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第九章 男女有什么不同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对于理查德·博切尔兹来说,有朋友来拜访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当朋友们开始喋喋不休地聊天时,他总是感到无所适从。大家总是不断交换眼神和微笑,妙语连珠,还不时含沙射影,一语双关,而他却很茫然,无法跟上大家的节奏。

事实上,他根本无法理解人际交往中的狡诈和虚伪。如果事后有朋友向他慢慢解释某个笑话中的包袱,或者为什么某个人会气冲冲地摔门而去,再或者为什么某个人会因为尴尬而脸红,他也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当时他总是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所以有朋友来拜访的时候,他经常会去看书,或者干脆躲到书房里。

但同时,博切尔兹是位数学天才,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得主。剑桥大学的同事们都很敬畏他,他的研究课题非常深奥,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理论。尽管他在社交方面存在缺陷,但他在数学界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

后来在接受一家报纸采访时,博切尔兹表示怀疑自己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也就是自闭症的亚临床表现。看到报道后,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主任西蒙·巴伦·科恩主动联系了他。当巴伦·科恩向他仔细描述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症状后,博切尔兹实事求是地说道:“我就是这样的。”于是,这位数学天才主动成为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研究对象。


对于博切尔兹来说,人际交往纯粹是功能性的,交往就是为了达到彼此的目的,无关痛痒的话毫无意义,情感交流更是浪费时间。博切尔兹讨厌电话,尽管他能够详细描述它的工作原理,但是却不喜欢电话交流。他的电子邮件也仅仅用来与别人交流工作信息。他去某个地方时总是一路小跑,哪怕和别人在一起时也是这样。尽管他也知道有些人认为他没礼貌,可是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得体的地方。

在巴伦·科恩看来,博切尔兹的这些行为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对博切尔兹进行的标准测试也表明他的确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这位菲尔兹奖得主在理解他人情感、同理心和建立亲密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缺陷,尽管他在理解物理现象和归纳复杂信息方面极富天分。

在经过多年研究后,巴伦·科恩和其他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种低同理心和高系统性能力恰恰反映了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神经系统的模式。比如,尽管博切尔兹是位数学天才,但是却缺乏设身处地的能力,他根本无法察觉别人的内心思想。



进入他人的心灵


在一部卡通片中,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父亲正待在起居室里。小男孩看到一个长相极其恐怖的外星生物沿着楼梯爬了上来,父亲却没有注意到。字幕上打出一句话,父亲说:“罗伯特,我认输了。到底是什么爬行动物有两只角和一只眼睛啊?”

想要理解这个笑话,我们必须首先推理出它的潜台词。比如,我们必须熟悉英语中谜语的一般格式,这样我们才能推理出那个小男孩曾经问过父亲:“有两只角和一只眼睛而且还在爬行的动物是什么啊?”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读懂他们两个人的心思,了解那个小男孩已经看到了外星人,而他的父亲却没有看到,这样我们就会预料到那位父亲发现外星人后的震惊。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笑话都包含了对现实的两种矛盾看法,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外星人存在的事实和父亲以为儿子只是在给他猜谜语之间的矛盾。


这种理解他人思想的能力是人类最宝贵的社交技巧之一,神经学家们称之为“心智直观”。

心智直观也称心灵原理,它指的是进入他人心灵去了解他们的感受并从中推断他们的思想的能力。它是设身处地的基础,决定了我们对他人的了解程度。虽然我们并不能完全进入他人的心灵,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声音和眼神中对他们的情感和思想作出推断。

如果缺少这种能力,我们即使在最简单的人际交往中也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去爱护、关心别人,更不要说去和别人竞争或者谈判了。如果没有心智直观,我们就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就会把别人当做“它”来对待,我们甚至无法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正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或者自闭症患者的症状。换句话说,我们将会成为心盲。

心智直观是在孩子出生后的几年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同理心能力的逐步发展会帮助孩子渐渐了解别人的感觉、思想或者意图。心智直观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比如从最简单的自我意识到复杂的社交意识(比如,我知道你知道她喜欢他)。科学家们经常在实验中使用下面的测试来区分孩子的心智直观的发展阶段。


在孩子18个月的时候,在他的前额贴上一个标记,然后让他照镜子。一般情况下,不到18个月的孩子都会去触摸镜子中的标记,而超过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则会去触摸自己的额头。社交意识首先要求我们具备自我意识,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

