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不同的学习模式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美国人事管理局的一位政府研究人员给我简单介绍了一项调查结果,是从针对政府各种工作所需能力的调查中分析得出的。他说:“工作中的技术培训很容易,而要培训人们灵活应变、刚正不阿、做事认真勤奋、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特质,就很难了。”

相对于开发人们的情商,技术培训是容易的。我们整个教育制度就着眼于培养认知技能。而在培养情感能力方面,教育制度就暴露出许多缺陷。同理心、灵活应变等能力是完全不同类型的能力,它们由不同的大脑区域负责。

纯粹的认知能力建立在大脑新皮质的基础上,即思维大脑上。而想要处理人际关系并开发社交能力,还需要大脑其他区域起作用才行。这时主要是大脑的情感中枢起作用,尤其是杏仁核,它是从大脑中心连接到大脑执行中枢前额的神经系统。学习情感能力时需要重新调整这个系统。

知识学习的基本方法与行为改变的方法不同,所以这两者的教育模式也迥然不同。就知识的学习来讲,教室是最适合的场所,通过简单的阅读或听讲就能掌握。用这种方式能有效地传授主要的概念、见解及计算机编程等知识。而相互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要想学会在行为方面改变,生活本身才是学习的真正课堂,而且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来进行行为训练。学校的学习实质上是把刚学会并理解的知识补充到新皮质的记忆库里,新皮质负责的则是接收新信息数据,深入领悟,并且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扩充相应的神经系统。

可是,学习情感能力既涉及上面提到的新皮质活动,还涉及大脑情感系统的活动。我们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情感习惯都发生在大脑的情感系统,要改变这些行为习惯——即学会以积极态度与人接触(而非避免与人打交道),学会更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以及学会适当地进行信息反馈——是比单纯补充新知识和新信息更加艰巨的任务。情感能力学习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更深刻的变化,既要弱化现存的行为习惯,又要用更好的行为习惯来取代现存的。

理解大脑内在功能的这种差异对制订传授情感能力的课程十分重要。组织机构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试图用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传授情感能力。很多组织想把服务倾向性或领导能力之类的情感能力灌输给员工。其实,这是完全不行的,要想改变以情商为基础的行为习惯需要采取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新学习方法。现在,一些学校、公司及政府机构已认识到这点。

现在许多组织培训与开发员工情感能力的方法与大学生学习的方式基本一样,就是采取死记硬背一串串词句等简单的认知学习。提高情感能力的学习更复杂,这些方法远远不够。培养情感能力需要理解和掌握改变行为的基本原理,否则,就会徒然浪费庞大的训练时间和经费。正如上文指出的那样,数十万、数百万的保费因为业务员情感能力的缺乏而浪费了,真的可以说是价值10亿的失误。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美国一家有名的药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看到公司培训支出大幅度增长后,有点担忧。他想知道花了那么一大笔钱究竟有什么收获。

这位首席执行官的要求合情合理,所以,他立即就收到了回复,一份匆忙写成的报告被呈送到他面前。

但报告里所讲的东西有些似是而非。这位首席执行官是医学博士,还是生物医学统计博士,做科学研究出身。看到这种报告,他当然不满意,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数据。于是有关人员又回去找报告撰写小组,写了一份更详尽的报告,以具体金额和长期策略效益去评估训练成果。另外,他们还从外面聘请专家,从联创咨询公司邀请了查理·莫罗,从杜兰大学找来了梅尔文·鲁宾斯基等人。就组织方面来说,这份惊人的评估报告可算是一大创举了。报告写得十分严谨,分析了4年来公司项目的运作情况,并运用了科学的量化方法,评估公司的培训费用是否花得真正有价值。

说这报告是一个创举有些讽刺。尽管全世界各公司在培训项目上投入了几十亿美元,但花钱进行培训的公司很少评估培训的效果。有人曾评估过培训中员工所学习的技能在工作中表现如何,结果令人沮丧,只有10%的所学技能运用到了工作中。由于收集到的数据寥寥无几。所以,没人能确切地知道培训究竟提高了多少工作业绩。

