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情商比智商更容易提高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普洛麦格是坐落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城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这家公司的一些科学家每天都聚集在一起,做专注力的练习。他们参加了一项为期8周的培训项目,学习集中注意力和使自己放松的方法。这些科学家说,通过培训,他们觉得自己更沉着,做事更专注,同时也更富有创造性。

不过,更具说服力的是研究人员的记录。研究人员发现,参加专注力训练的科学家,其大脑功能产生了积极改变。他们大脑的左前额叶,即抑制大脑杏仁核冲动、产生积极情绪的大脑区域,明显比参加培训前更活跃。“感觉更敏锐、更能放松自己”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梦想,而是大脑悄悄发生变化的结果。

这种脑功能的变化也出现在那些身处压力之中但恢复能力极强、应变能力也最强的人身上(参见第五章)。这个研究发现说明,随着自控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大脑相应的神经系统也会出现类似的变化。所有的情感技能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而得以发展。在第二章,我们讲到一些人在同理心测验中的表现很不理想。在测验中,有些人要识别录像中的男女以非言语方式所表达出的情绪是快乐还是生气等,那时,他们错误百出。但是,当研究人员把录像中男女的真实感受反馈给这些人后,他们同理心、识别情绪的能力就大大提高了。这说明,准确的情感信息反馈也可以极大地激发一个人对不同情感的同理心和感受能力。

关于情商有个好消息,那就是情商与智商不同。在人的一生中,情商可以不断提高。我们可能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将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当作锻炼情感能力的机会。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不断加深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就能更好地处理痛苦情绪,更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更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总之,我们不断成熟,情感能力也逐渐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成熟本身就是情感和人际关系增强的过程。

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D·梅尔(John  D.  Mayer)与耶鲁大学的彼得·萨洛韦(Peter  Salovey)率先提出了“情商”。梅尔通过对几百名成年人与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就总体来讲,成年人的情商比青少年高。鲁文·巴昂(Reuven  Bar-On)主持过一项研究,该研究针对3  000多名男女的情商进行了评估,评估对象从10多岁的青少年到50多岁的中年人不等。结果发现,情商随着人们年龄增长会有稳步增长,这种增长虽不明显,却意义重大。并且,在一个人40多岁时达到顶峰。梅尔认为:“在童年到成年这段时期内,人们的情商会随着年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而不断提高。”

就情感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而言,成年人仍然占据优势,不过对成年人的情感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要比“教小狗学新戏法”稍难一点。研究人员曾对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掌握新型情感能力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的年龄从20多岁到50多岁。结果表明,情感能力增强最明显的是29岁和29岁以上的年龄组,相比之下,25岁以下的年龄组表现就差多了。

不管该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适用于其他人群,它的确说明了在动机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要学习和增强情感能力,年纪更大的人要强于更年轻的人。

看来,在提高情商方面,男女没有什么差异。女性在增强同理心能力和社交技能方面通常要强些,而男性在增强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则要强些。在上面提到的对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中也发现,男女两性无论培养什么情感能力,都能得到增强。

人的智商一辈子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情商却可以得到发展和提高。就这点来讲,情商与智商是截然不同的。相对而言,纯认知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而情感能力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增强。一个人无论多么麻木不仁、腼腆害羞、脾气暴躁、不善于与人打交道、注意力不集中,只要他学习目的明确且方法得当,就可以增强情感能力。

怎样开始培养好呢?



仅是“知道”还不够


考虑一下亨利与莱伊的例子。他俩同时进入贝尔实验室当电子工程师。履历几乎一致:都毕业于一流的大学,在校学习的各科成绩平均高达3.8分,教授在给他们写的推荐信里对他们赞不绝口;而正式参加工作前,两人都趁暑期到电脑公司实习过。

然而,自从进入贝尔实验室后,他俩的人生路开始不同了。亨利的工作状态,就像还没从研究生院毕业的学生。从早到晚,他都坐在电脑屏幕前,一门心思地看材料文件、学习新电脑软件。除了开会,公司同事很少见到他,他一直闭门造车。他的想法是:“精通技术对我来讲最重要。”

莱伊的表现却完全不同。她确保在工作上投入足够的时间,而其他时间她就用以了解和接触同事,看看他们有什么兴趣爱好,他们手里的项目进行得怎样,有什么值得关心和注意的地方。如果人们需要帮助,她就主动帮忙。例如,有人要安装一个新软件,但遇到了困难,她就主动给予帮助。她的想法是:“我要想融入这个团队,就需要帮助他人。”

他们在这里工作6个月后,亨利在技术上取得一些成绩;而大家却认为莱伊能与同事合作,并能主动承担工作,更容易成功。亨利没有意识到与同事建立联系是自己成功的必需因素,他对单枪匹马工作感到心安理得。同事认为他技术确实还不错,但在团队工作中却未必是好的合作伙伴。

莱伊的情商技能表现极佳,而亨利的技术才能要想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学习掌握所需的情感能力。怎样才能帮助像亨利这类人增强情感能力呢?

