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评估学习的准备状态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一位跨国银行的培训经理告诉我:“我们这里有很多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感觉自己是人力资源部的囚犯。他们不想参加培训。大家的抵触情绪互相影响。”

人们是否乐意参加培训,这点非常重要,可是,很多组织从不在意受训者是否愿意受训或做出改变。一家《财富》100强公司的发展部总监告诉我,接受培训的学员有3类:一类热衷于受训成长,想改变;一类是很高兴离开工作岗位一两天,感觉和度假差不多;另一类是被管理者逼着去参加培训,感觉像囚犯。

一般而言,只有20%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愿意参加培训,而大多数能力发展项目在制定课程时,都是以受训者100%愿意学习为前提的。但是,我们可以提高愿意参加培训的人的比例。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的兴趣、动机和是否做好准备受训改进(培训受益的先决条件)进行评估。如果一个人不愿参加培训,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让他乐意参加培训,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如果人们还没准备好受训,就强迫他们参加,结果将非常糟糕:他们参加培训可能只为了让领导满意,他们心怀怨恨,最终半途而废。

要想避免这种浪费财力、时间的情况,第一步就是要看看即将参与培训的人是否在心理上准备好了。心理准备程度也有4个等级:1.  莫名其妙或是明显抵触;2.  考虑在未来某个时间改变自己;3.  已有成熟的改进计划;4.  准备采取行动。

在美国运通公司财务顾问分公司,每次情感能力训练之前,培训师都会与学员个别见面,一起讨论有关培训课程内容的事情,看看学员内心准备得怎样。此外,培训师在开始第一次培训前,会尽量和每个学员谈谈,看看学员是否可能存在哪些担心。

那些还没做好准备的学员可能需要审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期待,看看自己是否想改变,这样也许获益更多。这就需要研究下一节的内容。



动机


卡普兰说,“我能行”的感觉可以大大推动人们做出改变。在JOBS项目中这点再次被证实。“谈到找工作,如果你不主动打电话约定见面,就不容易找到工作。要鼓励人们付出努力,提高当事人对成功的期望值,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来。”

这个原则普遍适用:人们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受训者的整个学习效果大大受到动机影响,动机强烈就学得好,也能更好地将所学内容应用在工作中。我们希望自身发生的改变符合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期待。魏德海学院的博亚特兹说:“人一定会受到价值取向、目标和梦想的影响。如果人们接受培训时,训练内容与他们的价值观、期望或是想做的事相符,那么学员受训时就不是为了公司,而是为了自身发展。”

职业生涯中的机遇从来都乐意眷顾有准备的人,往往在我们动机最强烈,很想进行能力升级的时候,机会就来了。我们想作出改进,也许是因为以下原因:


•责任增加  :一个人晋升后,如果在情感能力方面存在弱点,就很容易表现出来。

•人生危机  :比如家庭纠纷、职业不稳定,或是人到中年开始迷茫,这时人们会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动机。

•工作烦恼  :人际关系方面出了问题,对职业灰心失望,或是感到工作缺乏挑战,这些因素都可能促使人们想要增强能力。


我们当中很多人只要意识到培养某种特定能力将有助于改善工作效果,就会乐意积极参与相应能力的培训。卡农对我说:“一旦受训者知道课程所训练的这些能力有助于业绩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更强。”人们一旦明白培训能提高工作质量或其在组织内的竞争力(如果他们把培训看作进步机会的话),就会有更强的动机。一个人学习时动机越强,培训对他们就越有成效。



自我导向的改变


如果想对公司任何职位的人都进行相同的培训,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培训内容可能是纯粹认知性的。可是情感能力的培训需要量身打造,有针对性,否则效果就很差。情感能力的培训必须因材施教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我们的学习计划只有与我们的生活、兴趣、资源与目标相匹配才能最大限度推动我们的改进。在美国运通公司,每个人都为自己设计行动改进计划。比如,一位财务企划人员很想变得更积极主动,他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就是每周打20个访问电话,而且每次打电话之前都模拟打电话的过程。卡农说:“这个方法对他很有帮助,可是我不会轻易推荐给其他人,因为未必适合他们。”

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改进计划也不相同。卡农说:“我们努力帮助每个人成长,无论他们起点在哪。比如,有些人不怎么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影响他做事的效果。可是,其他人却可能对自己了解得比较充分。”

