽态度就是艺术家的人生态度。他们的作品大  半  已为群众所厌弃了,只有黑格尔一再批判过的霍夫曼  (《谢皮拉翁兄弟》的作者)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还有影响,  所以又受到日丹诺夫的批判。消极浪漫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就  是感伤抑郁,因为主体既然没有坚实的明确的理想,把世界  一切都看成空虚的,自我也就必然空虚,因此也就往往产生  黑格尔所说的“精神上的饥渴病”。这种人物性格表现在作品  里必然是软弱的。黑格尔曾举歌德的“少年维特”为例,说  明“长久在德国统治着的那种感伤主义的软弱”,接着还举甲  可比的作品的人物为例,对这种软弱性格作了逼真的描绘和  深刻的分析,说这种人“抱着自我优越感来看现实世界,以  为其中一切都值不得他关心”,“他只孤坐默想,象蜘蛛吐丝  一样,从自己肚子里织出主观幻想”,并且“要求世上一切人  ……都能了解和尊敬他的这种孤独的灵魂美。如果旁人办不  到,他就伤心刺骨,一辈子不平”。这是许多消极浪漫派诗人  和一般颓废派作家的忠实写照。

      黑格尔一贯主张艺术内容的严肃性,认为这种“滑稽”态  度和“主体的幽默”是近代资本主义浪漫型艺术解体的征兆,  正如亚理斯陀芬的喜剧和罗马时代讽刺诗文的出现标志着古

-----------------------------------------------

4  9  3  美学  第三卷

典型艺术的解体是一样道理。这道理就在于理想的艺术必须  有“丰富而真实的旨趣以及坚持人生重大理想的性格”。这种  真实旨趣和重大理想是来自一定历史阶段的  “一般世界情  况”通过具体情境而体现为个别具体人物的“情致”,来推动  他发出动作的。黑格尔把人物性格看作“理想艺术表现的真  正中心”,关于人物性格,黑格尔除反对软弱要求坚强以外,  还反对片面性或抽象化,要求丰富性或完整性。他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

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

品。

为着说明丰富性与抽象化的分别,黑格尔举莎士比亚和莫里  哀为例。依他看,在描绘丰满的人物性格方面,在近代当推  莎士比亚为首屈一指,他从来“不让某一抽象的情致  (例如  麦克伯的政权欲,朱丽叶的爱情或奥赛罗的妒忌)去淹没掉  人物的丰富的个性,而是在突出一种情欲中,使人物还不失  其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人物性格的特点是“具有个性的,  现实的,生动的,高度多样化的”。至于莫里哀在喜剧里,只  片面地写出人物的某一种抽象性格,如“悭吝”“伪善”之类,  这类“顽固的性格也是可厌的抽象品”。黑格尔在这里要区别  的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给拉萨尔论悲剧信里都提到的  莎士比亚和席勒的分别。马克思在信里说:“你应该更加莎士  比亚化,我认为你现在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个别人物变成时代  精神的单纯传声筒的席勒方式。”恩格斯也指责拉萨尔的戏剧

-----------------------------------------------

译  后  记

5  9  3

观点“太抽象而不够现实主义”,接着说,“依我的戏剧观点,  我们不应为了观念性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  忘掉莎士比亚……”这些观点对文艺创作都是有益的教寻,是  对“主题先行”“三突出”之类谬论的有力批判。

      趁便可以说明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这部经典著作,因译文一字之差,在一般人心中可能引  起的误解。恩格斯在这部著作里正要说明马克思是在批判继  承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所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才建  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并非说德国古典哲学  到了马克思时代就“终结”了。马克思在举世都把黑格尔看  作“死狗”时郑重声明过“我是黑格尔的学生”,而且恩格斯  在上述著作里的最后一句话是“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  哲学的继承者”。怎么能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到了马克思时代就  已“终结”呢?原来“终结”是译原文人Ausgang的。过去  英、法、俄三种译本也都把这个词译为“终结”或“终点”,  中译因此也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