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察言观色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经过长达数月的谈判,查伦·巴尔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终于和中国政府就中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达成了一致。她是怎样做到的呢?在新一轮谈判中,巴尔舍夫斯基拒绝了中方的最后提议,她觉得和谈判预期还差得远。不过,此时,中方代表团团长对她的工作表示感谢,告诉她当天晚些时候再答复她的提议,然后中方代表耸了耸肩,转身告辞。正是根据这个细微的动作,巴尔舍夫斯基判断这次谈判她赢得了中方的合作。

那天,巴尔舍夫斯基一直在认真研究谈判桌对面中方人员的面部表情。她发现中方人员的面部表情不像以前那样严厉。那天,中方较少提出反对意见,与早先谈判中针锋相对的情形有着明显的差别。

巴尔舍夫斯基对细微迹象的判断完全正确,也就是在那天,双方代表团停止了争论,开始往达成贸易协议方向靠拢。随后,两国签署了协议。

在谈判中,准确判断对方情绪的能力对成功谈判至关重要。我的朋友罗伯特·弗雷德曼是一位律师,他曾谈及在合同谈判时该注意什么:“谈判主要是攻心战,合同的签订包含情感因素,其中不仅牵涉合同的措辞,也牵涉双方怎样解读合同的措辞,以及有何感受。因此,情感因素对合同的签订意义重大。”

一个人如果掌握了达成协议的技巧,就知道在谈判中情感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谈判高手可以洞悉对方重视什么,巧妙做出适当的让步,而让对方做出让步时,又让对方面子上过得去。这就需要同理心发挥作用了。

在某些行业中,比如律师和外交人员,对他们而言掌握高超谈判技巧很重要。不过,某种程度上说,每个员工都需要这些技能。擅长平息冲突的调解员是任何组织都不可或缺的。

某种意义上说,谈判是双方学会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为单是一方不可能爆发冲突。当然,人们谈判时都为自己的利益争取,坚持己见,说服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可是,一旦双方能坐到一起谈判,就等于大家都承认这个问题涉及双方,而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定要双方都满意才行。因此,谈判中也需要双方的合作,而非一味竞争。哈佛大学专门研究谈判的心理学家赫伯特·凯尔曼(Herbert  Kelman)指出,谈判的过程就是双方交流的过程,一起在谈判中解决问题无形中改善了双方的关系。

要想在谈判中解决问题,就需要谈判双方理解彼此的观点,也要知道彼此需要什么、哪方面存在担忧。凯尔曼说,有同理心的人能够促进双方“了解对方的利益需求,也能及时做出合适的反应。换句话说,最终大家能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法”。



谈判渠道


大部分谈判都是在非正式场合进行的,谈判发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举个例子,服装制造商与服装零售商为产品销售进行谈判。一个服装店的老板说:“我有一条主要的女性首饰供货渠道中断了。我想与供货商谈判,想建立联系,因为这类商品的销路很好。但城那边的另一家店给这个供货商提供了更优惠的条件,我也相应提出了优惠条件,可是,还是那家店在竞争中取胜了,毕竟在这种规模的城镇只要一个销售点就够了。这次我真倒霉。”

制造商要想赢利就离不开销售渠道,同样,零售商也离不开制造商。但是双方有很多选择。结果,谈判围绕着涨价幅度、付款条件、按期送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大部分渠道关系是长期互利的。在这种关系中,总有问题出现,不断累积,也不断暴露出来。如果制造商与零售商双方发生争执,那么通常有三种谈判方式,他们选择其一:第一,找出双赢的解决方法;第二,双方均做出妥协,都不考虑自己需求的满足;第三,一味进攻,各自施压,让对方做出单方面妥协。

曾有研究人员对若干百货公司连锁店的零售采购员进行调查,每个采购员采购的商品金额在1  500万~3  000万美元之间。调查结果显示,制造商与零售商的谈判方式能够反映出双方的关系如何。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谈判方式是进攻式的,不断相互威胁或是要挟,必定会损害双方未来的合作关系。最后,采购员往往是满腔怨恨,有着强烈的不满,常常放弃和自己谈判的进货渠道。但是,如果谈判时双方都没有攻击性的行为,最终问题的解决方式就会很和谐,双方的合作关系也更长久、更牢固。

