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博伽梵歌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博伽梵歌

第7章

书籍名:《博伽梵歌》    作者:


                                    然而,谁要是到了至尊的星体奎师那楼卡或灵性天空里的其它任何星体的话,他将免于这些物质世界的磨难。在灵性天空中,有一至高无上的星体,叫做哥楼卡.温达文,它是原始的至尊人格神奎师那的居所中的原始星体。所有这些信息《博伽梵歌》都给我们提供了,通过《博伽梵歌》训谕的信息,我们知道怎样离开物质世界,回到灵性天空去开始真正快乐的生活。

        《博伽梵歌》第十五章第一诗节描述了物质世界的真相:"至尊人格神说:有一棵不腐不朽的榕树,根向上,枝向下,叶子就是韦达赞歌。认识这棵树的人就能认识韦达诸经。"在这里,物质世界被描绘成一棵树,一颗树根朝上,树枝向下的树。我们见过根部向上的树:如果你站在河边池旁,就会看到树在水中的倒影,树枝向下,树根向上,同样地,物质世界也是灵性世界的倒影。物质世界只不过是真实的影子而已。影子中并无实体,但从影子里我们知道真实的本质存在。沙漠本无水,但蜃景中却显出有水的存在。物质世界里没有水,没有快乐,真正快乐的源泉是在灵性世界。主建议我们用下面的方式到达灵性世界:

        "远离假我、虚荣、不真实的关系,了解永恒,洗尽物质欲望,远离双重性,无苦无乐,知道如何皈依至尊者,这样便能到达永恒的国度。"人只有远离假象才能到达永恒的国度。这是什么意思呢?人们追求功名利禄。有人想封爵位,有人想成为贵族,有人想当总统、富豪、国王什么的。只要我们依附名位,便依附躯体,因为名位是属于躯体的,然而,我们不是这个躯体,觉悟到这一点便晋升到灵性觉悟的初阶。我们与物质世界自然三形态连在一起,但必须通过对主的奉献服务去超越割舍。如果我们不依附对主的奉献服务,那么我们就无法摆脱物质自然形态。功名和依附是因为我们有所欲求,有想主宰物质自然的陋癖。只要我们仍不放弃这种倾向,我们就不可能重返至尊主的国度,永恒的居所。永恒国度从来不会毁灭。只有不为虚假的物质享乐所惑,恒常服务于至尊主的人,才能到达永恒国度。这样的人,能轻易地到达至尊主的居所。

        "那个被维丹塔(旧译《终极韦陀》、《吠檀多》)哲学研究者称之为未展示和绝无谬误的,那个以至高无上的目的地著称的,那个到达后便永不回返的地方——就是我至高无上的居所。"(《博伽梵歌》8.21)Avyakta意为未展示出来。即使是物质世界,也没有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感官不完美,即便是这个物质宇宙中的点点繁星,我们也不能一览无遗。从韦达典籍中我们能接受到更多有关所有这些星体的众多知识。当然,信不信还在我们自己。所有重要的星体在韦达典籍中都有记载,特别是《圣典博伽瓦谭》。超越于物质天空之外的灵性世界被描述为未展示的。我们应该渴望并追求至尊王国,因为到了那国度,便不会重返这个苦难的物质世界了。

        接着有人问:怎样才能接近至尊主的居所呢?第八章便有答案:"在生命的终点,在离开躯体时,谁要是铭记着我,谁就立即获得我的本性。这是毫无疑问的。"(《博伽梵歌》8.5)临死时想着奎师那便可到达奎师那那里。人应该铭记奎师那的形体,如果离开躯体时仍想着这形体,他必定到达灵性国度。Mad-bhavam是指至尊者的至尊本性,至尊者的形体是永恒地充满知识也充满快乐。我们现在的躯体不是永恒的,而是短暂易逝的;不是充满知识的,而是充满着愚昧;我们没有灵性王国的知识,甚至也没有完整的有关物质世界的知识。很多东西还是我们的未知领域。我们的躯体也不快乐:不是充盈着快乐,而是充满了痛苦。我们在物质世界所经历的诸多愁苦全由躯体而来。但当我们离开这具躯体时,只要铭记奎师那——至尊人格神,便能立即获得永恒、全知、极乐的躯体。

        在这个物质世界里,离开一个躯体,进入另一个躯体的过程,也是有条理的。人在被决定下一世得到什么样的躯体之后便死亡。这个决定不是由生物自己作出的,而是由高等的权威作出的,根据我们今世的活动,我们来世或许得到提升或许堕入更低的层次。今世即为来世作着准备,因此,如果我们能在今世为晋升至神的国度作准备,那么在离开这个物质躯体之后,我们就必能得到如同主一样的灵性躯体。

