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生命的两极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我生命的两极

第23章

书籍名:《我生命的两极》    作者:叶辛


                                    

            (2003年8月)

            放棹西湖月满衣

            读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时,我还没有到过杭州,更没有游过西湖。但在我的梦中,始终有“西子”湖的倩影,那湖边的柳,湖中的船,船中的欢声笑语和丝竹笙箫,都成了我消解不去的一个心结。

            自古以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称,这话绝不虚妄。古代的西湖是美的,大量留下来的记录西湖的诗文词章,不光光说明西湖是美的,还有人们对西湖的眷恋和依赖

            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不可替代。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好的最爱的却是杭州的西湖!元初,马可·波罗到了杭州,他游历过世界各地的许多名城,但他认为杭州是最繁华美丽的城市。在他之前,就有柳永的《望海潮》词风行大江南北:“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光是读这首词的上阕,就够令人向往的了。难怪金国的国主亮听说西湖有这么美,便想“立马吴山第一峰”了。据载:“初,亮遣施宜生往宋为贺正使,隐画工于中,密写临安之山湖以归,亮令图为软壁,而图已像策马于吴山绝顶,是时已有南窥之意,闻人唱柳耆卿《望海潮》曲,皆钱塘景物,亮闻之大喜,遂决意南征。”如果西湖不美,金主何以会千里迢迢要南征呢?

            我对于西湖的向往,实在没有多少私意,无非是想闻闻秋桂之香,赏赏夏荷之艳。有一阵子,听说雷峰塔始终没有修复起来,心里颇有些怅然,南屏晚钟乃西湖著名的一景,少了南屏晚钟这一洗涤尘俗,剪空而来的清音,到底少了不少意趣。近闻雷峰塔业已修复竣工,又可闻听到消杳了好久好久的“南屏晚钟”了,甚慰。又从媒体上得知,杭州要建钱江新城,还要造地铁什么的,当然,这还不是我最感兴趣的,我感兴趣的是听说杭州的南山路一线将辟成免费公园。这一线路我是熟悉的,浙江省作家协会办公地址早先就在那一条线上,原来有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儿童公园、长桥公园等处,沿着西湖,长长的一段,如果将它们连成一片,辟为公园,倒不失为大手笔呀!那时候的西湖不知要羡煞多少中外游人呢!

            我总是对那一次的“秋夜泛西湖”念念不忘。那一天,我们应邀去杭州,晚上有一个夜游西湖的安排。我倒是从未在晚上游过西湖,这一次倒遂了心愿了。傍晚,月上柳梢头。我们到了岳坟附近西湖边,一艘仿南宋的画舫泊在那里,微微地在水中晃动着,看过去像一幅画。画船精致,像是画出来一般,让人不忍心踏上去,怕踏坏了它。晚饭就在画舫里吃的,画舫就在不知不觉间游动了起来,这种“动”是人感觉不到的。已经游走了一些距离了,尚不知画舫已经在开了。饱腹之后,坐在舫头,凭栏临风,满眼是迷人的夜景,一边是湖滨路一带的霓虹变幻闪烁之景,另一边是苏堤六桥之上的幽幽彩灯一灿一灿地点缀于桃柳之间,看上去恍恍惚惚的,不甚真实。所有的灯光映在湖中,随着湖水的波动,碎碎地醉醉地荡漾着,人的那颗心也一起晃起来,再向身后看去,宝石山上的保俶塔也闪烁着灯光向我们致意。白堤上的桃柳之间,氤氤氲氲的雾成一片,人行其上,疑在天庭。到了三潭印月附近,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湖中有了许多的月,交相辉映,月醉如银,霎那间,人就像到了月宫一样,洁白如洗了。隐约之间,似乎还能听到吴刚的斫桂声,嫦娥的劝酒声。“三潭印月”如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知道有这个妙处呢。因了船的浮动,眼睛所及之处,都是虚虚幻幻的,不久,人的思绪便也晃起来,浮起来,也不知身在何处了,就是梦中也没有这样的好景致。我希望这样的夜游活动多持续一些时间,但不知怎么的,在画舫中过了两个小时,似乎才过去了二十分钟。结束夜游回到宾馆躺在床上之后,我的心仍在画舫中恍着,西湖的夜景仍在心中弥漫着、绚丽着,拂之不去。才知道明代董斯张的《夜泛西湖》这首诗写得一点也不夸张: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每次到杭州,路过西湖时,总在想:能生活在西湖边该是多么幸福!许多湖都位于城外或城郊,惟独西湖就在城中。倚湖而居,要多诗意就有多诗意!

            西湖的过去是美的,西湖的现在是美的,西湖的将来也会美的。我一直有一个念想:那就是在西湖边上悠闲地生活着,哪怕就那么一段日子也好!晨晨昏昏,日日夜夜,能在西湖的怀抱中休憩那颗日渐疲乏了的心,夫复何求!

