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感觉之流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我们出身和成长背景的感觉之流与我们的思想之水平行流淌。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有时我们并不擅长调节微妙的情绪,这些微妙的情绪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时起时落。比如,一觉醒来,对工作的莫名的挫折感可能油然而生,千变万化的情绪来了又去,在一天中潮起潮落。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工作忙碌且充满压力,我们的头脑已被思想的溪流占满:计划下一步要做什么,专心做手头的工作,专注于未完成的工作。要感觉这些情绪的暗流就需要暂时放松头脑——这是我们很少做的事。我们的感觉与我们如影随形,但是我们很少重视它。相反,当我们特别留意这些情感时,正是我们情绪积累得十分强烈甚至要崩溃时。但是如果我们平时留意的话,我们可以在情绪出现微妙变化时捕捉到它,就不必等一发不可收拾时才留意。

现代生活的忙碌节奏与步伐让我们几乎没有时间消化、反省和做出反应。我们的身体需要较慢的节奏去适应,我们需要时间内省,但是我们却没有或者根本没想去做。情感有其自身的日程与时间表,但是我们忙碌的生活让情感无处放置,也没有喘息的时间,所以情感就隐藏起来。心理的压力淹没了内心发出的微弱的声音,而这个声音正好是指引我们人生的内在方向舵。

有些人不能了解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极大的缺陷。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情感上的文盲,没有注意到现实的领域,而这个现实对于一生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更别提工作了。

对有些人来说,他们患上了情感的“聋哑症”,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信息(比如,慢性头痛、下肢酸痛、焦虑不安)置若罔闻,实际上这表明我们身体的某部分出现问题了。另一个极端就是“述情障碍”,这是精神科术语,形容有些人对他们自己的感觉十分困惑。这样的人外部世界更加清晰具体,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却不是这样。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浑然不知,无法分辨出各种情感的差别,无论是合心意还是不悦,他们的情感差别十分微小,尤其缺乏敏感的情绪,诸如快乐。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情感上的细微差别真的难以捉摸,所以他们不能用内心感觉引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但是,自我意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爱德华·麦克拉肯(  Edward  McCracken)是西里肯制图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说:“在我们这个行业,通常没有时间思考。你必须做你的家庭作业,但是之后你也要用直觉感受一下,不要让你的头脑参与。”麦克拉肯这种专为感受直觉而抽出时间的方法行得通吗?他每天都沉思,已经坚持了10年。

他的方法就是给自己充分的时间触发内心深处的感觉和安静的氛围:拿出一些时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最有效的方法不仅是放下工作,还要杜绝一些无聊的事浪费时间,比如看电视,或者更糟的是在看电视时还要做别的事。相反,这意味着将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搁置一旁,让自己的头脑打开一扇门,通往深处,安静地感受。



自我意识:内心的晴雨表


理查德·阿布杜(  Richard  Abdoo)有一个好办法:无论他的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会一周抽出8小时进行独自一人的反省。他是威斯康星能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家公司是年产值高达20亿美元的公用事业公司,他要十分努力才能胜任。阿布杜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他经常花几小时进行长时间的漫步。有时,他也用其他方式进行沉思,比如在自家的工作室里做手工,或者一边骑着哈雷摩托车一边沉思。阿布杜解释说:“你必须强迫自己花一些时间远离浮躁的尘嚣,这样你才会再次面对现实。如果你不用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思反省,你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四处碰壁,惹上麻烦。

会惹上什么麻烦呢?比如,可能会偏离我们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并非缥缈的抽象概念,而是个人信条——只可意会。无论这种价值观是否积极,我们的价值观可以转化成情感力量,或者与我们产生共鸣。

确实,自我意识可以作为内心的晴雨表,它可以帮助测量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将要做的)是否值得,而感觉就是晴雨表上不可或缺的刻度。如果行为与价值观之间存在分歧,就会产生内疚感、羞耻心、疑虑、三心二意、恶心或懊悔自责等等。这样的不安举动好像是情感上的累赘,接着会引发妨碍或者破坏我们努力的情绪。

另外,如果所做的选择与内在准则一致,我们就会感觉充满力量。这些选择不仅使我们觉得自己是正确的,而且能使我们专注于追求的目标。有一项针对“脑力工作者”(这里所说的是工程师、计算机编程人员和审计师)的调查显示,行业的佼佼者觉得自己的职业选择与自己对工作意义的认识完全一致,他们在工作中会有成就感,而且觉得自己有所贡献。

普通员工则满足于他们负责的工作项目,表现出色的员工就会考虑从事哪些项目可以鼓舞人们更加勤奋,哪个人的想法能够转化为一个好项目。他们直觉上就能知道哪些事自己可以做得最好,而且还很享受其中的过程,也知道哪些事他们没有能力做。他们的表现之所以非常出色,是因为他们能正确选择一些能够专注且能够受到激励的工作。

人们如果依靠内在感觉选择什么事值得做,就可以将情感上的惰性降至最低。但不幸的是,太多的人感觉自己不能体现他们工作中的深层价值,他们认为公司不会容许他们做这样的事。

