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随章侃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三国随章侃

第9章

书籍名:《三国随章侃》    作者:沉睡的天空


                                    尤其在黄巾起义后,凉州爆发了王国,韩遂的叛乱,他不单积功升为并州牧,(不过一直未就任)并在征战羌胡的过程中招募兵士,壮大势力,并拒绝朝廷令他将军队交还于皇甫嵩的命令,即便朝廷先后以少府,并州牧为交换条件。假如没有爆发何进招募外兵并死于宦官之手的情况出现,董卓想必也会举起叛旗(或者他要求得到比并州牧更高的职位并且朝廷又同意,不过这样的可能性更小吧。)。而何进被杀,使得他轻而易举的进入中央,掌握朝政。而其强大的后盾便是以凉州人为主体的军队。

        不过令人讽刺的是,或许董卓的被杀也是他过于重用凉州人的关系,董卓身为凉州人,但是早期宦途是在并州起家,一度升任并州刺史的职务,只是后来黄巾起义战败被免职,而王国叛乱时,再度应召征战凉州,并在凉州壮大自己的势力,而后来朝廷给予的并州牧头衔只是希望以这个位置换取他将军队交给皇甫嵩,实质上当时他的军队还是以凉州军为主,但是在杀死丁原,收降吕布并吞并他们的军队后他的军队加入了并州势力,考虑到日后诛杀董卓的吕布,李肃同为并州人,而且大臣中的主谋也是吕布同州的王允,而且在杀了董卓后,吕布提议杀尽凉州人,王允在一度反复后同意的背景之下。我们不能不猜测,当时董卓阵营里并州凉州两党的争斗激烈,而董卓日益偏向凉州派使得吕布被朝廷大臣拉拢。

        是否是这样的原因使得董卓被杀,这个不得而知了,但是吕布王允对凉州人的恶感使得长安再度被攻陷是个事实。本来在牛辅死后,董卓留下的军队已经群龙无首,而且王允一度赦免董卓的部曲,其主要成分便是凉州人,但是王允的犹豫,吕布的要求,李在请求赦免被拒绝,使得凉州兵再度集结进攻长安。

        颇多人认为向李提出以复仇名义进兵长安的贾诩乃是罪魁祸首。但是细想,身为凉州人的贾诩也在被怀疑诛杀之内,他这计策乃是如他所说的自保之计。而且即便他不提出,以当时凉州的人心惶惶,总有人会提出这个建议,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究其原因,当时王允的失策是一大主因,假如一开始接纳吕布的意见,将董卓财物分发有功公卿将士,鼓舞士气,彻底诛灭董卓部曲,这样虽然过于行险用强,但是假如行动迅速,加上吕布军的战力,或许也不失为一计,只是过于危险;或者赦免董卓部曲,一律不追究以往罪行,并派在军中有威望的皇甫嵩去统领董卓部曲,安定人心,这是比较安全稳妥的办法。但是他先是不同意吕布的意见,要赦免众人,又反悔之,要解散董卓军队,并对主动求降的李也予以拒绝,在再度起乱后也所用非人,派去解释的胡文才、杨整修反而劝军队快快攻击。一连串的政治失误导致了王允的失败。或许是因为过于刚直的他在重新得到权力后一时的放纵,或许是因为他本身的政治能力就有限,密谋的成功完全是偶然,或许他真的就狠透了那些捣毁洛阳,杀了众多公卿好友的董卓部曲,以至于不想控制自己对他们的恶感。

        故事的结局是:士大夫的再一次努力失败,参与密谋的众臣或被杀或逃跑,其中并州人吕布带着自己的部曲离开,他会在关东诸侯中引起一场风暴,而他的同乡王允拒绝了吕布邀其同行的请求,被乱兵杀。

        凉州军入,关中的朝廷还是掌握在凉州一族手中,而且比董卓时期更加可怕。而此时的关东诸侯都顾不上这个了,因为日后的霸主已经兴起,他在徐州所做的一切比关中还要可怕。

        正文  第十章  曹操和刘备的相同之处

        第十章兖州和徐州(一)曹操和刘备的相同之处

        (演义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让我们先把关中之乱放在一边,将注意力放到关东,在第七回中我们谈到在关东北方袁绍和公孙瓒对峙,南方袁术与刘表对峙,而兖州由刘岱主政,徐州由陶谦统领。相对于北方和南方的对峙,兖州和徐州还算是风平浪静,但是一时间暴风雨就要来临,而暴风雨是有青州的黄巾军引起的。

        汉末黄巾起义,黄巾主力被歼灭,但是还是有大量的黄巾军在外,尤其是青州和徐州,朝廷与各路诸侯忙于征战,也给了他们喘息之机,初平三年,青州的黄巾进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出战身亡,这给了曹操主政兖州的好机会。

