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同理心的发展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9个月大的侯普看到另一个宝宝摔倒了,侯普的眼泪夺眶而出,爬到妈妈怀里寻求安慰,好像摔疼的是她自己。15个月大的迈克尔用自己的泰迪熊玩具安慰哭泣的小伙伴保罗。保罗还是哭个不停,迈克尔又找来了保罗的安全毯给他依偎。宝宝们充满同情和关怀的小举动是他们的妈妈观察到的。在一项研究中,妈妈们接受训练,负责记录自己宝宝的同理心行为。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同理心的根源可追溯到婴儿期。几乎从出生起,婴儿如果听到别的婴儿在哭,他们也会感到不安。有人把婴儿的这种反应看做同理心的萌芽。

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婴儿甚至在充分意识到自己相对于他人是独立的个体之前,就会为同情而苦恼。在出生几个月后,婴儿对周围人的不安会作出反应,好像自己遇到不安一样,看到别的婴儿流泪自己也会哭。长到一岁左右,婴儿开始意识到不幸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身上,不过他们对如何反应仍然感到困惑。比如纽约大学的马丁·L·霍夫曼(Martin  L.Hoffman)研究发现,一岁大的婴儿会把自己的妈妈叫过来安慰哭泣的小伙伴,而没有意识到小伙伴的妈妈此刻也在房间里。婴儿的困惑还表现在,年仅一岁的他们还会模仿他人的困扰,这也许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比如,如果看到别的宝宝手指受伤,他们可能会把自己的手指放进嘴里,看自己是不是也受伤了。有个宝宝看到自己的妈妈在哭就去抹自己的眼睛,尽管他的眼睛里并没有泪水。

婴儿的这种行为被称为“动作模仿”(motor  mimicry),“同理心”的原始含义就是“动作模仿”。“同理心”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E·B·蒂奇纳(E.B.Titchener)在20世纪20年代最早使用。同理心现在的意义与其最初从希腊文“empatheia”转化为英文时的原意稍有不同。“empatheia”意为“感受到”,美学理论家最初用它来形容感知他人主观体验的能力。蒂奇纳提出,同理心起源于一种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个体通过模仿引发相同的感受。他用“同理心”与“同情心”进行区分,同情心是指对别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并没有体会到和别人一样的感受。

专家导读

同情心是指对别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并没有体会到和别人一样的感受。同理心起源于一种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个体通过模仿引发相同的感受。

大约两岁半的时候,动作模仿现象从婴儿身上消失了,此时他们意识到他人的痛苦与自己的痛苦是不同的,而且能够更好地安慰他人。一位妈妈的日记中记录了一个典型的事件:


邻居家的宝宝哭了……珍妮走过去,想给他一些曲奇饼。她围着他团团转,自己开始哭起来。然后她试图抚摸他的头发,但被他拨开了……他自己慢慢平静下来了,但珍妮仍然很担心。她一直递给他玩具,轻轻拍他的头和肩膀。


在这个阶段,幼儿对他人情绪不安的敏感性开始出现分野,有些孩子像珍妮那样感觉敏锐,有些孩子则迟钝一些。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玛丽安·拉德卡–雅罗(Marian  Radke-Yarrow)和卡洛琳·赞–韦克斯勒(Carolyn  Zahn-Waxler)进行的系列研究发现,同理心出现差异主要与父母如何约束孩子有关。比如父母要求孩子特别注意他们的错误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困扰,“看看你让她多难受”,而不是“你真淘气”。研究者还发现,观察其他人在面对别人的困扰时如何反应也会影响同理心的塑造。通过模仿自己看到的东西,儿童同理心反应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懂得了怎么帮助受到困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