            (2002年10月)

            金秋的雷峰夕照

            四十岁以前,我从未去过杭州。青少年时期是因为没有条件;长大了远在云贵高原插队落户,难得回一次上海,有亲戚朋友相约去杭州玩,但我珍惜短暂的探亲时间,从没有去过。

            不过这一点也没影响我知道西湖、知道雷峰塔,尽管雷峰塔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四十岁以后,我回到上海居住。年年有机会去杭州,竟然对西湖有了一股迷恋之情。仿佛那醉人的湖光山色,是我的一位“情人”,不去会一会她,不在春光秋色里泛舟湖上一番,心里痒痒的,总像欠了她什么一般。

            年年去杭州,年年在湖畔散步,年年在赞叹西湖之畔的景物时,都要谈到雷峰塔,说起西湖三塔只剩了六和塔、保俶塔,唯独不见了雷峰塔,实是可惜。说起1924年9月25日下午,雷峰塔忽然倾圮,引得以鲁迅为首的一批“五四”文化人阵阵欢呼。他们是把雷峰塔视为压迫人的法海和尚的象征,封建恶势力的象征的。以至我还特地去看了一趟雷峰塔的遗址,只见一片破砖荒草,很难想像昔日雷峰塔的雄姿的。

            今年里,我是第四次去杭州了,一次是在早春时节,一次是在非典刚过的6月中旬,第三次则是在盛夏7月。第四次去,我一点也不嫌多。正是金秋10月,典型的小阳春时节,秋阳明丽,徜徉于新辟的南山路上,和风轻拂,游人的脸上都有着自在的神情,湖面上弥散着淡淡的雾岚,使得西湖的景致更带了几分委婉秀丽。波光涟滟的湖面上,有游船在阳光下悠然来回。西斜的太阳移到南山顶上了,给偌大的西湖撒下了一片碎银般的光芒,有点烁人的眼。

            我抬头望去,雷峰塔那么清晰地映入我的眼帘。初夏来的那一次,我已和妻儿上过新落成的雷峰塔,这回来,不想登塔了,只想远远地瞅一眼。不料这一看,感觉却比登临塔楼还要好。我陡地想起了四个字:“雷峰夕照”。在西湖十景中,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断桥残雪、苏堤春晓、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曲院风荷、虎跑问泉,我不唯独无缘一见雷峰夕照的传统美景嘛!我预感到今日将有幸一睹金秋里的雷峰夕照,不由欣欣然走进了湖畔新辟的闻莺阁茶室。

            时近黄昏,南山路上的游客已渐少渐稀,原先的欢声笑语,也为灯光树影里对对情侣的喁喁细语取代。茶室里只剩不多的几位茶客,我们选取了一个最佳的座位,坐在廊亭里,眺望着湖光山色,顿觉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南山的山峦在夕照之下,如同画笔几抹淡淡的勾勒。挨近南山西巅的夕照,已成了柔和的橘红色,浑圆浑圆的,分外悦目地映衬着雷峰塔的金顶。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落日渐渐地害羞般地隐入南山的怀抱,那返照却仍不甘示弱地射入云层,云空之中,缕缕彩霞映着荡漾的湖光。顿时,塔影、波光、晚霞、夕阳组成一幅艳丽媚秀的画卷。刹那间,夕照隐入山后;也几乎是在同时,灯光勾勒出的雷峰塔又映入我的眼帘。南山脚下,湖畔的亭台楼阁,也一一忽闪忽闪亮了起来。

            金秋的雷峰夕照,为西湖璀璨的夜景取代了。哦,此时此刻,我才恍然顿悟,为什么世人给雷峰塔编织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为什么雷峰塔的倒掉和修复,会引来那么多人的关注。

            (2003年11月)

            

            第八部分

            宁波的水

            我们是在雨天里出发去宁波的,这是不是预示着,从一开头,我就要写一篇《》。

            在车上,望着车窗外的滂沱大雨,我说真是不巧,我第一次到宁波,天气就不好。同行的上海人都露出不相信的表情,有的还说:“怎么可能……”

            是啊,他们中间到宁波次数最少的,也有两次了。我想告诉他们,我有整整二十一年生活在西南山乡,偶有回上海的机会,老家都呆不够,哪还有闲心游历上海附近的地方。但是瞅瞅周围人的脸色,我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我解释什么呢?上海和宁波的关系太密切了,密切得几乎难以区别。可以说,凡是上海的单位,大至一个工厂、一所学校,小至一个车间、一个班级、一个处室,甚至一个小小的精简后的机关,都会有宁波人。别的地方可以不去,宁波却是早就去过的。

            我活了五十岁,第一次到宁波,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不过初到宁波,也有初识宁波的新鲜之处。同行的上海作家、杭州作家,都用过来人的口吻熟悉地给我们介绍着宁波,宁波的菜肴、宁波的服装、宁波的古迹、宁波的文化、宁波的海港……我细瞧他们的表情,对曾经见过的一切,他们情不自禁有一种熟视无睹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