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大话西游剧本

乐读窝 > 玄幻小说 > 大话西游剧本

第29章

书籍名:《大话西游剧本》    作者:


                                    

        从周星驰现象看"后现代"文化

            作者:丁伟

            “我只不过想研究一下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微妙的感情。”借用《仙履奇缘》中菩提大祖的一句话,此篇文章找到了主旨和归宿。

            本文粗略论及了关于周星驰现象的诸多方面,戏路,角色,带来的影响,人们的态度……初步认为周星驰这个“后现代主义新青年”是个性情中人,无厘头电影这种商业搞笑片是种经典文本。并且着重分析了《唐伯虎点秋香》、《鹿鼎记》、《大话西游》三部影片,从文化、政治、爱情几个角度对经典文本和性情中人作了深入探讨。卑之无甚高论,或许不无裨益。姑妄写之,姑妄读之,姑妄信之吧。

            周星驰是一个演员,十几年之间主演过将近五十部片子。香港搞笑片是一类电影,处于“主旋律”和“肥皂剧”夹缝中以无厚入有间。这个“无厘头”演员和这类“快餐式”电影无意中成了一种“后现代”文化景观。

            “理想加卖点的完美结合”,这是演戏、搞新闻、写论文、以及做人的最高境界。然而“真理从来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切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诸多理论张牙舞爪呼啸而来,各种姿态矫揉造作弥漫而去,“世界之暗从未到达存在之光”。

            斯宾诺莎说:“不要哭,不要笑,只要理解。”面具撕破尘埃落定之后,其实香港搞笑片自有其闪光之点独到之处,有些昙花一现的什物尤其令人怦然心动。周星驰这个“后现代主义新青年”,骨子里某种东西以一贯之,算得上一个“性情中人”。从这样的性情眼光看去,  文化无处而不在,  爱人啊在路上到处都有!

            社会解读、娱乐解读和商业解读之外,尚有一种性情解读。文化的“喧哗与骚动”,政治的“存在与虚无”,爱情的“缱绻与决绝”……经历了玩世不恭的“审美”,晤对了始料未及的“体验”--周星驰诗意盎然,无厘头历史感深厚,搞笑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种悖论不敢授人以柄,但求不负我心,不敢得意而忘言,只愿相忘于江湖。

            “所以,丧失与崩溃之后无论所来何物,我都已无所畏惧。”

            (一)题外话:关于周星驰现象的疏理及反思这个题目实在难写。把周星驰这个俗人请上大雅之堂,给香港商业搞笑片强作解人,这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有很多细节要到位,各种关系要搞拈,还要考虑作者的笨拙精神和一己性情,读者的文化理解和心理承受。等等,等等。“周星驰研究”的“话语权利”和“权利话语”(福柯语)最终得以落实到手,盈怀在抱,简直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个题材确实值得大写特写。周星驰的“无厘头”为什么一夜走红,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人暧昧的称他为“周星星”?王晶的商业搞笑为什么大获全胜,畅久不衰,以至于有人“傲慢与偏见”商业片是最有文化的?为什么看了《唐伯虎点秋香》禁不住的狂笑,看了《大话西游》却难以自抑的想哭?这种情结意味着什么呢,还有哪些“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性情中人”呢?“后现代”文化为何要以周星驰俗人为形象先生和革命样板呢?

            这个题目有些不合时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皇帝人人做今年到我家,流行文化就朝三暮四乱七八糟。昨天还是《BRAVE  HEART》,今天改为《INSTINCTS》,明天又是《TRUEMAN  SHOW》了。周星驰江郎才尽夜郎自大了,搞笑片也只剩下耳提面命皮笑肉不笑了,再怎么“反文化”“后现代”,也只好追忆似水年华,稍不留心就落入了俗套。

            这个题目有很多写法。这得看各人的口味、兴趣、风格和性情了。一场游戏一场梦,这种偶然性无与伦比。周星星的“无厘头”带来了不尽的大众娱乐,也提供了无数的文化可能。花里胡哨的帽子漫天飞舞,不清不白的脏水到处四溢,乱花渐欲迷人眼,只缘身此此山中。“出来混的要讲义气”(《喜剧之王》经典对白),幸得一杯羹皆大欢喜也。既然前人之述备矣,后辈小子只好“但开风气不为师”,千古性情一回了。

            这个题目只能在“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中完成。象古代谶语一样,上帝不能造出打败自己的东西,这种悖论对上帝万能论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周星驰这个吃了没文化亏的演员却很有文化,低级趣味却又深刻无比,花哩胡哨却又美不胜收。就事论事,拘泥成见没什么意义,反而不如放开手脚,发散思维,跟随可爱而反叛的齐天大圣权作一回怪诞而诡丽的“大化西游”呢。但愿这种“否定辩证法”也能使人对生命和爱和美产生深深的思索。没有矛盾的知识只能是权力,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只能是虚无。

