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馥香记

乐读窝 > 玄幻小说 > 馥香记

第42章

书籍名:《馥香记》    作者:江湖夜雨


                                    饱看山水多加饭,乍历程途要早眠。

            骑射莫教闲里废,文章最好客中研。休贪风景归来晚,难慰予心望眼穿。

            这头一句“从未离娘十七年”不免太过俚俗,而且嘱咐儿子这种事情,如果想说些贴心话,那最好用尺牍这样的形式。如果写诗,那就要喻意深刻,像“从未离娘十七年”这样的话写进诗中,总觉得不是太妥当。

            当然,这里大谈顾太清的诗句不好,也是针对有些人过高地评价顾太清而发。顾太清的诗词也不是一无是处,有些诗篇也是有亮点的。如这首还是相当不错的:

            江城梅花引·雨中接云姜信

            故人千里寄书来。快些开,慢些开。不知书中,安否费疑猜。别后炎凉时序改,江南北,动离愁,自徘徊。徘徊、徘徊、渺予怀。天一涯。水一涯。梦也、梦也,梦不见,当日裙钗!谁念碧云凝伫费肠回?明岁君归重见我,应不是,别离时,旧形骸!

            《红楼梦影》续《红楼》

            顾太清这个人应该说是很聪明的,她对于回文诗这一体裁掌握得非常好。顾太清诗集中有回文诗四首,第一首和第三首最好:

            其一:

            秋江一钓野情闲,赤叶枫林映碧滩。游子客途乡渺渺,寺楼山曲路漫漫。

            幽窗夜火孤村远,阔岸荒沙落月残。舟泊晚凉初过雁,愁生更尽望江寒。

            其三:

            台高接影云山远,漠漠烟溪碧绕廊。回浪细翻平柳岸,小舟轻荡乱花塘。

            罍樽泻露清珠晓,簟枕浮光素月凉。苔径覆篁新过雨,晚蝉鸣处动荷香。

            大家可以试着倒读一下,十分流畅自然,很是难得。顾太清集中还有一首关于猜谜的诗:

            玉房怨

            元宵夜,兀坐灯窗下。问苍天,人在谁家?恨玉郎,全无一点直心话。

            叫奴欲罢不能罢。吾今合口不言他。论交情,曾不差。染尘皂,难说清白话。

            恨不得、一刀两断分两家。可怜奴、手中无力能抛下。我今设一计,教他无言可答。

            这里面藏了从一到十的数字,第一句,“元”字去掉“兀”是一;第二句,“天”字不见了“人”是二;第三句,“玉”字“无一点直”是三;第四句,繁体“罢”字没有“能”是四;第五句,“吾”字“舍口”是五;第六句,“交”字“曾不差”即不要“X”,是六;第七句,“皂”字“难说清白”即不要“白”,是七;第八句,将“分”字“一刀两断”是八;第九句,“抛”字没有了“手”旁和“力”,是九;第十句,“计”字“无言”是十。

            很巧妙吧,反映出顾太清过人的聪明。作为才女,顾太清还是当之无愧的。

            顾太清在文学方面还有一个“成就”,那就是续写了《红楼梦》一书。陈寅恪先生曾考证说陈端生未必看过《红楼梦》一书,但顾太清却是看过的,这没有丝毫疑问。她署名“云槎外史”,续写的书名为《红楼梦影》。可惜的是,顾太清由于思想非常的保守陈腐,续得思想性极差。

            有的人大骂高鹗的续书是续貂的狗尾,那顾太清续的更是没法看。笔者试看了一下,书中一开头就将一僧一道定性为“邪教分子”,是迷惑宝玉的人贩子之类,所以经“甄知县刑讯妖僧”后,宝玉被解救了出来,于是又回家了。再说袭人,这个原书中形容为“一床破席”的人,也忽然三贞九烈起来,蒋玉菡也是正人君子,听说宝玉回家后,就又送归宝玉。所以这第二回就叫“蒋玉函完璧归赵,花袭人破镜重圆”,晕死。后面还有“劝扶正凤姐怜夫,因积德平儿生子”、宝钗生了个大胖儿子,“王夫人含饴弄孙”之类的,受不了啦,吐啊吐,没法继续说下去了。总之是多福多寿多男子,家世重兴,夫荣妻贵,将《红楼梦》本来写的一片白茫茫大地用“月光宝盒”变回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富贵图。这不能不说顾太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红楼梦》的作者不是一个档次,甚至也远远不及高鹗有艺术眼光。

            顾太清在《红楼梦影》中比较偏爱宝钗,所以她让宝玉回来了,又让宝钗早生贵子。在书中她把王熙凤都“变”活了过来,但却没有提林黛玉的事。说来她的性格也是和薛宝钗差不多,也是端庄稳重,温柔敦厚,固守封建礼教的那种人。这在旧时可能是比较受人推崇的,但是我却不是太喜欢。

