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同情心是一种本能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实验室里,一只小白鼠被吊在半空中,不断地尖叫、挣扎。另外一只小白鼠见此情形也非常不安,并且开始设法营救它的同伴。最终它通过一根杠杆,成功地使吊在半空的小白鼠安全地回到了地面。

科学家们训练了6只恒河猴,使它们学会了通过拉动链子来获取食物。后来,只要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拉动链子,新来的一只猴子就会遭到电击。看到那只猴子痛苦的表情,有4只猴子开始拉另一根链子,虽然得到的食物比以前少了,可是那只新来的猴子却不会遭受电击了。剩下的两只猴子,有一只连续5天都没有拉动任何链子,而另一只坚持了12天,它们两个都宁愿饿死也不愿意那只新来的猴子遭受痛苦。

事实上,刚出生没多久的婴儿只要看到或者听到其他婴儿的哭泣声,他们就会放声大哭,好像自己也很难过一样。但是他们听到自己哭声的录音时却没有多大反应。大约出生14个月后,婴儿们听到其他婴儿的哭泣时不仅会放声大哭,而且还会设法减轻对方的痛苦。当他们再长大些,遇到同样的情况时,自己哭的次数越来越少,抚慰的行为则越来越多。

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恒河猴和婴儿都有同样的自然冲动,都非常关注同类的痛苦,并且还会引发自身痛苦的感觉,从而促使他们伸出援手。为什么不同的物种会有相同的反应呢?答案很简单:自然选择,也就是说大自然会保留那些有益的生理机制。

尽管人们可能会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自然冲动,而是这种原始的自然冲动被冷酷压抑住了。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因为看到别人遭受痛苦而难过的时候,大脑里和镜像神经元有关的反应系统正在发挥作用。我们越能理解别人的痛苦,就越想帮助他们。

可以证明,这种同情的本能可以提高物种进化适合度,也就是“繁殖成效”,它表示一个物种中有多少后代可以继续繁殖。一个多世纪以前,达尔文就提出,同理心,也就是同情行为的前奏,可以有效地帮助物种生存下去。同理心会增强社交性,因此我们人类是所有物种中最杰出的社交动物。最新的观点认为,社交性是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生存的基本策略。

直到现在,在野生灵长类动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友谊的实效。它们的生活类似于史前人类,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活到成年。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小岛上的猴子吧。它们有1  000多只,都是20世纪50年代从印度迁移过来的,属于同一个种群。这些猴子组成小团体,生活在一起。当它们成年后,母猴留下,公猴则会离开去其他猴群。

这种变化是十分危险的,20%的猴子都在试图加入新猴群的打斗中死去了。科学家们研究了其中100只青年猴子的脊髓液样本,他们发现最外向的猴子产生的压力荷尔蒙最少,而且它们的免疫力也最强。最重要的是,它们也最容易加入新的猴群,并与它们打成一片或者通过挑战成为领袖。因此,这些社交性较强的猴子是最有希望生存下来的。

另外一项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肯尼亚境内乞力马扎罗山附近的野生狒狒也是如此。幼年狒狒的生存面临着巨大危险,它们每年的死亡率最低为10%,高的时候会达到35%。生物学家们观察母狒狒后发现,善于社交的母狒狒的婴儿最有可能活下来。这些善于社交的母狒狒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交配或者和其他母狒狒交往。

针对为什么母狒狒的社交活动会帮助自己的孩子活下来,生物学家们总结了两个原因。首先,友好的狒狒们会互相帮助,一起找到可口的食物和安全的避难所,以免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其次,母狒狒越愿意分享自己的性伴侣,那么她能够得到的性伴侣就越多,她自己的身心就会越健康。因此,喜欢交际的母狒狒才是称职的母亲。

在我们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时候,自然的社交倾向就出现了。我们很容易想象,在艰难岁月里成为某个群体的一员对生存来说有多么重要,独自一人去和一个群体争抢本来就稀缺的资源对自己的生存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威胁。

任何被证明有助于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特性都会在基因库中得到发扬,因此这个有着重要生存价值的特性可以逐步改变大脑的神经系统。

如果说是社交性帮助史前人类生存了下来,那么控制社交活动的大脑当然功不可没。因此我们的基本连接方式——同理心倾向的威力也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