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友谊的辅导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尽管受排挤儿童有很多笨拙的地方,但他们还是有希望改变的。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史蒂芬·阿瑟(Steven  Asher)为不受欢迎儿童设计了一系列“友谊辅导”的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阿瑟从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当中挑选出最不受欢迎的人,给他们辅导了6堂课,教他们如何通过“友善、有趣和有礼”的方式,“使游戏更有趣”。为了好听起见,研究者告诉孩子们他们所扮演的是教练的咨询师,教练想学习怎么使游戏变得更有趣。

阿瑟把受欢迎孩子的行为方式教给他们。比如,研究者鼓励他们在不同意游戏规则的时候提出替代建议,进行折中处理(而不是争斗);玩耍的时候记得跟其他孩子说话和问问题;留意观察其他孩子怎么做;别人表现好要赞美;保持微笑,提供帮助、建议和鼓励。孩子们在和同学玩“挑棍子”游戏时运用这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并且在事后得到点评和辅导。这种传授相处之道的课程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本来最不受同学欢迎的儿童,在参加辅导一年之后,受欢迎程度在班级中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没有成为社交明星,但也没有受到社会排挤。

埃默里大学心理学家史蒂芬·诺维奇主持的项目也收到了相似的效果。他训练受到排挤的人正确理解和回应他人感受的能力。比如,研究者让孩子练习表达高兴和悲伤等感受,并把他们拍摄下来,以此提高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然后让这些孩子把学到的新技巧用于结交别的朋友。

这些项目据称在提高被排挤儿童的受欢迎程度方面有50%~60%的成功率。相对于高年级学生,这些项目(至少当前设计的)似乎对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效果最好,对不擅长社交儿童的帮助要远远大于好斗的儿童。这其实是一种微调的过程,可喜的是大多数受排挤儿童经过基本的情绪辅导后,可以重新与人进行交往。



酗酒和吸毒:上瘾的自我疗法


本地学校的学生把滥饮啤酒、喝到不省人事的状态称为“喝到发黑”。其中一个方法是:用浇花塑料管的漏斗接口,一瓶啤酒可以在大约10秒之内灌进你的胃。这并不是什么特立独行的做法。有调查发现,2/5的男大学生会一次性喝7瓶或以上的啤酒,而只有11%的人自称为“酒鬼”。当然,另一种说法是“酗酒者”。


美国年轻人吸食大量毒品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总体趋于下降趋势,而过度饮酒的人却在稳步增长,而且年纪越来越小。199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35%的女大学生表示她们曾喝醉过,而1977年这一数据只有10%;总体来说,有1/3的学生喝醉过。酗酒还会带来其他危险:大学校园中发生的强奸案90%与喝酒有关,不是施暴者就是受害者在当时喝了酒。对15~24岁的年轻人,喝酒导致的事故是他们的头号死因。

尝试吸毒或喝酒似乎是青少年的一种成人礼,但对于某些人来说,第一次尝试也许会留下持久的影响。大多数滥用酒精和毒品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瘾了,但在十几岁时尝试吸毒或喝酒的人最后成为瘾君子或酒鬼的是少数。高中毕业之后,有90%的人尝试过喝酒,但只有14%的人最后成为酒鬼;几百万美国人曾经吸食过可卡因,但只有不到5%的人成瘾。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当然,如果你住在高犯罪率的地区,毒品交易在街头随处可见,毒贩子是当地最有名的致富楷模,那么你滥用毒品的风险就非常大。有的是因为本身是小毒贩,最后吸毒成瘾,有的是因为容易获得毒品,或者同龄人以吸毒为荣——这个因素在任何地方都会提高吸毒的可能性,即使是(尤其是)最富裕的社区。但疑问仍然存在,身处充满诱惑和压力的环境,与尝试性吸毒的人相比,哪一种人将来最有可能发展成长期吸毒者呢?

当前有一种科学理论认为,越来越依赖酒精或毒品的成瘾者实际上是把酒精和毒品当成某种药物,用于缓解焦虑、愤怒或者抑郁。他们在最初尝试的时候,偶然发现这些东西会产生某种化学作用,使困扰他们的焦虑或忧伤情绪平静下来。在一项对几百名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进行的为期两年的跟踪研究中,表示情绪困扰水平较高的学生,后来滥用酒精或毒品的可能性最大。这也许可以解释很多年轻人尝试吸毒和喝酒,却没有成瘾,而有些人却在一开始就产生了依赖:这些容易成瘾的人可能发现毒品或酒精能够即时缓解困扰他们多年的情绪。