        前面说过,超然主义者分为不同类型——思辨家、瑜伽师、奉献者——而且提到,灵性天空里有着无数灵性的星体,这些星体的数目远远超过了物质天空的所有星体的总和。物质世界大约是创造的四分之一,物质世界这部分有数亿万宇宙,数以万计的日月星辰,但整个物质创造也只不过是整个创造的片断而已。而大部分的创造则在灵性天空。谁想与至尊梵融为一体,便可立即转入至尊主的梵光,从而到达灵性天空。而那些想与主在一起的奉献者则进入外琨塔星宿(无忧星宿)。外琨塔星宿数目无尽,至尊主通过他的全权扩展那茹阿亚纳(Narayana)与奉献者在一起,那茹阿亚纳有四只手臂,并有不同的名字,如帕救牡纳、阿尼茹达(Aniruddha)、哥文达(Govinda)等。因此,超然主义者临终时想着的不是梵光就是超灵,或者是至尊人格神奎师那。在这些情况下,他们都能进入灵性天空。但只有与主息息相关的奉献者,才能进入外琨塔星宿或哥楼卡.温达文星宿。而且主更进一步地补充道:"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该深信不疑,而不要排斥与我们的想象不符的东西,我们的态度应该象阿尔诸那一样:"你说的一切,我全相信。"因此,当主说谁临终时能想着他为梵,超灵,或至尊人格神,都必定能进入灵性天空,这是毫无疑问的,是不能不相信的。

        《博伽梵歌》第八章第六节,也解释了临终时只要想着至尊主便可进入灵性国度的一般原则:

        "人离开现有的身体时,无论想着什么样的境况,在来生必定达到那境地。"现在我们必须首先弄明白,物质自然是至尊主众多的能量的一种展示,《维施努.普然那》(6.7.61)是这样描绘至尊主的总能量的:

        visnu-saktihparaprokta

        ksetra-jnakhyatathapara

        avidya-karma-samjnanya

        trtiyasaktirisyate

        至尊主的能量不计其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能力。然而,学识渊博的伟大圣者和解脱了的灵魂研究过这些能量,并把它们归为三类。所有的能量都叫做Visnu-sakti,就是说都是主维施努(Visnu)的不同的能量。第一种能量是超然的,如前所述,生物也属于高等能量,其他的物质能量则尽在愚昧形态之中。死亡时我们或继续停留在这个物质世界的低等能量之中,或转升至灵性世界的高等能量里。正如《博伽梵歌》所说:"人离开现有的身体时,无论想着什么样的境况,在来生必定达到那境地。"

        在生活中,我们的头脑不是想着物质能量就是想着灵性能量。那么,怎样才能把我的思想从物质能量转向灵性能量呢?世上有这么多的文学作品,如报纸、杂志、小说等,以物质能量充斥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维已沉浸于这些读物之中,而现在则必须将它转到韦达文献那里去。所以,伟大的圣人们写下许多韦达文献,诸如《普然那》等。《普然那》并非虚构,而是历史的记载。《柴坦尼亚.查瑞塔密瑞塔》(旧译《永恒的采坦耶经》)(中篇20.122)中有诗云:"受条件限制的灵魂,不能凭自己的努力,恢复奎师那知觉。主奎师那布施无缘的恩慈,编撰了韦达典籍以及补充性的《普然那》。"健忘的生物(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忘却了他们与至尊主的关系,全神贯注于物质活动之中,正是为了将他们的思想转升到灵性天空,维亚萨编撰了大量的文献。他先将《韦达经》分为四部,然后在《普然那》中加以阐释,又为智慧稍逊的人写了《摩哈巴茹阿特》。《博伽梵歌》就是《摩哈巴茹阿特》中的一部分。接着,他在《维丹塔.苏陀》中总结了所有韦达文献,为《维丹塔.苏陀》写了正确的注解——《圣典博伽瓦谭》。我们必须用心研读这些韦达文献。

        物质主义者潜心阅读报纸、杂志和许多物质书刊,我们便须转而研读维亚萨留给我们的典籍。这样,我们才能在临终时铭记至尊主。这是主所提出的唯一途径,而且他对结果作了保证:"毫无疑问。"

        "因此,阿尔诸那,你该时常想着我,同时继续履行你赋定的作战职责,将你的活动献给我,你的心意和智性专注于我,你必定能到达我。"(《博伽梵歌》8。7)奎师那并不是劝告阿尔诸那单纯地想着他而放弃职分。不,主从不作任何不切实际的建议。在物质世界,为维持身体,谁都得工作。根据工作性质,人类社会分为四个阶层——布茹阿玛那(婆罗门)、查锤亚(刹帝利)、外夏(吠舍)、舒都茹阿(首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