        演义中此章对此的描述相当简单,给人的感觉好似曹操是奉旨主政兖州,原来的兖州官员就好象不存在一般。事实上却是相反,当时的关中朝廷威信丧尽,根本不能对下面的官员任命造成影响,曹操入主兖州的真实状况是在刘岱死后,鲍信等兖州官员邀请曹操来兖州主政,根本不是奉了什么皇命。相反,当时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被曹操派兵赶走才是真实的情况。

        在当时,原有的朝廷任命制度已经随着朝廷权威的丧失不复存在,而地方势力又未完全成气候,首脑的血缘世袭还没建立起来,尤其是那些在本地没有极大家族势力支持的地方长官,如刘岱还有之后的陶谦,他们死后自己的子嗣都无法继承原先的位置。而在本地势力原本势力均衡的各豪强中也无法迅速选出一个合适的长官,尤其是在危机局势下,如兖州面临青州黄巾,徐州面临曹操的进攻。最妥善的办法就是将本州的其他军事势力迎来主政。这也就是曹操和刘备能先后登上兖州徐州两州长官位置的主要原因。

        所以说曹操和刘备登上历史舞台的方式基本是相同的,但是演义中将曹操这段历史掩过,而将刘备的这段历史大加渲染,这才导致刘备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或褒或贬,反而曹操却不被人重视了。

        其实曹操和刘备在一开始的命运有极大的相同点,同样在这之前是别人的从属势力,曹操从属袁绍,刘备先后从属公孙瓒陶谦。同样是在危机关头被邀请主政,同样在主政后遭遇背后一刀,甚至连那砍背后一刀的凶手都一样是吕布,也难怪刘备投奔曹操时曹操对其另眼相看了,他在刘备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不过,刘备和曹操毕竟不一样,虽然他们登上历史舞台的方式和遭遇很相似,但是他们两人的政治理念不同,在兖州和徐州两地所用的政治手腕也不同,势力也不同,导致了两人的结局也不一样。这在后几章将做具体的叙述。

        而引起之后一连串事件,使得徐兖两州大乱的,便是曹操父亲曹嵩被杀一事,此事也是被人争议的一大事件,历史上对此的说法便有陶谦派遣将领在曹嵩家中杀死曹嵩的说法,陶谦部将窥伺曹嵩家产在曹嵩前往兖州中途抢掠的说法,也有和演义完全一般,说陶谦派遣张闿送曹嵩时张闿谋财害命的说法。

        但是,抛开曹嵩被杀这一偶然事件不提,曹操攻打徐州几乎是必然的。

        一来,从同盟角度看,曹操是与袁绍为盟友,与袁术敌对,而陶谦却与袁术和公孙瓒结盟。

        二来,曹操的思想并非只做一州之主,当时临近的几处势力,袁绍刘表为盟友且实力雄厚,而袁术所领的淮南,陶谦所领的徐州则就是最好的扩张对象。(附:曹操的屠杀

        曹操在进攻徐州时屠杀几城的百姓,这是日后世人对曹操残暴最典型的例子,曹操进攻徐州是为了徐州的财富,所以徐州的大屠杀不单是曹操为了泄愤,更有削弱徐州的用意,掠走徐州的人口养不活,留着给徐州太危险,万一壮大起来对自己不利,不如杀了,还可以威慑对方。这也是战争中屠城的主要原因,尤其在游牧民族进攻时常见。)

        三来,曹操平定数十万青州黄巾,固然是势力大张,但是如何支付这些人的粮草物质也是一大问题,据说曹操一度设立“发丘中郎将”发掘坟墓解决问题,而比发掘坟墓更容易来钱的自然就是抢掠,而徐州当时颇为富饶,成为曹操的目标也不足为奇了,即便没有曹嵩一事,曹操也会进攻徐州,而曹嵩的被杀给了曹操一个最好的进攻借口。

        历史总是环环相扣,青州黄巾的作乱使得兖州刺史刘岱身亡,使得曹操获得了兖州,曹操拥有了成就伟业的基石,而曹操对徐州的进攻使得另一大主角刘备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正文  第十一章  刘备为何能得到徐州

        第十一章兖州和徐州(二)刘备为何能得到徐州

        (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刘备得到徐州是三国的一个日久不衰的话题了,后人对此或褒或贬,如此种种,全因演义的影响太大的缘故,而当时和其极其相似的曹操登上兖州刺史宝座一事,便因演义略去而少有人注意。不过,刘备作为当时依附于公孙瓒的平原相,自身也没有极大的家族背静,而且也非徐州本土人,却突然能成为徐州一州之主,这确实也是一个极其引人注意的事件。

        如上一章所说,刘备登上历史舞台,是由曹操攻打徐州引出的,在演义中对这段历史作了极其精彩的描写,先是由徐州请救兵引出派遣糜竺出使孔融处,再由孔融被黄巾包围引出北海也要请救兵,这才引出刘备,而其中还介绍了太史慈,在刘备解围北海之后又有孔融请刘备共赴徐州一事,这转折之下才引出刘备救徐州,而且在救援徐州时还以孔融,田楷不敢与曹军作战显出刘备救援的果敢,再如此,引出了陶谦让徐州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