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当前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当前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第43章

书籍名:《当前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作者:潘绥铭


                                    

            但是,贫穷的代价可能更大:收入低于600元的男人,夫妻双方已经谁也不爱谁了,因为妻子也许是嫌弃,而丈夫则可能是自卑。

            此外,收入超过平均1200元的男人一辈子从来没有打过自己的妻子;可是收入低于1000元的男人则打过。

            “婚姻危机”:中国夫妻还相爱吗?

            中国人对于爱情的定义

            自古以来,未婚者就一直起伏于追求与失恋的旋涡之中。但是中国自古以来,绝大多数已婚者的生活却都是风平浪静,充其量不过有些小打小闹而已。

            市场经济一来,婚变多了,婚外恋多了,真真假假的“廊桥遗梦”也多了。于是许多人就大骂市场经济使得世风日下。其实,这种现象从“五四”就开始出现了。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信奉了千百年的“夫妻恩爱”,突然之间被西方传来的“浪漫情爱”给搅乱了。到如今,这种爱情观方面的巨大冲突只是更加普遍了而已。

            从总体上说,中国人一直相信,所谓爱情,主要是指以恩恩爱爱为主要标志的夫妻感情。西方从12世纪起,从法国开始流行的浪漫情爱,则主要是一种不断追求精神感受的男女之恋。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以这样总结一下:

            第一方面,中国人说:恩爱,恩爱,恩在前,爱在后,有恩才有爱。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里的相濡以沫、互相支撑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就根本谈不到什么爱情。这是因为过去的日子实在太难敖了。如果你肯娶我或者嫁我,肯跟我同甘共苦,那就是一种极大的恩情。我在向你报恩的过程中,爱情就会油然而生,而且主要是表现在生活的体贴上,并不需要信誓旦旦地挂在嘴上。因此,即使被说成是典型的自由恋爱的牛郎织女,所企盼的、所幸福的,也是“你挑水来我浇园”式的“夫妻双双把家还”。

            但是西方人却相信,爱情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它的浪漫与纯洁,在于它“不食人间烟火”。因此“堕入爱河”纯粹是一种痴迷般的精神状态,并没有什么功利的考虑。所以爱必须喋喋不休地表达,必须表现在各种各样的非物质的方面,而且双方相爱,无恩可言;爱好爱坏,不讲回报。

            第二方面,中国人认为:夫妻恩爱是一种结婚之后才有的现象,或者最终必须体现为结婚。它追求的是结果,它的最高表现就是“长相厮守”。但是西方人却认为,婚礼就是爱情的葬礼,或者婚后就没有浪漫情爱可言。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过程。他们相信,爱情只存在于不断的追求之中,一有“结果”,爱情就没了。

            第三个方面,中国人相信恩爱必然带来和美,或者恩爱只能存在于和美之中。所以“一辈子没红过脸”被认为是恩爱的突出表现。但是西方人却有一种崇拜“爱之苦”的倾向,如果浪漫情爱里没有自虐或者被虐的成分,反而没有意思了。因此中国人说的“好事多磨”,必须以“终成好事”为前提,否则就被讥笑为“竹篮打水”。而西方人则被《少年维特之烦恼》式的单恋和失恋吸引了几百年。

            第四个方面,在西方的浪漫爱情故事里,总是骑士给小姐献殷勤,最后决定权总是掌握在女方的手中,即所谓“男追女跑”。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只是凤毛麟角。

            这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不能说谁好谁坏,因为双方的历史实在是太不一样了。但是西方的浪漫爱情观引进中国之后,确实给几乎所有读过书的男男女女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冲击。时至今日,在中国城市人口中,在不到退休年龄的几乎所有人里,至少已经没有人会公然地反对浪漫情爱了。越年轻,文化越高,就越是崇拜这种浪漫情爱。

            结果,浪漫情爱的理想与我们这可怜巴巴的生活现实,就不可避免地打起架来。

            浪漫,当然好啊。可是在狭窄的炉灶前,听着孩子的哭闹,想着怎么多挣点钱,浪漫从何而来?尤其是面对着一个与自己同样近乎心力交瘁的配偶,恐怕只能等上床做梦了。

            过去几十年,除了政治原因,我们的浪漫理想,主要是被生活给驱散的。如果一直如此,天下夫妻大多会相安无事的。可是市场经济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负担,已经空前地减少了。我们的闲暇时间和剩余精力空前增加。社会上的“男女大防”近乎土崩瓦解。各种娱乐活动风起云涌。发达国家又在拼命地展示它们的生活质量。于是,我们那从小就植入心底的浪漫理想又复苏了,或者终于看见彼岸了。

