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702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安的学校里对土地兼并的危害,以及不缴纳赋税的严重后果有着非常详尽的分析与教导,并经常组织学生们讨论。其中最好的样本就是大明朝,时常被拿出来鞭尸。
        所以安上下早已形成了一种认知:土地的无节制兼并,缴税的不公平是会造成亡国的。
        徐家在安的代表徐青松将这些情况传到松江的时候,徐炎林内心深处是非常不安的,因为徐家在两方面都犯了鲁若麟的忌讳。
        安在辽南的时候,徐家还可以继续坐拥海量田地,毕竟安还管不到江南。但是现在江南眼看着就要落入安手里了,徐家就要早做打算,不能恶了鲁若麟。
        比起几十万亩的田地,徐炎林认为鲁若麟对徐家的态度更为关键和重要。
        “父亲,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这些田分出去?”此刻徐炎林和长子徐时俊单独在书房谈心,徐时俊忍不住问道。
        要知道分出去的绝大多数是长房的田产,按照规矩是要归徐炎林的长子徐时俊继承的,难怪他会心疼。
        “大势所趋,不得不如此啊。”徐炎林叹息道,“不过事情也不是没有转机,徐青松曾亲自拜访过安国公,安国公明确华夏本土每家最多只能有两百亩,这是底线。但是在其他地方就不会有限制了,只要有人帮你种,就是拥有两百万亩、两千万亩也可以。”
        徐时俊被两百万、两千万的数字吓到了,不敢相信的问道:“哪里会有两百万亩,两千万亩的土地,这不是哄人吗?”
        “为父起初也不信,这天下哪里会有那么多无人耕种的土地。但是徐青松带了一张地图给我,这世界还真有那么多没人耕种的土地。”徐炎林眼中放起了光芒。
        “哪里?”徐时俊好奇的问道。
        “都是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叫什么美洲、澳洲,那边气候温和,人烟稀少,只有一些野人生长其间。面积比我们大明还要大出好几倍,只要到了那里,土地想要多少有多少。”徐炎林说着说着心向往之。
        “美洲?澳洲?远吗?”徐时俊有些懵懂。
        “应该不远吧,那些西洋人带来的金银就是从那些地方挖出来的,既然他们能过去,应该就不远。”徐炎林也是一知半解。
        “既然西洋人已经过去了,会让我们在那边占地?”徐时俊又不傻,知道事情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他们不让我们就不过去了?不让就打过去!安国公这些年拼命的扩充舰队,你真以为是准备在大明用的吗?安早就盯上海外的地盘了。也是我们之前孤陋寡闻了,以为海外就是蛮荒之地,现在才知道,海外有数不尽的土地和财富等着我们去挖掘。都是因为我们当初不重视,白白便宜了那些西洋人。”徐炎林一脸的可惜。
        “安国公要打南洋?”徐时俊能够想到的海外之地,又被西洋人占据的,只有南洋了。
        “去肯定要去的,不过要先把大明这边安顿好再去。否则后院不稳,怎么敢万里出征。所以我们徐家一定要鼎力支持安国公,哪怕损失一些钱财也无所谓,这可是从龙之功,错过了就不会再有了。”大明在徐炎林眼里已经是个死人了,鲁若麟才是最有希望重新掌控天下的人。
        “如果是匡扶明主建立新朝,这个交易确实做得。”徐时俊一脸的兴奋,不再为土地的事情心疼了。
        “既然是建立新朝,原来的权贵肯定是要被消灭的。所以我们徐家如果不想被淘汰,只能牢牢抱住安国公的大腿,这样,新朝里才会有我们徐家的一席之地啊。”徐炎林感慨道。
        “父亲英明。”徐时俊恭维道。

第483章  李氏朝鲜宣告死亡
        当安增援的十万大军抵挡江南的时候,整个官场一片寂静。
        安凭借着十万大军,就击败了刘孔昭和左良玉的大军,而且是以一当十,甚至是以一当百,大家就已经对安的战斗力感到恐惧了。
        好在安的兵马虽多,但是人数太少,放在整个江南根本就不起眼。所以除了南京以及一些重要城市,其他的地盘还是控制在朝廷和权贵手中,安的统治并没有深入的地方。
