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善举也能感染人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有一次在纽约,我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乘地铁去时代广场,结果遇到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和前面我们提到过的普林斯顿神学院的情况截然不同。我乘地铁的时候是下班高峰期,和往常一样,汹涌的人流沿着台阶蜂拥而下,大家都急着去赶下一班地铁。

突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躺在台阶上,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大家好像都没有看到他一样。人们匆匆从他身上跨过,急着回家。

看到这一情景,我非常震惊,就停了下来,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在我停下来的时候,耐人寻味的事情发生了:其他人也停了下来。

很快,这个男子身边就聚集了一小圈关心他的人。人们的同情心好像一下子蔓延开来。有个男人跑去附近的商店买了食物;有位女士匆匆给他买来了水;还有一个人通知了地铁巡逻员,这个巡逻员又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

几分钟后,这个男子就苏醒了过来,他开心地吃着食物,等待着救护车的到来。我们渐渐了解到,他只会说西班牙语,身无分文,已经饿着肚子在曼哈顿的大街上游荡很久了。他是因为饥饿而昏倒在地铁站台阶上的。


为什么人们对这个男子的态度会有所改变呢?答案很简单: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关注就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我仅仅是停下来看了一下那个处于困境的男子而已,路人们却因此从“都市恍惚症”中清醒过来,也注意到了这个男子。在注意到他的困境后,大家才开始行动起来帮助他。

在纽约或者其他大城市里,人们每天都会看到数百个无家可归的人露宿街头,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了。因此也就难怪这些正直善良的市民对躺在台阶上的那个男子视而不见。都市里的人们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他们只要一看到处境窘迫的人,就会习惯性地把头扭到一边,以避免引起自己心中的焦虑。

最近,我为《纽约时报》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精神病院的封闭性如何把整个社会都变成了精神病房的。正是这篇文章改变了我的这种条件反射。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花了几天时间和社会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起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给他们送去食物,为他们提供庇护所,还劝说其中一些有精神疾病的人去医院接受治疗。令人震惊的是,流浪汉的精神病发病率极高。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了。

在其他一些类似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那些停下来向别人提供帮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说在看到那个人的痛苦时,自己也很难受。也就是说,他们产生了关怀的同理心。一旦人们对别人的关注达到可以产生同理心的程度,他们就非常有可能伸出援手。

仅仅看到他人的善举也会对自身产生独特的冲击,它会诱发一种温暖的兴奋感觉。心理学家把这种由于看到别人的善举而产生的炽热感觉叫做“升华”。经常会有人讲他们在看到勇敢、宽容或者怜悯的行为时“升华”的感觉。此时,大多数人都会被感动,甚至被震撼。

最能引发人们“升华”感觉的行为是帮助病人、穷人或者其他处于困境的人。这些好事并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人们并不一定要收养贫困的一大家子人或者像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帮助贫民时那样无私。仅仅对别人的体贴就可以引起些许“升华”的感觉。比如,在日本的一项研究中,人们非常乐意地讲述了一些使自己感动的事情,其中有人提到感动自己的一件事情是在火车上看到一个长相凶悍、酷似黑帮分子的人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

研究表明,“升华”的感觉是可以传染的。当一个人看到善举时,就有可能产生做好事的欲望。世界各地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神话故事讲述英雄人物如何通过自己勇敢的行为解救别人,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这些故事可以带来深远的社会效益。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这些故事描写生动的话,那么读这些故事就像亲眼看到他们的英勇行为一样,可以对人们的情绪带来冲击。“升华”感觉的传染性表明,它也是通过小路神经系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