            结果,不少人开始发现自己婚姻的丑陋,或者对方的缺陷,开始烦恼或者开始变异。但是人们总是不愿意细想,或者不愿意相信:夫妻恩爱与浪漫情爱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分别寄生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两种基本人格的上面。如果你没有或者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和自己这个人来个天翻地覆,如果你出发前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你以为山那边就没有凄风苦雨,那么你就会跟时下的许多人一样陷入泥潭,过上狼狈不堪的日子。

            这绝不是想贬低浪漫情爱。哪怕是一个来自山沟的小保姆爱上大红大紫的男歌星,我们也没有丝毫理由去贬低她。我们所关心的是:她有相应的能力吗?是不是已经开始学习这种能力?有没有克服艰难险阻的必要保障?有没有一往无前的支持系统?如果统统没有,我们也仍然不能嘲笑她,我们还应该看看,她是这种“苗子”吗?我们能帮她些什么?

            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对天下夫妻来说,如果已经感受到两种爱情观的冲突,最好的选择是那句很古老的话:首先认识你自己。然后下定决心,不是顶天,就是立地。最高目标越大越好,越长远越好,但是最低目标却是越小越好,越近越好。老百姓说:上得国宴喝不醉,吃得窝头剩不下,这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合理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没有什么“婚姻危机”

            自从1980年代起就一直有人在不断地鼓吹:中国人的婚姻质量很低,都是“维持会”,都是“一个完整的婚姻掩盖着两颗破碎的心”。甚至有笑话说:现在人们一见面,不是问“吃了吗?”而是问“离了吗?”

            其实,这只是因为,中国人千年来已经白头偕老惯了,改革开放以来冷不丁遇到离婚率上升,心理实在难以平衡,就不由自主地夸大了婚姻危机。

            根据我们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国夫妻的相爱程度实际上相当高,而且男女之间的差异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被调查者自己对于配偶(包括5%左右同居超过6个月的人)的感情非常深的人,占到43.9%(男45.3%,女42.6%);感情比较深的是47.5%(男46.2%,女48.7%);感情不太深的人只有7.8%(男7.6%,女8.1%);至于感情已经破裂的人就更少了,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仅占0.8%(男0.9%,女0.6%)。

            反过来看,配偶(包括长期同居者)对于被调查者的感情也是一样。感情非常深的人占47.8%(男48.9%,女46.8%);感情比较深的人是45.5%(男44.1%,女46.9%);感情不太深的人只有6.1%(男6.7%,女5.5%);感情已经破裂的人也是不足百分之一,仅有0.5%(男0.3%,女.8%)。

            上述数据表明,在中国夫妻里,有可能闹婚变的人(感情不太深)和真的是“维持会”的人(感情已经破裂),实际上只有6.6%-8.6%;而情深意切的夫妻却接近一半。这哪里像是婚姻危机的样子呢?至多也只能说,有46%-48%的夫妻(感情比较深的人)在继续增进双方互爱这方面,还有可以努力的余地。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当然可以从婚内生活中找到许许多多的原因,可能还有人会归功于中国人的优秀传统。但是请不要忽视一点:恰恰是1980年开始实行的“感情破裂是离婚的唯一标准”这个非常先进的社会法理,才保证了我们现有的婚姻如此充满爱意。也就是说,正是因为绝大多数感情已经破裂的人都顺利地离婚了,剩下来的婚姻才会这么美好。尤其是,那些离了婚的人大都再婚了,而且比原来的旧婚姻更好,所以婚内感情的整体水平当然也随之上升了。

            什么在破坏感情?

            从双方的素质与家庭条件来看,文化程度越高的夫妻,互爱得分也就越高,从没上过学者的46.0分到大学程度者的53.3分。

            结婚时,双方的家庭条件如果很般配的话,夫妻的互爱程度就会增加11%。如果女方家庭的条件更好,则对互爱程度没有显著的影响。可是,如果男方的家庭条件更好的话,则会减少21%。也就是说,“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好;“阴盛阳衰”的也不错;唯有传统的“男尊女卑”婚姻,反而会造成意淡情薄。

            从婚内性生活的角度来看,好性无疑会带来好爱。

            对于男人来说,如果在性生活中感到舒服,那么双方的互爱程度就会增加1.8倍;如果对于性生活满意,则互爱程度会增加2.33倍。

            对于女性也是一样:性生活中感到舒服会增加1.93倍的互爱;感到满意则会增加2.0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