专家导读

情绪困扰水平较高的人,滥用酒精或毒品的可能性最大。抑郁让人买醉,但是在短暂的缓解之后,会使人更加抑郁。如果人们学会了缓解焦虑、消除抑郁、平息怒火,就不需要借助毒品或酒精。

匹兹堡西方精神病研究所和临床诊所的心理学家拉夫·塔特(Lalph  Tarter)指出:“有成瘾生理倾向的人,第一次喝酒或吸毒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其他人也许不会有这种体验。很多正在康复的戒毒者告诉我,‘第一次吸毒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正常’。吸毒使他们的身体平静下来,至少短期内如此。”这正好是成瘾的险恶之处:短期的良好感受换来生命的逐步陨落。

某些情绪模式似乎会使人更有可能从某种特定的东西中找到情绪安慰。比如,酒精成瘾有两种情绪诱因。一种是对于童年期神经高度紧张和焦虑的人,他们通常在十几岁的时候发现酒精可以缓解焦虑。这些人往往是酗酒者的孩子,而且男孩居多,他们的父母用酒精来缓解紧张情绪。这种模式的一个生物特征是氨基丁酸(GABA)分泌不足。氨基丁酸的作用是调节焦虑的神经递质,氨基丁酸过少会导致高度紧张。有研究发现,父亲是酒鬼的人,其氨基丁酸水平很低,高度焦虑,他们在喝酒之后,氨基丁酸水平升高,焦虑减少。这些酒鬼的儿子用喝酒来缓解紧张情绪,酒精给他们带来的轻松感觉是其他东西比不上的。这种人还容易滥用镇静剂,以此达到缓解焦虑的效果。

有人对酒鬼的儿子进行了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这些人在12岁的时候出现了应激时心率上升等焦虑和冲动的特征,并且发现他们前额叶功能失调,负责缓解焦虑或控制冲动的大脑区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前额叶还负责工作记忆,即储存各种不同行为的后果、用以决策的记忆,因此当他们发现酒精可以即时缓解焦虑时,前额叶的缺陷使他们容易忽视喝酒的长期弊端,最后成瘾。

渴望平静似乎是酗酒基因易感性的一个情绪特征。一项关于1  300名酗酒者亲属的研究发现,在酗酒者的孩子中,长期高度焦虑的人本身成为酒鬼的可能性最大。研究者认为,酗酒对于这些人就如同“焦虑症的自我疗法”。

酒精成瘾的第二种情绪诱因是高度的痛苦、冲动和厌烦。这种模式在婴儿期表现为情绪不宁、暴躁难缠,在小学表现为“多动症”,过度活跃,喜欢惹是生非,这种倾向使他们与社会边缘人交朋友,有时还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或者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这种人(主要为男性)情绪容易激动,主要弱点是难以遏制冲动。他们常常感到厌烦,而他们对厌烦的通常反应是急于寻找冒险和刺激的东西。到了成年期,这种人发现酒精可以稳定情绪(可能与血清素和单胺氧化酶这两种神经递质缺少有关)。他们无法忍受无聊,所以随时想尝试任何东西,再加上他们本来就容易冲动,除了酒精之外,他们往往还会滥用毒品。

抑郁让人买醉,但是在短暂的情绪缓解之后,酒精的新陈代谢效果常常会使人更加抑郁。人们用酒精缓解焦虑情绪的情况远远多于缓解抑郁情绪。毒品则可以缓解人们的抑郁情绪——至少暂时如此。长期忧郁的人更容易对可卡因上瘾,可卡因可以直接消除抑郁情绪。有研究发现,到医院治疗可卡因成瘾的病人超过一半在形成吸毒习惯之前就被诊断为严重抑郁,抑郁越严重,上瘾程度就越高。

长期愤怒导致了另一种易感性。一项关于400名海洛因和其他阿片类成瘾的病人的研究发现,他们最显著的情绪模式是一直难以处理愤怒情绪,很容易暴怒。一些病人表示,吸食麻醉剂之后他们终于感到正常和放松了。

尽管在很多情况下,滥用药品的倾向也许起源于大脑层面,个体的感受促使他们用酒精或毒品进行“自我治疗”,但匿名戒酒会和其他康复项目几十年来的经验证实,不依赖这些药物,个体也可以有效处理不良感受。如果我们掌握了处理这些感受的能力,比如缓解焦虑、消除抑郁、平息怒火等,我们就不需要借助毒品或酒精。成瘾者可以通过毒品和酒精滥用治疗项目学习基本的情绪技能,当然,如果我们在成瘾习惯形成之前就学会这些技能,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