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与名人一起读书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与名人一起读书

第3页

书籍名:《与名人一起读书》    作者:铁凝

"研红务必先研心"
周汝昌是第一个将红学研究从文学研究上升到文化研究的学者。他写过一本书叫《红楼梦与中华文化》。这个命题令笔者产生疑问:中国文化正统是儒家文化,而曹雪芹似乎是反对它的,因为这些悲剧恰好是它造成的,而挽回这个残局的并不是儒家内部的力量,或者说,当世事让人极度痛苦的时候,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道家或者佛教的人物形象,这些似乎是《红楼梦》里的精神出路。曹雪芹到底是否认同中华文化呢?
"你的这个提问是自然的。我怎么回答呢?第一,他们说曹雪芹反专制,不可能!那时候没有这样一个概念。第二,贾宝玉也并不叛逆,《红楼梦》写的礼法、尊卑、主奴、等级,严格极了。贾赦让宝玉进来,进来以后,两个低辈马上站起来,迎春不动,因为迎春是姐姐。一个宴会谁坐哪个位,主次分明,最注重礼法。曹雪芹不是反,是说有'伪',说那都是假的,都是一个表面,那个礼都是应酬、巴结、借权势。而真正的礼是人与人的关系:怎么对待人,怎么看自己。贾宝玉说:我不值什么,我怎么都行。彩云说王夫人房里犯贼了,要发现了那可不得了,偷东西的就完了,这时候贾宝玉说,这个东西是我拿的。他处处为人,处处关怀。'大旨谈情',说的就是这个情。这怎么能说是反呢?怎么能说是叛呢?你要是把这个扣解开,你就会恍然大悟,啊,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真精神。"
周老话语间充满激情,而他言简意赅所谈及的,完全就是李泽厚"情感本体论"所着重阐发的核心内容。可以断定他没读过这个概念,他也无须别的支援,这全是他以80余年的生命经验自然感知到的,只是他没有将之假以名目。周老基本不接触现代的文化产品,他家里的书无一例外,全是古书。他说:"我自己是在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的,对英语有很深的造诣,但我不喜欢现代那些受西方影响很大的作品。"
学者们从事传统文化与红学的研究,大多是一门职业,技术性的参与更多。而周老研红,不但有外在的索引考证,还有其生命本体的亲身实践。他不但是传统文化的研究者,还是它的载体,他身在其中,因此他从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滋养将比任何人都多,这是他与现在以及以后更多的研究者相区别的一个地方。这是其有利的一面。而不利的一面也由此产生,因为身在庐山,不能旁观,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就会沉溺,批判少而包庇多,而感性对理性判断不时出现的僭越,也是周老研究文章中常有的现象。
正因如此,周老本身也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除了他的红学贡献之外,他身上携带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据说,当他在现代文学馆做演讲的时候,听众特别多。大量的听众涌入文学馆,这不仅仅是红学的魅力,他们也是为了看一眼周汝昌,如同拜谒一段即将被时光拆除的古城墙。它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古典标本。可以预设有一天,他也将成为被研究的对象。
周汝昌书语
自幼苦无书读。父亲"书斋"里所有的典籍书目是:一部《古文观止》、一本《千家诗》、一函石印的写刻本《郑板桥集》。谁知这么寒碜的条件,这么一点儿文化颗粒,竟然对我产生了影响。那些诗,尤其是七言绝句,令我入迷。
读书给自己划一个太严太狭的圈子,并不一定是良策。
"解味道人"以痴自况
周汝昌曾经自称为"解味道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作者的自况,而周汝昌以"解味道人"自称,显然是认为自己可以作为曹雪芹的隔世知己,是知道"红楼"之真味的人之一。
能知道《红楼梦》之真味,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古典人文之气氛在如今越来越稀薄,谁还能解读古人的真情,古人歌哭中的真实意味?周汝昌能做到这一点,一是因为他痴。正是因为痴,所以能够一辈子都抱着一本书来解读,而且现在已经到了接近90岁的高龄,竟然会以每年几本书的速度频繁发表自己的作品,这种与古人的"隔世交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能做到这一点,还因为他是中华文化的真正嫡传人。古代的文化,古人的情态,都因为他在年龄上与古代的接近,以及他在早年浸润的古代文化,都使他成了最有资格的解读者。
从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红楼梦〉新证》以来,周汝昌就一炮打响,成了著名红学家。中国的"红学家"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因为中国的红学研究特别是在毛泽东时代,一直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红学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工作,有时候还是一个政治现象。回想一下这个本来应该耐得住寂寞的红学界却出了一些风云叱咤的人物,就知道这其中的微妙。周老身在其中,自然受到不少事件的波及。而周老与胡适的关系,似乎也一直是周老传奇人生里的一个重要的章节。不久前,忽然看见书市上有一本周老讲述自己与胡适关系的书,这种书自然可以澄清不知情者对当年这一风波的误读,从中可以看出学术的政治化曾在这一代学人心中留下了多少波澜。
周汝昌老而有为,上半年竟然在书店里见到他的两本新书,而去年他也出了不止一本新书,这种写作速度让人惊讶,而他频繁在电视台上做演讲,也受到公众的欢迎。这些行为使我们感觉这是一个为传统文化张目不遗余力的思想家。他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一旦驾鹤西归,谁还能再解传统文化之味?
周梅森
三本书影响了三段人生
周梅森其人
周梅森,作家,1956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当过矿工、文学编辑,挂职出任过政府官员,下海经过商。1984年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有长篇小说《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黑坟》、《原狱》、《重轭》等10余部;中篇小说《沉沦的土地》、《军歌》、《国殇》、《大捷》、《中国往事》等20余部;影视文学剧本《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共和国往事》等100余部集,约600余万字,并有12卷本《周梅森文集》出版发行。其作品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煤矿长篇小说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优秀电视剧本奖、优秀影片编剧奖等30余种奖项。
"如果没有商场上的失败以及股市上割肉的惨痛,我不会对经济问题如此熟悉,也不敢写这类题材的作品。再比如说给我带来巨大名声的政治小说吧,其实也是另一种失败的产品,政治上的失败。"
作为中国当前最"火"的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周梅森的作品一直深受读者的欢迎。从《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到《国家公诉》,他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描摹中国当代改革进程,直击现实体制中的矛盾与改革中的阵痛,在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中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主人公,成为"主旋律"作品的领军之作。他的这些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每部都占据着黄金频道的黄金时段,收视率居高不下,周梅森由此也成了近两年影视界炙手可热的人物。
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说,周梅森的经历有些传奇色彩。他曾经挂职当市政府副秘书长的这段经历,更是给很多读者蒙上了些许神秘色彩。
《我的大学》启蒙心灵
一本好书无疑可以对一个人某段人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周梅森的人生中有三本书对他影响至深。
当年周梅森对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感慨颇深,他非常敬佩高尔基。他的经历跟高尔基特别相似。他的大学是在深深的矿井下完成的,他的今天是生活造就的。至今填写干部履历表,他还老老实实地填上高中,并不因此而产生任何自卑感。
早年对周梅森产生过影响的还有一本书,那就是《巴尔扎克传》,这本书的名字他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才知道的。他第一次读它是在"文革"期间,在一个拾破烂的老人那里发现的,前边少了十几页,后面少了几十页,就这样看的《巴尔扎克传》。他特别欣赏巴尔扎克的创造能力。巴尔扎克很狂妄,曾经在拿破仑的像下挂了一个条幅:你以你的剑征服了世界,我要用我的笔征服世界!这对周梅森触动很大,他便就此立下雄心壮志,也要用他的笔征服世界。于是,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在14岁的那个早晨起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