给一个大约一岁半的孩子两份零食,比如饼干或者苹果片,观察他喜欢哪一份。然后让孩子看着你品尝这两份零食,你对他喜欢的那份零食表现出明显的厌恶表情,对另一份则表示出喜爱。然后把孩子的手放在两份零食中间,问他:“你可以给我一些吗?”不到18个月的孩子一般会给你他喜欢的那份,而超过18个月的孩子一般都会给你你喜欢的。这说明超过18个月的孩子已经能够分辨出自己与别人喜好和想法的不同了。

对于3岁和4岁的孩子,分别当着他们和另外一个大孩子的面把一个奖品藏在房间的某个地方。然后请那个大孩子出去。在确保他们能够看到的情况下,你把奖品藏到一个新的地方。然后问他们,大孩子回来之后会去哪里找奖品。4岁的孩子一般都会说去原来的地方找,而3岁的孩子一般都猜测那个大孩子会去新的地方找。这表明,4岁的孩子已经意识到别人对事物的理解可能与自己不同,显然,3岁的孩子还没有掌握这一点。

最后一个实验涉及3岁孩子、4岁孩子和一个叫做“卑鄙猴子”的木偶。分别让他们看几组邮票,卑鄙猴子每次都会问孩子想要哪一张。而且每次卑鄙猴子都会留下孩子想要的那张,而把另一张给他,所以我们叫它“卑鄙猴子”。4岁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卑鄙猴子的把戏,然后他会告诉卑鄙猴子自己并不想要的那张,这样他就会得到自己心仪的邮票了。但是3岁孩子一般都看不明白卑鄙猴子的把戏,因此总是说实话,也就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邮票。


要产生心智直观必须具备上述基本意识: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个体,别人可能与自己想法相异,别人可能会从其他角度来看待问题,我们可以迂回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大约4岁的时候,孩子就基本具备了这些社交意识,这时他们的同理心能力也基本达到了成人水平。与此同时,他们的天真也在渐渐消失,孩子们已经明白了现实与自己理想的差距。4岁孩子已经掌握了将使他们受益终生的同理心能力的基本技巧,当然他们的心理和认知水平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改善。

这种智力的成熟使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处理好与同学以及家人的关系。家庭和学校也是微型社会,锻炼着孩子们的社交意识。随着孩子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交际圈的扩大,这些社交意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心智直观是孩子们理解笑话的首要条件。嘲弄、恶作剧、说谎和卑鄙也都需要这种对别人内心世界的理解。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就缺乏这种对别人思想的感知能力。

在产生心智直观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可能是镜像神经元。对于普通孩子,感知他人和同理心能力是与镜像神经元的活动相关的。对十几岁孩子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显示,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理解或者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时,前额叶皮层的镜像神经元无法正常工作,而正常孩子就没有这种问题。

即使正常成年人也有可能出现心智直观的偏差,阿默斯特学院的许多女大学生就是这样的。当她们鱼贯进入瓦伦丁餐厅就餐时,她们的眼睛会一直盯着其他的女学生。她们并不是在寻找就餐伙伴,也不是在打量她们的衣着,而是在研究她们餐盘中的食物。这样,她们才有可能抑制住自己的食欲。

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心理学家凯瑟琳·桑德森最终发现了它背后所隐藏的心智直观偏差:每个女生都觉得别人比自己更苗条、锻炼得更多、更关注自己的身材。其实客观来讲,她们可能并没有多大差别。

这种假想使得她们纷纷节食,而且她们中1/3的人都在服用催吐剂或者泻药,这很可能引发严重的厌食症,威胁她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她们的假想越脱离实际,节食程度就会越严重。

其实这种假想部分是由于错误信息引起的,女大学生往往会注意周围那些最漂亮、身材最苗条的同学,因此她们的比较并不是与平均水平的客观比较,而是把极端情况作为基准来加以比较。

男大学生在喝酒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他们总是拿自己与那些酒量最好的人作比较,这往往会使他们认为自己也必须放纵无度才行。

与之相反,那些具有心智直观的人就不会把极端情况作为自己行为的基准,他们会首先寻找别人与自己的相似点。如果发现了别人与自己的相似点,他们就会假定别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与自己相似。成功的社交生活离不开这种快速判断,也就是心智直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解读他人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