        但是这十万援军的到达给了朝廷和江南权贵们沉重的一击,天平开始向安再次倾斜,整个江南甚至是华夏都在看安的下一步动作。
        随同援军一起到达南京的还有朝鲜的最新消息。
        满清既然已经决定向西发展,当初俘虏的朝廷国王李倧及一众朝鲜大臣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满清不声不响的就将李倧一干人等给放了。
        不过此时的朝鲜,已经没有了李倧等人的立足之地了。
        平壤的金世权政权在苟延残喘了一年之后,就被缓过劲来的崔永建和金大正给灭掉了。过程极为轻松简单,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战斗,就连金世权本人都是被手下叛变杀死的。
        至此朝鲜完全落入了安的掌控之中。
        不过崔永建和金大正的压力也不小,朝鲜经过这次大的动乱之后,民生凋零,想要恢复元气至少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所以并不能为安提供什么支持,能够不要安资助就已经很不错了。
        安对朝鲜的统治是渐进式的,通过不断改善朝鲜百姓的生活,使得朝鲜百姓渐渐接受了安的统治。
        特别是安有意宣传鲁若麟曾经在朝鲜为官的经历,模糊掉鲁若麟的出身,将鲁若麟打造成了解救朝鲜百姓的英雄人物。并且随着鲁若麟的成就越来越高,朝鲜百姓更是生起了一股浓浓的自豪感。
        “安国公如今已经占领江南,快要做皇帝啦。这可是我们朝鲜出过的最大一个人物了。”
        “安国公不是汉人吗?什么时候成我们朝鲜人了?”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安国公祖上就是朝鲜人,后来因故流落到了大明。到了安国公这一代开始回归朝鲜,要不然怎么能做朝鲜的官。当初要不是安国公被李倧那个胆小鬼给驱逐出去了,鞑子怎么可能打的进来?”
        “原来如此啊。我就说安国公怎么会对我们朝鲜这么好,原来是我们朝鲜人啊。”
        “安国公不是朝鲜人会给我们分田,还让我们的娃儿免费读书?这是天大的恩惠啊。”
        “说起读书,你汉话练的怎么样了?我到现在也只会说几句,实在太难学了。”
        “再难也要学,学了汉话才会有前途,说不定我们的娃儿以后还可以到大明去当官呢。”
        ……
        短短一年时间,鲁若麟在朝鲜的声望已经超过了国王李倧,百姓们就是这么现实,这其中安的宣传也是功不可没。
        但是现在李倧要回朝鲜,这就对安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好在满清只是放了李倧和朝鲜的官员,那些带到满清的朝鲜士兵则被拉去西域做苦力了,少了很多麻烦。李倧想要回朝鲜,没有安点头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李倧就待在海州等安的答复。
        对于如何处置李倧,鲁若麟也有点头痛。
        本身来讲,李倧与鲁若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反而在鲁若麟事业刚起步时双方合作的还算愉快。李倧落到如今田地也与鲁若麟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满清将李倧放回来本身也没安什么好心思,无非是想给鲁若麟添些堵,也没指望李倧能够真的拿回朝鲜的统治权。
        放肯定是不能放回去的,毕竟朝鲜那边还有不少怀念昔日旧时光的遗老遗少,李倧回去只会让这帮人有了起事的借口。
        但是杀掉李倧似乎也不合适,这样做对安和鲁若麟的名声影响太坏了。两难之下,海州方面只能把这个难题交由鲁若麟决断。
        “多尔衮这个混蛋,尽给我惹麻烦。”鲁若麟有点烦躁。
        要是李倧没到海州,也没有大张旗鼓,或许鲁若麟还可以偷偷处理掉。但是李倧他们明显防着这一点,来之前就放足了风声,搞得安不好下手了。
        “大都督,李倧毕竟名义上还是朝鲜的国王,还是要尽快处理的好,否则会落人口实的。”吴朝杰在一旁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