理想情况应该是,受训者所参加的课程应该能够提供针对不同技巧的培训,而课程当中可以加入切合当事人特定需要的部分。很多培训课都存在一大弊端,那就是一开始课程的内容就都设计好了,学员很难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培训部分。

联创咨询公司的查理·马龙(Charley  Morrow)告诉我:“很多培训课程往往缺乏针对性,很多培训项目中的课程内容已经预先设定好,生搬硬套,毫无调整的余地,培训效果也往往很差,花钱参加这样的培训很不值。”根据对《财富》500强公司评估研究的结果,马龙认为:“如果学员被迫参加培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些人参加培训学的是已经具备的技能,另一些学的是根本不需要的技能,还有些人对参与培训很反感,或是根本没有想接受培训的意愿。结果,这些人去了也是敷衍了事。”

让员工制订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计划,培训就会很有针对性,也能避免上述难题。关于自我导向学习背后的指导原则,魏德海管理学院的博亚特兹说:“你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毕竟,他们才是培训的主角。如此可避免培训师喧宾夺主。”



设立清晰明确的可控目标


有一个人从美国东海岸到俄亥俄州参加魏德海管理学院开办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他要一边学习,一边兼职工作。可是,他有些自卑,也不知道怎样与人打交道。在魏德海管理学院,培训师示范怎样逐步增强求职自信心,并讲解了具体步骤。第一步很简单,就是递上自己的工作简历。第二步看来有些困难,就是要与人面谈。于是,他暗下决心:“下个月,我一定要给学校的财务处打电话,要求面谈,看看那里有没有工作机会。如果没有,我就去问其他人。”他的辅导员是该校的一位主管,他也打算和辅导员谈谈这件事。另外,他着手搜索招聘广告,打电话要求面试。他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在面试中充满信心。”他的努力奏效了:在第二学期开始之前,他就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

这件事看来没什么。每天有成千上万个人都有着类似想法,做着类似的事。可是,这位魏德海管理学院的学生却不同,他进行的这些步骤都是他学习计划的一部分。学校将他置于一种挑战自我的环境当中去增强自信,每完成一步都能增强他做下一步的信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先从做得到的部分开始行动。想一口气吃成胖子的人往往容易失败。把大目标化作小步骤,遇到挑战也容易对付,也能逐步成功。

在连续的小成就之后,我们信心日益增强,更具有动力。目标越大,要做出的改变、要取得的进步也越大。日本人在制订行动计划时一般考虑两个原则:第一,开始行动时,要实现的目标不能太难;第二,在行动中,逐步提高任务难度。我们逐渐完成各步骤,就感觉离最终目标越来越近。因而,我们能够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对成功的渴望。

没有明确目标,就容易偏离正轨。美国运通公司在进行培训时,会安排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与每位学员一同制定个人成长的目标和计划。在培训中,一个常见的训练目标是让学员学会处理痛苦的情绪。可是这个目标太大、太含糊,很难实现。卡农告诉我:“一开始,人们知道要对情绪加以留意。但是,他们发现难题是怎样才能控制住情绪,这时,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可能是由于太紧张才情绪不稳。经过这个分析过程,人们逐渐学会采取具体有效的步骤改进个人能力,达成学习目标,然后,他们会朝下一个学习目标前进,内容可能是‘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

可是“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也是个模糊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采取具体步骤:每天花20分钟与下属见面,委派工作;不再浪费时间看肥皂剧,每周只拿出3小时进行消遣娱乐。

目标设立得要具体,同时也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措施。比如,你的目标是让自己更乐观,遇到挫折或吃闭门羹时能泰然自若(这对销售人员极其重要),那么之前就要进行缜密分析。卡农说:“一开始就要留意自己在哪里容易出问题,找出容易引发负面习惯的因素,想想难题发生时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你可能有以下负面想法:‘我不行’,‘我干不了这个’;或者你可能有这样的习惯:先是生气,然后是压抑怒气,最后是爆发。清楚写出你的负面习惯是什么,并写出你下一次面对类似情形时想怎样改变,会好得多。每次要重蹈覆辙时,都要及时提醒自己,不要回到旧习惯。越克服负面的旧习惯,越容易成功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设立目标有助于塑造更好的自我,等于提前看到改变后的自我。不妨憧憬一下未来的自我,这样就更有改进的动力。看到未来的自我有能力做出改进,我们就更有动力采取下一步的行动以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