威胁和强硬有损谈判的气氛。有调查显示,在谈判中,即使一方比另一方强硬得多,但是前者采取一种高尚的态度,就能产生更长远的益处,双方如果要保持长期的生意往来,就更要如此。所以,即使零售商要完全依靠某一制造商,双方要想合作愉快,就不能一方压着另一方。如果想发展长期合作互助的关系,采取合作的态度总是最有效的。



发挥创意,解决冲突


一天傍晚,琳达·兰蒂耶里正走在一个行人很少的危险街区,这个街区两边都是一些废弃的破落建筑物。突然,不知从哪里跳出来三个14岁左右的男孩,将她围住,其中一个男孩拿着一把十几厘米长的刀逼住她。

拿刀的那个男孩喊道:“把钱包拿出来!快点儿!”

尽管琳达吓了一跳,却立刻镇定下来,她深吸了一口气,冷静地说:“孩子,你们也看出来了,我有点儿害怕。你们离我太近了,能退后一点儿吗?”

琳达观察了一下人行道,发现这三个小伙子果然后退了几步。于是,她接着说:“把你们刚才的要求再说一遍好吗?你们需要什么?那把刀有点儿吓人,请把它拿开好吗?”

那个男孩犹豫了一会儿,然后把刀收起来。

琳达赶紧拿出钱包,取出了一张20美元的钞票,看着早先拿刀的那个男孩,问:“给谁呢?”

他说:“给我。”

琳达看了一下另外两人,看看他们是否同意。其中一个人点了点头。

她把钞票给了那个男孩,说:“好了,现在结束了。我就站在这儿,你们走吧。”

几个男孩一脸疑惑,慢慢退后,看了她一眼之后,飞奔而去。他们竟然被琳达弄得狼狈而逃。

其实,我们看到这个小奇迹以后不必大惊小怪,因为琳达是总部设在纽约市的“创造性解决冲突项目”的发起人和项目理事长,该项目在课程中讲解怎样解决各种冲突。她本人潜心研究谈判技巧,也学习怎样心平气和地处理冲突。她学到这些技能并作为教师传授技能期间遇到了之前谈到的一幕。现在,她培训来自全美国400多所学校的教师。

琳达不仅教授解决冲突的技能,还说服持怀疑态度的学校董事会,同意开展她的项目。事实上,加利福尼亚州某城的一所学校董事会因两派严重对立而使工作停滞,琳达的谈判技巧给董事会的两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果,他们请她帮助调解分歧。

琳达街头遇险时展现出了卓越的技能,也让我们从中看出平息冲突的典型步骤:


•冷静下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

•通过讨论问题,表示愿意解决问题,而非激化问题,引发进一步攻击。
•不用争论的语调,而用中性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努力找到合理方法解决冲突,共同探讨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上述技巧与哈佛大学谈判技巧研究中心的专家所倡导的“双赢”解决方案十分相似,这些技巧看似容易却很难做到,要想像琳达那样娴熟地运用这些技巧,首先必须具有自我意识、自信、自我控制、同理心等情感能力。切记,同理心不是一味地让步妥协。同样,了解对方的感受也不等于我们一定满足对方的要求。但是,如果缺乏同理心,坚持强硬态度就会走极端,使谈判陷入僵局。

领导力

能鼓舞个人或群体的士气,领导人们进步。

人们一旦具备这种能力,就可以:

•让大家团结一致,激发团队对共同目标和使命满怀热情。

•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随时做好准备,可随时承担领导职责。

•引导他人的行为,同时也让员工学会负起自己的责任。

•以身作则。



现在我们看看一些案例,这些例子让我们清楚认识到怎样发挥卓越的具有启发性的领导力。我们会谈到两个人:美国达美航空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罗纳德·W·艾伦以及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及伯灵顿北方铁路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格拉尔德·格林施泰因。