1997年10月,美国培训与发展学会挑选了35家公认的有代表性的公司进行调查。其中有27家公司说,它们努力通过培训来增强员工的情感能力。但在这27家公司中,超过2/3的公司从来就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过评估。那些进行过评估的公司,评估标准也不可靠。他们评估时主要看员工对培训的反应,调查内容也涉及员工对培训的意见等。

美国培训与发展学会的另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只有13%的公司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来评估培训效果。有一家金融服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之一,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说:“我们评估培训效果的标准就是有多少人参加了培训。我们知道的就是员工参加了培训,至于他们学到了什么,只有上帝才知道。”有时,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让所有的人都参加培训,其中有些人能有所获益就行了。



成效评估标准


某大型药厂的高层主管齐聚在一个偏远山区的旅游胜地,进行为期一周的人际交往能力培训,他们想研究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改进领导能力。

他们探讨的主题包含多项情感能力,包括如何建立有效的人事管理模式;如何激励下属,并对下属优缺点进行评估;如何对工作表现给予反馈,如何进行团队管理;如何处理冲突并激发创意。讨论后还留有时间,这些主管就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想想自己行为对周围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整整5天的拓展培训,是全世界各组织中数以千计的主管和管理者培训的典型模式。但是这种培训是否像很多首席执行官想的那样物有所值呢?

未必。

这些受训主管的管理技巧不仅没有改善,甚至在老板进行评估时,发现技巧退步了。其中一位进行评估的老板对我说:“把这些主管培训前后的行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主管们有轻微的退步。”

这家公司对该公司举办过的十几个管理培训进行了效果评估,这个培训是比较令人失望的一个。总的来说,培训效果不一,有的物有所值,有的则不尽然。

培训项目内容、对象、结果各不相同。培训的目标是促进员工情感能力的增强,内容包括训练高层主管激励员工,训练管理者更有效地与员工交流、解决矛盾冲突、改善管理方式、帮助主管提高信息反馈能力、与员工建立积极关系等。

公司评估这些项目时,依据的是参与培训者在工作中的表现,老板、同事和下属都参与到对他的评估中。然后,公司用可靠的统计数据,用公式计算评估结果,再计算成本与收益。到目前为止这种方法是比较成熟的评估方法,值得推广。

这种评估方法很认真,也很少见,却能清楚看出培训的效果,企业经营者更需要知道培训的效果如何。在上述的公司调查中发现,针对增强管理层人际关系能力所进行的培训,总共有11项,其中有3个完全无效。这3个培训项目分别是之前提到的旅游胜地的5天培训、个人业绩管理培训和团队建设培训。

这三个培训项目基本上投入资金大于收益。投入到团队建设培训的资金,即使能持续产生收益,也要等7年才能收回,但是不可能7年间一直有收益。至于其他两个项目,不提也罢。对培训者工作业绩根本没有丝毫帮助,实在看不出钱花得有什么价值。

该公司评估结果显示,在这11个培训中,有5个培训在一年后能收回投资。当然,前提是受训者培训后持续应用所学并产生效益。现在看来,这5个培训也不尽如人意。参与培训并受评估的总人数是147人,这5个培训在他们身上总共耗资近70万美元。

另外5个领导和管理方面的培训项目效果要好些。这5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在16%~492%之间。另外一个培训项目是时间管理,内容包括控制压力和冲动,并且培养自制等能力。这个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很短,只需约3周就能收回投资,第一年该培训项目产生的相应收益为投资的19.89倍。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说,公司的时间管理培训项目运作得不错,因为投入只有3  000美元,而全国重点培训项目一般来说平均费用是6.8万美元。

简单来说,如果培训项目有成效,那么一般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收回投入在该项培训上的钱;受训者的工作业绩也能说明培训的价值。如果培训失败,真可谓得不偿失。

上面提到的药业公司花了4年时间评估培训成果,需时甚长,又耗资不菲,真的值得这样做吗?值得。不妨考虑一点,就能看出这样做多么值得:评估培训结果的费用是50万美元,而公司花费在培训上的却是2.4亿美元。换句话说,评估费用仅占公司培训预算的0.2%。

公司对培训和发展项目进行了评估,随后把赔钱的培训项目一律取消。这个例子本身就是很优秀的模范,让我们看出公司应该怎样开展培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