            慰情而聊胜于无吧。知其不可而为之吧。请读正文。

            (二)开场白:关于周星驰的基本情况及常见态度提起周星星,有文化的没文化的都不会陌生,一种奇怪的感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或者鄙夷不屑,或者会心微笑,或者一脸茫然,或者感激涕零。或者避之唯恐不及,或者旁顾左右而言它,或者过屠门而大嚼,或者陷于其中不可自拔……说这些当然没什么意思,与周星星本人及其所演角色也没什么关系,谁会对纸上谈兵黄色笑话夜里挑灯看剑稍感兴趣呢?这事勉强不来的,人就是他妈的奇怪!谁能到陶老先生的桃花源里找寻自由  ,谁会在奔腾III处理器上任意飞翔呢?通俗的说,无论大街小巷的录像厅电影院,还是千家万户的PC  VCD,周星星的片子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学里的周星星专场。每一次都是狂欢的节日,每一部都是怀旧的经典。

            起初周星驰只是香港无线一个艺员,接受点基本培训以后主持过一些儿童电视节目,后来在一些电视剧充当小角色,比如《霹雳先锋》、《他来自江湖》。万梓良当时是走红主角,周星驰却已光彩四射,锋芒毕露。1990年推出成名影片《一本漫画闯天涯》,没什么搞笑噱头,只不过想借卡通书籍风靡香港的东风,演绎一个老套的黑帮片。再后他又主演《逃学威龙》,制片人想利用他主持过少儿节目的优势抓住一批中小学生,谁知此片却吸引了很多成年人,于是周星驰一步步找到了适合的戏路。食髓知味的制片人一方面借鉴国外搞笑片经验,一方面聘请当红明星如钟楚红、张敏、梅艳芳、黄秋生、陈百祥、吴孟达甚至巩俐等人和他配戏,周星驰很快红遍港澳台及东南亚。

            要写周星星此人此影,必须通过几道麻烦的险关,得到某些人士的首肯,算是周星星研究的出发点和“失乐园”。论文自然不能免俗,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要符合一定的体例,最为关键的是要让一般人都读懂接受,最好不要象自由撰稿人王小波那样子“让读小说的惊喜,让写小说的害怕”。翻身道情,从代表性的受众的代表性的态度看来,  也能见识周星驰的个人魅力和文化旨趣。  媚俗一回吧。

            首先是批评家大不以为然。这不还是西方现代派那些俗套吗?尿盆倒扣摆放在展览厅中央,贴个标签美其名曰--“泉”。蒙娜丽莎哭得成了泪人,嘴唇上画满了性感的胡子。刘小波这匹黑马杀出文坛,叫嚣新时期文学危在旦夕。一群自由职业者欢喜雀跃,中国人可以说“不”噢!这些玩意早就过时了,金庸位居20世纪大师排行榜的第四位早是几年前的事了。最近《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把《还珠格格》的嚣张气焰压得黯然失色,新浙江大学也让他老人家到钱塘江冲了一回浪。金庸的武侠小说写英雄写侠女写平凡人,最后写了一个历史败类--韦小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反英雄”和“反历史”。周星星同志再怎么折腾跳梁,也无非落得个“反美学”和“反文化”罢了。

            其次是大学生必将分而食之而后快。写什么不好,偏偏要来写周星星?周星星就是没文化,他又怎么招谁惹谁啦?非得强加上所谓的意义和深刻,你算哪一门子的神仙啊?周星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的,他是一个很有安全感的“好男人”,一个真诚不贰万分执着的“情种”,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蝙蝠侠”,一个混迹红尘鹤立鸡群的“喜剧之王”,一个大闹天宫的“美候王”,一个为民申冤的“九品芝麻官”,……周星星是爱的使者,侠义的化身,青春的新闻代言人!谁也别想吃饱了撑的来妄作解人谬托知己,指三道四乱七八糟一江春水向东流。要是流行的都有文化,畅销的最为深刻,《月亮惹的祸》岂不是成了天籁,《看上去很美》岂不是成了圣经?

            再次是小市民们暗笑不止。周星驰本是一个丧失了道德的流氓,一个保留了低级趣味的痞子,一个不利于人民的搞笑大师。没有文化,庸俗浅薄,挑拨耍赖,形象差劲,动作夸张,语言无聊……唯一的好处就是好笑!随便一句话一个鬼脸一个怪招,都让人忍不住发笑。笑过了也就忘了,第二次看还是那么好笑。这种视觉刺激,这种混乱逻辑,这种逆转镜头,爽!人生就是一场肥皂剧,商业搞笑大有市场。非得找出周星驰的社会内涵、现实意义、文化背景,那是批评家的事。带上这么多的有色眼镜去看周星驰不累死也要被气死。其实,有--有这个必要吗?

            最不好应付的就是周星驰本人了。素昧平生,萍踪侠影,偶然相遇把酒言欢做倾心之谈的机会几乎断念,只剩下在电影里晤对神交的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