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第四章 为什么我们如此有同情心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一天下午,普林斯顿神学院的40名学生即将做一次布道练习,老师将会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评分。其中一半学生分配到的任务是老师从《圣经》中随意选取的;而另一半学生分配的内容则是相同的,都是关于《圣经》中那位仁慈的撒马利亚人的。那位仁慈的撒马利亚人曾经帮助过一名躺在路边的受伤的陌生人,而其他很多看起来更“虔诚”的教徒却没有一个答理这个可怜的人。

每隔15分钟就有一位学生去另外一栋大楼开始布道,但是他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项利他实验。

去那栋大楼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大门,有一个人躺在那里,痛苦地呻吟着。在40名学生中,有24名径直走过,没有理会那个人。而且正在心里讲述撒马利亚人故事的学生也没有表现出比其他学生更加关心这个人。


对这些学生来说,时间是个关键因素。在10个觉得自己时间不宽裕的学生中,只有一个停了下来;而在另外10个时间充足的学生中,有6个都停下来提供了帮助。

在这个利他行为中,有许多因素在共同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应该是有没有时间关注别人。当我们高度关注某个人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与他产生情感交流,从而产生同理心。当然,不同的人关注别人的能力、意愿和兴趣都不同。比如,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在听母亲唠叨时可能会心不在焉,而几分钟后,在和女朋友通电话时,他就会非常专心。那些神学院学生正赶着去布道,显然,他们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太专注于自己的思考或者是因为时间紧张,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那个人的痛苦,更不可能去帮助他了。

大都市的人在街上通常不会关注、问候或者帮助别人,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都市恍惚症”。社会学家认为,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们往往会陷入这种完全自我的状态,有时仅仅是因为要应对周围嘈杂环境里过多的信息。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这样的后果:在我们忽略周围无关信息的同时,也会忽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就像一位诗人说的那样,我们“走在嘈杂的大街上,眼睛却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

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会因为人们所属社会阶层的不同而给予他们不同的关注。比如说,在美国某个城市的大街上,一个行人可能会很高兴地停下来听一位衣着光鲜的女士热情地陈述某个政治请愿,并在请愿书上签字,却根本不会注意到就坐在旁边乞讨的流浪汉。当然,根据同情心的不同,上面的情况也可能完全相反。他也可能停下来与那个流浪汉聊聊天,而不去理会那个政治请愿。总之,我们关注事物的优先程度、社交态度和其他许多心理因素都会使我们有选择地关注某些事物或者某些情感,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对别人产生同理心。

首先要注意到别人,然后才有可能产生情感交流。如果没有关注,同理心根本就没有产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