            

        255:14:30  PM《馥香记》  2007.6丁香空结雨中愁——名满京华顾太清

        馥香记作者:江湖夜雨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热血化碧涛

            始信英雄亦有雌

            说起鉴湖女侠秋瑾,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历史上一般将她归于清朝末年的人物,但实际上她和吕碧城、何香凝什么的应该是同时期的人,只是由于秋瑾过早地牺牲,所以她就成为历代王朝中的最后一个才女。秋瑾虽然生活在近代,但是她的诗文却是典型的旧体诗词文章,这也是本书将她和古代才女们并列的一个原因。

            秋瑾美眉,嘘,不能这样称,我们面对正气凛然的秋瑾不禁油然起敬,不敢再胡乱称呼。那如果称秋瑾女士,可能秋瑾先烈也不见得喜欢,因为她一生喜欢作男装打扮,还是称为秋瑾女侠吧,这样可能听着还比较顺耳些。

            秋瑾女侠武功有多高倒不见得,其生平故事中也未听说过她施展武艺的故事,但一个人是侠非侠,不在武艺高低,而在心肠冷热,是否有侠义精神。秋瑾生来就有一种侠气、豪气,这是我们今天的大多数女子也远远不及的(当然大多数男人们也是比不上的)。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睿卿,小名玉姑。这些名字后来当然不被豪情万丈的秋女侠所喜欢,除了秋闺瑾这个名字,她将“闺”字丢掉后继续使用外,那些个名字她很少提。她自己又取名为“竞雄”、“鉴湖女侠”、“汉侠女儿”等,都是慷慨激昂的字样。

            秋女侠生于一八七七年十一月十五日,虽然资料上称秋女侠为绍兴人,但是她却出生在福建,而且在福建生活了十四年,才回到绍兴。可以说少年秋瑾就是在福建长大的。秋瑾的家庭条件非常好,她的祖父、父亲都是地方官一把手,做过知州、知县等。秋瑾有兄妹四人,哥哥秋誉章是长子,长秋瑾三岁;秋瑾居次;妹闺珵,后来也像秋瑾一样去掉闺字,改名秋珵,小秋瑾三岁;幼弟宗祥,后改名宗章,是其父的妾孙氏所生,小秋瑾22岁。秋瑾的母亲单氏,也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是浙江萧山城内的望族,知书达礼,诗文全通。秋瑾自小的教育应该说主要得自于她母亲吧。

            秋瑾自幼就性格倔强,据说她除喜欢诗文外,还坚持和她一个姓单的表哥学武功。他表哥是个放倒几十个人也很轻松的好手,见秋瑾向他学武,以为是小女孩家一时兴起。但据说秋瑾却学得十分认真,虽然未必也达到有万夫莫挡之勇的程度,但想来也足以防身。秋瑾从小就崇拜那些会武的女子,像明朝的秦良玉,沈云英什么的,当时有一出《芝龛记》的戏剧,是写明朝女将军秦良玉和沈云英的。少年时的秋瑾十分喜欢,还写过《题芝龛记》诗八首,其中第三首和第八首最有名:

            三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八

            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

            这第三首中“平台诗句赐美眉”,不对,是赐“蛾眉”,也并非虚构,有的文章说“实际上封建皇帝是不会重视妇女的。秋瑾在这里也只是借题发挥而已”,也未免偏颇。崇祯帝曾亲自写诗给秦良玉,有“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等四首诗,史有明载。

            秋瑾写这些诗的时候,年纪很小,也就十几岁吧,但是“始信英雄亦有雌”的豪气却是普通女子一生也不具备的。少女秋瑾虽然也写得风花雪月,花儿草儿的诗句,但她的诗句无一不透着巾帼英雄的气息,比如这首《残菊》:

            岭梅开后晓风寒,几度添衣怕倚栏。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向人看。

            诗中也是一付凛凛傲骨,全不似正值豆蔻年华的天真少女所写,倒像是个饱经风霜、苦心孤诣的志士。

            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由秋瑾父亲做主,将她嫁给了家在湘潭的王廷钧,笔者在网上看有好多地方不熟悉秋瑾老公的名字,将其写成“王延钩”。更倒霉是,这个“王延钩”不单是名字被人写错,而且以前有关秋瑾女侠的书籍上对他极尽丑化,将其写得十分不堪,以求突出秋瑾女侠突破封建黑暗家庭,走向革命的伟大。我们从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中看一下秋瑾老公王廷钧的情况吧。

            王廷钧(1879~1909),又名王昭兰,册名廷钧,字子芳,号纯馨。比秋瑾小三岁,应该说也是个帅哥。记载中都说他“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誉”(其子王沅德的岳父张翊六所写《子芳先生夫妇合传》)。有对他进行反面描写的说他“状似妇人女子”,其实也不全是坏话,司马迁在《史记》中还称赞过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