亨利与莱伊的例子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凯利总结出来的。他指出,莱伊已经学会了优秀员工所应具有的处事方法。比如,她学会了建立与同事间的联系,主动承担工作任务等。她不单知道成功的方法,还付诸实践。一个人必须具备某些情感能力才能在工作中建立人际关系网络,与同事合作愉快。像亨利这类人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仅是在理智上知道这些情感能力对自己有益还不够。仅知道自己应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不足以让他摆脱自我封闭的状态。如果他努力尝试,多多改进,才可能把这些能力运用自如。

知道某些概念和技能的知识与实践概念和技能之间有着巨大差别。知道并不等于实践,无论是弹钢琴、管理团队或是在适当的时候实施某些重要的建议,都是如此,不能仅是知道而不行动。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一家连锁超市的管理培训进行的。结果发现,在管理者回到超市后,他们并没有把在培训中学习到的有关能力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许多培训学员在培训结束时,对在工作中应该做什么,知道得非常清楚,但他们回到超市后,却没有那样做。他们在理智上知道情感能力的重要性,但仅仅知道这点还不足以推动他们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在认知方面意识到应该怎样做,并不等于某人就准备开始那样做,也不等于他就有了那样做的推动力或能力,也不等于他能更深层次地体会某种能力的运用方法。要想帮助人们掌握情感能力,就需要重新认识我们学习的方式。

一份被人们引用得最多的培训与开发的材料说,参加培训的人们往往认为“所有的培训都是一回事,他们全然不考虑培训的目的,对不同类型的学习也没什么特别反应”。就认知能力和技术知识来讲,培训知识或许就足够了。但对情感能力来讲,则完全不行。我们不应再把所有的培训都混为一谈,我们必须运用我们对大脑运作方式的新认识来对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具体的分门别类,以推动真正的情感能力学习。



终极考验


只让员工知道一些与情感能力有关的知识和概念,大概是最简便的培训方法。但与接下来我们要简单讨论的其他方法相比,在改变人们行为的方面却是效果最差的。掌握理论知识是基本的一步,对学习掌握好一种能力来讲是必需的。但要使其能力不断增强,却远远不够。要想彻底改变自己,就需要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固有思维习惯、感受及行为方式。

就拿亨利来说,在贝尔实验室当工程师,沉默寡言,甚至寸步不离办公室,不与同事接触、交流。他为何会这样呢?

亨利的孤僻也许是因为害羞,很难适应社会或仅是不善于团队合作等。但无论是什么原因,他本人都是后天习惯的牺牲品。假以时日,并通过努力,我们已有的某些习惯,也是可以被更有效的习惯替代的。改掉旧习惯,培养新习惯不过是脑神经连接的改变而已。

当我们形成习惯性的思维、知觉和行为方式时,支持这些习惯的神经连接得到了强化,成为相关神经冲动的主要通道。那些不再使用的神经连接会逐渐退化甚至消失,而我们持续使用的神经连接却日益增强。

假如面对一件事,当事人有两种反应,只取其一,那么有较丰富、较健全神经网络的那种反应肯定会占上风。一种反应发生的次数越多,神经连接对它的支持也就越强。当经过无数次重复,养成一种习惯后,内在的神经系统就会本能般地为我们选择,即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马上做出自发的行动反应。

我们可以把情感能力看作一组协调的习惯,即我们为完成某项工作所想、所感受以及所做的事情,当这种旧习惯成为一种障碍时,要想取代它,新的好习惯就必须更强有力。这就需要针对新的好习惯进行大量的实践,这样才能阻止旧习惯再度发生,即旧习惯的神经通道最终萎缩(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压制”)。此时,支持新习惯的神经系统则进一步发展健全。最后,在关键时,新的好习惯作为自发的反应,取代旧习惯。

如果针对一个人重新培养情感能力的情况进行测评,主要就是看他在关键时候的自发反应如何。要想知道像亨利那样的人是否已经掌握了建立人际关系的基本技能,就要看他在需要做出重要选择时,他的决定是什么,是仍然待在他那狭小的办公室里,还是向同事请教、商量,并寻求有益的信息及专业技术方法。如果遇到问题,他马上走出办公室,找同事帮助,这说明他已经养成了新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