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评估准备续篇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詹姆斯·普罗查斯卡(James  Prochaska)是罗德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曾经展开大范围的调查研究(研究对象超过3万人)。他在研究中指出,人们要想成功改变自身行为,会在准备工作方面经历四个阶段。

一、对问题视而不见。英国学者G·K·切斯特顿(G.  K.  Chesterton)曾说:“如果看不见问题的存在,就看不到解决方法,不是吗?”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根本没做任何准备去做出改变,他们甚至先否认改变的必要性。他们拒绝任何帮助自己改变的外在援助,也根本看不到问题的所在。

二、思索并打算改变。这一阶段的人看出自己有改进的必要,开始思考怎样付诸行动,改善自我。他们愿意开诚布公地谈论改变的方法,但是却没有做好准备去全身心投入以改变自我。处于这阶段的人时常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有些人看缘分,等候“最佳改变时机”的来临,也有些人没做好准备就贸然行动,结果以失败收场,原因是他们做事三心二意。在这一阶段,人们喜欢说他们将在“下个月”采取行动,不过他们也喜欢说将要在“下半年”做某件事。切斯特顿说,很多人经常“会花很多年的时间告诉自己将来某天要做出什么改变”。人们往往整日空想,不去行动。切斯特顿也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工程师花了5年时间分析自己做事被动、性格羞涩的原因,可是分析过后,他还是认为自己没有透彻理解问题所在,于是仍然不采取任何行动。

三、准备行动。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留意怎样解决问题,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改进方式上。他们打算采取行动,迫切想要制订出行动计划。他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看出怎样做可以解决问题,很期待采取行动。有时候,人们经历了一些戏剧性的事情以后,就被推动进入这一准备阶段,他们经历的戏剧性事件往往包括:与管理者推心置腹的聊天、工作中遭遇巨大难题、个人生活出现危机等。有一位主管与大家吃过工作晚餐以后,在路上被警察拦住,警察因为这位主管酒后驾车而将他拘捕。这件事让他猛然醒悟,开始反思自己的自制力。往往在遇到类似事件时,人们才感觉是时候该做出改变了,是时候制订具体详尽的行动计划了。

四、开始行动。人们开始做出明显的改变,开始实施计划,预演怎样实施计划的每个步骤。实际上,他们的行事方式已经开始改变——他们的情感模式、对自己的看法等都在改变,为了戒除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而牵涉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改变。大多数人通常认为这一阶段才是“做出改变”的阶段,其实这一阶段要以前面几个阶段的准备为基础。



练习续篇


从神经系统角度来说,培养能力就是去除与旧习惯相关的条件反射,并以与新习惯有关的条件反射取而代之。一旦一个人的旧习惯不再死灰复燃,反而被新习惯取代,那时这个人就掌握了一种新能力。一旦建立了新的习惯或行为模式,就不那么容易重蹈覆辙了。

一般来讲,改变工作习惯比较容易,改变内在的态度或价值标准却很难。比如说,一个人可能对某种族心怀偏见,这点不容易改变。可是这个人却可以很容易地对属于那个种族的员工隐藏自己的偏见,在表面的言行上看来友好。一个人要想变得更有进取心,想要改善自己的品格(比如想变得和蔼可亲),这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只是过程很漫长。同样的道理,培养自我意识、学习处理负面情绪、培养同理心和社交能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培养的能力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此外,人们原有的行为模式与新习惯之间存在多大差距也是要考虑的因素。有些人已经很善于运用同理心,所以,他们学习怎样技巧地给他人反馈信息或是学习怎样满足客户需求可能就很容易,因为他们所学内容是他们原有能力的具体应用。可是,有些人严重缺乏同理心,要想学会体贴他人就可能需要更大决心,也要付出更持久的努力才能达到学习效果。

培训课程是很好的安排,因为在课程中学员有机会练习使用自己想要培养的能力。课程中有很多环节经过精心设计,比如情景模拟、游戏、角色扮演或者其他类似安排,这些都是学员开始练习特定能力的好机会。可是,如今课程的设置看来更丰富,模拟的工作任务更为复杂,游戏也电脑化,有太多角色扮演、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练习和大型情景模拟可以反映出企业真实情况,因此,培训往往看似有多重收获,实则很混乱。

通常情况是课程中设置了情景模拟环节,可是学员不知道这个环节有助于培养哪种能力,人们往往参与其中,却无法准确明白正在培训什么能力。此外,只是参与游戏或是某种练习活动并不等于学习。因此,这类情景模拟和游戏最好事先经过精心策划,专门集中于培养某一特定能力,而且在学员参与某课堂环节前,培训师应该清晰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个环节,要培训什么能力,练习结束时最好有相关体验的总结和报告。情景模拟和游戏也应该配合(而不是替代)培训师的指导、意见反馈、巩固强化和工作实践。

电脑辅助教学是如今培训业的时尚,不过,在培训情感能力时所涉及的练习如果用电脑辅助教学就益处有限了。个人情感能力方面受训时,真人培训师提供的帮助更大,而且更有保障,因为学员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学习,空余时间随意预演和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可以随时从培训师那里获得直接反馈和个别辅导。电脑辅助教学一般更适用于技术类的培训,却不适合个人情感和交际能力的培训。

凯斯西储大学的博亚特兹说:“人们会说,你可以坐在电脑前测试自己的能力,然后找出培养能力的方法。可是,没有人际互动就无法培训情感能力,你不可能在孤立自己的情况下增强情感能力。”

世界各地的人们热衷于把培训课程转化为高科技媒介授课,比如在培训中使用智能化电脑辅助培训系统、在虚拟世界中模拟现实场景、人机互动等。也许这些高科技设备可以节省培训成本,甚至暂时替代培训师,而且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可是,如果参与培训的人只是使用这些设备,却没有其他培训措施,就很容易忽略很多重要内容。一位心理学家说:“高科技设备也许有不少益处,可是在培养人的情商方面,高科技设备所起的作用却微不足道。”有时候,人们也许在规划情商培训课程的时候,把高科技辅助工具作为其中一部分。一个运用高科技教学工具的例子是,在个别训练阶段,请学员观看视频片段,并请学员给予评论和反馈,借此了解学员同理心的准确性。还在另一种可能情况下会使用高科技教学,就是“在线合作小组”,这种小组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负责支持并指导学员。

如果过分强调高科技元素,却忽视了基本的人际互动就大错特错了,涉及情感能力的培养时就更是如此。一篇评论文章是这样讽刺目前的培训趋势的:“培训是否成功,常常要看人的因素和高科技因素的多少。科技成分越少,人为互动越多,培训就越成功,否则只是浪费企业资源而已。”在培训中减少高科技元素,就意味着要多重视培养与情商有关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