有一种观念就是莫谈价值,这种观念曲解了激发员工的集体意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观念夸大了金钱的用途。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曾对60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这些人中没有一位炫耀自己的财富。调查的结论是,比金钱更能推动这些成功企业家的元素包括:开创事业的刺激性与挑战性,当老板的自由,可以有发明创造的机会,以及通过自助实现对他人的帮助。

除了经济上陷入绝境外,人们不会只为金钱而工作。达到目标的雄心壮志与激情激发着他们的工作热忱。人们一旦把握机遇,就会留意到机遇对自己的意义,也会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天赋、精力与职业技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也意味着有些人会为了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任务而换工作。



规划你的事业


在我们20多岁、30多岁和40多岁时,开创一番事业、名留史册的欲望会一直驱动我们。40多岁或55岁之前,人们就常常会重新定位一下自己选择的目标。因为人处在此时,开始意识到人生苦短,当哀叹青春不再的时候,就会重新审视人生最重要的一切。

斯蒂芬·罗森是一位法律咨询专家,专门为希望自己的人生更精彩的专业人士提供建议,他也会给陷入绝境、失去工作的人提供援助。他提到:“许多公司的主管或者律师到了中年,年薪为7位数,开始希望为社会做点儿贡献,或者自己运营一家餐馆。”

有一位咨询师曾经评估过通用电气、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等大型公司的主管,他告诉我,许多主管在中年时,“对一些青睐的项目表现得十分兴奋,这些事包括做学校的董事会成员,业余时间经营小生意。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却感到厌烦”。一位十分成功的企业家曾经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之后却十分厌烦自己管理的公司,他说:“这家公司一直束缚着我,我都快窒息了……我不喜欢我的工作。如果让我安装小艇的引擎或者干点儿别的,我会觉得更有意思,就是不干现在的工作就好。”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越是找不到能激发自己热情的东西,就越感到失落。丧失激情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有自我意识的人心中有明确的标准,在事业方面作决定时,他们的选择与自己内在的标准是和谐统一的。波士顿大学管理学教授凯茜·卡拉姆(Kathy  Kram)告诉我:“有些女性高管刻意压制自我意识,她们可能事业有成、身居高位,但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一团糟。她们与人交往主要是把人脉当作工具,交往时目的性很强——这通常是男性在社交时体现出的特色。结果,这些职业女性付出了沉重代价,自己的生活犹如枯树一般乏味。”

上述难题不仅出现在女性身上。“很多主管(尤其是男性主管)从没真正想过培养自己的内在为人是多么重要。”领导力培训机构KRW国际纽约总部的执行培训师迈克尔·班克斯(Michael  Banks)告诉我,“他们从不想想看,他们在压力下的所作所为,他们努力保持忠诚、展现才华,或是达到基本的工作要求,这几点之间存在什么关联。也许等到他们年近不惑时就会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他们可能遭遇婚姻破裂,或是发觉自己心烦意乱、频频出错。不过,危机也可以是转机,他们可以卸下与人交往时冰冷的外壳,在危机中自省,更留意自己情感方面的因素,并开始以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注意力——我们宝贵的财富


有一位律师是一家法律事务所的合伙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腰缠万贯,事业有成,但是他到了50岁时却为某事苦恼不堪。

肖沙娜·朱伯夫(Shoshana  Zuboff)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哈佛商学院的兼职教授,他告诉我:“这位律师一直以为自己50岁时的生活会更称心如意,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事实却恰恰相反。他发现,自己成了以小时计费的赚钱机器,成了金钱的奴隶,他总被迫满足其他合伙人的要求,任凭客户对他呼来唤去,他赚得盆满钵满,却无形中成为别人的‘奴隶’。”

他接受了一种奥德赛疗法,这种特殊疗法有助于他进行自我反思,结果他治疗后重新回到了现实。这种疗法是由朱伯夫开发出来的,一开始它的治疗对象只限于哈佛商学院校友,但是这种疗法很容易普及,所以后来也应用于人到中年的商务人士和职场中人。奥德赛疗法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给人提供机会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通过该疗法,他们会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我是谁”、“我往何处去”以及“我想要什么”。

朱伯夫说,参与治疗的人都是事业有成的人,他们早已实现了自己二三十岁时树立的目标。可是当他们展望未来,想在今后二三十年取得更好业绩时,不禁问道:“下一步我想要什么?”