格林施泰因学过法律,做过律师,他很擅长与员工建立友好关系,也擅长调动情绪,进行说服工作。他从1985年开始担任美国西部航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当时公司处境艰难,他花了数百个小时待在飞机客舱、验票处、行李检查处等不同部门,了解并熟悉员工。

因为他和大家关系非常好,所以他说服西部航空公司的员工同意修改工作制度并缩减薪水时,大家很痛快就同意了。而此举有助于实现公司的无债务宣言,员工也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股份。由于员工愿意让步,西部航空公司开始稳定盈利。后来,达美航空公司收购了西部航空公司,当时西部航空公司的售价是8.6亿美元。

1987年,格林施泰因出任伯灵顿北方铁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家公司当时同样是效益大滑坡,他再一次运用了卓越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从全国各地挑选了一批维修工、秘书、机组乘务员,把他们接到沃思堡的公司总部,与自己共进晚餐。他乘火车在公司运营的线路上来往奔波,与工作人员聊天,努力说服员工接受他削减成本的计划。最后,他成功了。

格林施泰因的一位好友曾这样评价他的领导风格说:“他从不强硬地固执己见,没有必要为了争面子而被众人唾骂。”

格林施泰因接管伯灵顿北方铁路公司时,公司所欠外债高达30亿美元,但是他扭转了局面。1995年,伯灵顿北方铁路公司收购了圣达菲太平洋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铁路运输公司。

现在,我们谈谈罗纳德·W·艾伦。1997年,达美航空公司创下了盈利的新纪录。尽管如此,董事会还是解除了他的首席执行官职务。

在公司里,艾伦是一级一级晋升到管理层的,最终在1987年成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执掌大权。当时正是美国航空业蓬勃发展的初期,他的战略计划是增强达美航空公司在全球的竞争力。1991年,他收购了濒临破产的泛美航空公司,取得了该公司来往于欧洲的航线。而与此同时整个航空业盈利水平都大幅下滑。公司曾经每年盈利,可是收购泛美航空公司后的三年里,每年增加5亿美元的债务。

不过,艾伦被公司解除职务不是因为自己这次决策的失误,而是因为公司处于困境时,他采取铁腕政策,给人的感觉是近乎冷酷无情,他因此臭名昭著。在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中,他压制所有反对意见,甚至撤换了首席财务官,因为其当年曾公开反对收购泛美航空公司。另有一位公司的高级行政官员当年曾是艾伦晋升首席执行官的竞争对手,他要辞职去美国大陆航空公司任总裁时,据说艾伦的反应是命令他当场交出公务用车的钥匙,让他自己想办法回家。

这些还算是小事,更残酷无情的是艾伦曾大规模裁员,他裁掉了1.2万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3。的确有些人被开除可能是因为工作不力,可是有很多被开除的人都是公司骨干。大规模裁员后,公司曾闻名一时的乘客服务质量急剧下降。对公司的抱怨和投诉猛增,问题涉及机舱卫生状况差、航班延误、行李丢失等,没有一件事让乘客满意。表面看来艾伦是在为公司削减开支,却把公司的核心命脉切断了。

达美航空公司的员工无不惊讶万分,因为公司从没有这样无情地对待他们。虽然大裁员有助于公司盈利,但曾有人对剩下的2.5万员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惊恐不安、疑虑重重,有半数的人对艾伦的强权管理持有敌对态度。

1996年10月,艾伦公开承认,他这样削减成本的确有些严厉,给公司员工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但是他辩解说自己“不得不这样做”。这番话引来一片抗议声。“不得不这样做”一句话激起了众人的不满,飞行员、乘务员、机械师等所有人都极不满意。

艾伦与公司的合同到期了,在续签之前,达美航空公司的董事会看出了众多员工的不满,也看出公司需要重整,以服务质量著称的达美航空公司如今已名誉扫地。优秀的管理人才纷纷离开公司,更糟的是员工士气降到了冰点。

这样,在格拉尔德·格林施泰因的带领下,公司董事会采取行动。艾伦这个权倾一时、集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等头衔于一身的大人物终于在其55岁时被赶下台,主要原因是他扼杀了企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