朱伯夫认为,一般来说,很多人在事业有成后进一步追求的目标是“怎样让外界对自己的工作高看一眼,他们会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有魅力,更努力推销自己,他们认为自己的工资、职位以及工作所在地这些因素可以量化自己的进步,他们也与自己的同龄人进行比较,看看自己进步如何。我们的方法却不同,我们鼓励当事人从内在的自我入手,留意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看看自己哪些情感因素需要得到满足”。

很多参与奥德赛疗法的人的事业飞速发展,好像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这列火车速度太快,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是否真的想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奥德赛疗法恰好提供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在人生旅途中暂停一下,找机会审视自己的内心,进行反省。该疗法从第一周起就帮助参与者把注意力放在内心世界,让他们注意自己对目前所想所做的事有什么感觉:在随后三周,他们要继续深入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在最后一周里,他们与自己的配偶一起规划未来的生活。

朱伯夫解释说:“以往,人们以为情感因素是无关紧要、杂乱无章的,现在他们要消除这种错误观念。这些参与者必须认识到情感是人们对事物做出反应的另一种形式,它本身很微妙,也是人类搜集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在感觉上没问题,才能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注意力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资源。情感是身体对外界环境的反映,我们想要了解自己所处的境况,就必须熟悉自己的情感。这些企业家突然明白,以往他们认为不重要的情感因素竟然这么重要,以往他们以为重要的因素往往只是貌似重要而已。所以,他们现在只有通过情感因素才能得到‘我正走向何方’这个问题的答案。”

朱伯夫还告诉我,之前提到的那位律师经过一周的反思后大彻大悟,他明白自己如今并不像以往那么需要这家律所,尽管他的生意伙伴仍用两个人的名义经营。他曾经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反而成了不快乐的“奴隶”。现在他与儿子一起做牲畜贸易,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尽管这家新公司的创立仅出于爱好,但是不久他就为之着迷,很喜欢它的挑战性,也感到乐趣无穷。

这位律师经过一番反思之后进一步采取了行动,在随后的两三年,他把工作时间削减了一半,用剩余的时间进行他的牲畜贸易。结果怎样?两年后,他的成绩不可小觑——他半年内从牲畜贸易中赚的钱比他在律所两年赚的钱还多。

朱伯夫说,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很快乐。曾经他总是早早起床,匆匆去上班,整日愁容满面。现在他充满活力,脱胎换骨一般”。

准确的自我评估

了解自己内在的资源、能力和局限。

人们一旦具备这种能力,就可以: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局限。

•从经验中学习和反思。

•对别人的反馈和新观点保持开明态度,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

•富有幽默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自我检验,告别昨日自我。



莫特·迈耶森(Mort  Meyerson)接受佩罗系统公司的邀请,出任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那是他觉醒的开始。他曾担任EDS大型计算机服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可是到新公司才六个月,他就发觉佩罗的一切都与EDS不一样——技术、市场、目标客户,甚至一起共事的公司同事以及他们的工作动机都不一样。

他认识到自己必须做出改变。他十分坦率地进行反思,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曾以为自己很清楚怎样做个领导者,结果我大错特错。看来我在这里要做的头等大事是重新了解自己。”

迈耶森花时间“认真自我反思”,他反复回想自己曾引以为傲的领导方式。回顾以往,他想起自己领导EDS的日子,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极为成功,也冷漠无情。在他任职期间,EDS每季度获利丰厚,年年如此,员工的待遇迅速提高。可是,在那段日子里,员工虽然工资挣得多了,但是他们承受的痛苦也更大。在EDS,员工一周工作80个小时是司空见惯的事,他们被管理者呼来唤去、任意差遣,对于个人生活受到怎样的影响,管理者从不加以考虑——员工也不可有任何异议。员工常把自己的工作团队称为“敢死队”,企业文化的基调用迈耶森自己的话说是“年轻、男性化、军事化”。

在EDS任职时,迈耶森领导一个50人的团队,他们负责为医保赔偿体系设计一个计算机系统,为了赶工期,每人每天工作18个小时。有一天,风雪交加,除了马克斯·霍珀之外,全体到齐。迈耶森怒不可遏,打电话冲着霍珀大声咆哮。因此霍珀第一个离开了EDS——后来霍伯发明了SABRE计算机订票系统,彻底改变了航空订票行业。

回想到这里,迈耶森承认自己太武断,行事鲁莽,换位思考看问题方面也太迟钝,所以才导致霍珀这么出类拔萃的员工流失。好多年过去了,迈耶森发觉,自己以往的领导风格导致了人才流失,他开始明白,原来自己以为是优点的方面竟然是缺点。比如,他在管理EDS时,与员工的交流方式遵循的是传统的阶级模式:“每6个月,我就走上讲台,进行一通精神训话。”他只把工作备忘录发给公司高层的几个人,与其他人则毫无沟通。

迈耶森逐步意识到,现代领导者需要尽力与公司中每个人保持紧密的沟通和联系。于是他改变了工作方法,专门开设了一个电子邮箱与员工保持联系,他每个月能收到上千封电子邮件,这些电子邮件来自公司各个部门的人。他仔细阅读每封邮件,如果公司某个团队业绩出色,他还会发电子邮件道贺——往往是这个团队刚取得好业绩不到一个小时就发给他们道贺的电子邮件。

乔·贾沃斯基(Joe  Jaworski)曾在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企划部门工作,他说:“在领导和帮助别人之前,你必须认清自己。如果你想做出惊人之举,或拥有非同凡响的表现,就必须乐于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与公司的价值观和期望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