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第十章 从现实到理想愿景:打造团队的活力与生命力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多年以来,肖尼连锁餐厅的高层形成了一个关系密切的管理团队,大家互相了解,拥有共同的历史和信仰,并且善于管理企业。然而问题是,企业高层任人唯亲的现象屡见不鲜。真正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个白人男性高管的校友关系网,这种伙伴系统有其潜在的文化,并且将有色人种拒之门外。

然而,1992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2万名员工和被拒的求职者对公司发起了集体诉讼,起诉公司具有雇用歧视和升职歧视,并要求其赔偿1.32亿美元。自那时起,肖尼餐厅新的领导骨干就开始有意地转变企业文化,同时发起了一项决定性的活动,为符合条件的有色人种提供更多的机会。短短10年的时间,肖尼餐厅就从一个校友俱乐部发展成了《财富》杂志“雇用少数族裔的50强企业”之一。

当然,所有的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始于一个关于企业不和谐文化的无可辩驳的警钟(即上述的诉讼案)。此后,新上任的领导者都必须确立一个理想愿景,指导企业未来的雇用决策。最后,在实现持久的变化之前,作为一个整体信奉这一愿景,并且在情感上与之相适应。

肖尼公司的领导者接受了现实,并且领导企业走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他们知道,就像对团队而言一样,确定组织的情感现实和规范是改变过程的起始。当确定了企业的情感现实和习惯——大家合作些什么以及如何合作——领导者就可以大幅转向企业情商建设。

真正的区别在于,个人情感能力的要素可以直接转化到团队层面,而组织则更复杂,因此所定目标也应更广泛:在各个层面上广泛深入地培养情商领导力,建立系统的规范和文化,以支撑真理、透明度、正直、同理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转变中,领导者应当起表率作用,敢于接受现实,深入了解组织的情感现实,同时让其他员工参与到关乎他们未来的令人信服的企业愿景之中。当企业各个层面都形成了这种情商领导力,而领导者也敢于面对现实时,企业通常也会有所改善。



当领导者充耳不闻时


第一步,即揭示真理和组织的现实,这是领导者的根本任务。然而,许多领导者都忽视了真理,这也使得他们成为“首席执行官病”的牺牲者,成为与员工脱离而又格格不入的领导者。即使是在最好的状态下,这些领导者似乎也没有时间开展重要的谈话,无法与员工建立亲和、辅导的关系,导致无法深入探讨企业内部哪些机制运转良好、哪些不起作用。他们缺乏与组织的员工之间的实际接触,也无法感知组织的现状,生活在空气稀薄的高空之中使他们脱离了日常工作中隐含的情感现实。

那些采用强硬的命令式和标杆式风格的领导者则更加不友善,他们也通常会阻止员工实话实说。这些领导者要么没有真才实学,要么不敢承认组织的现实状况。他们更乐于相信一切安好,然而实际上这也形成了这样一种文化:没有人敢于说那些可能激怒领导者的事,尤其是坏消息。这种沉默终将使领导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美国的医院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一些常规的医疗失误,例如,医生开错了处方,或者是拿错了输液的药瓶。通常,只要多数医疗机构能认可命令和控制型文化,并做出改变,这些失误就可以避免。一家负责解决这类问题的医学学会特别工作组的医生告诉我们:“医院的文化环境是,护士要是敢纠正医生的错误,比如告诉医生病人的处方上多写了许多零,那么她可就危险了。如果医学上能采用航空制造业的错误零容忍规范,那么我们就可以大幅减少医疗失误。”

当然,并没有人告诉护士,对医生提出质疑可能会激怒他们。这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经验教训,都是人们在工作环境的点滴中暗暗总结出来的。想要建立一种支持零容忍的医院文化,就意味着要建立诸如医疗领域可接受范围外更高层次的系统检查和交叉检查的规范。这也可能意味着挑战等级文化所鼓励的、广泛应用的标杆式和命令式领导风格,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正如那位医生所提倡的,使“护士可以安然地告诉医生他犯错了”。



有害的组织


当领导者采用不和谐的领导方式时,其文化必然会产生有害因素。那么在一家缺乏情商的组织中工作,又作何感想呢?我们认识的一位管理者曾讲述了她的遭遇,一家有害组织最终导致她身体不适,并且感觉自己好像失去了能力、自信和创造力。其原因自然是显而易见的:标杆式领导依靠威胁和高压政策来完成工作。

虽然企业负有公共服务和教育这样明确的使命,但这位领导者关心的只是眼前利益。企业基本上没竞争对手,所以领导者认为在质量上偷工减料也不会导致客源流失。糟糕的是,他还曾公开表示不在意员工福利。他的口头禅是“录用他们并将其燃烧殆尽”。更糟的是,他不懂得尊重他人,简直就是个恶棍。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一天,一位基层员工告诉大家,当然也包括这位领导者,当天是她的生日,并且给大家带了蛋糕。当每个人都微笑着祝她生日快乐时,这位领导者竟然大声对旁边的一位经理嚷道:“搞什么?你就不能让你的员工好好工作吗?”然后转向那位员工,上下打量一眼,说道:“就你这身材,根本不需要补充什么蛋糕的热量。”

那位领导者消极的风格巩固了一系列极具破坏性的文化规范。例如,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员工得学会耍两面派,让客户觉得他们自己是精英,有高度的特权,这个公司提供的是世界上最优质的(价值不菲的)服务。而实际上,这些客户不过是普通人罢了,公司提供的服务也平平。员工们的强颜欢笑勉强能掩饰他们的紧张——当顾客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服务不过如此时,会变得越来越苛刻。此外,一些高层人士被要求参加会议,而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友情客串”,因为他们并不喜欢与这家公司共事——这也使员工(员工们需要他们,离不开他们)和客户(客户们想要与他们共事)倍感沮丧。员工们被要求保持这些幻想,而由于无法将幻想与现实相调和,许多员工觉得他们的日常工作毫无意义,工作的热情也一点点消耗殆尽。

公司这些破坏性的习惯营造出一种文化,即受到有害的态度、规则和政策的影响,人们不再质问做事的方式和原由,只是一天天蒙混度日、敷衍了事。因为这家有害组织的领导者阻止在体制上改善这些潜在的文化,所以任何改变都是不可能的。现如今,这家公司的名声在业内已大幅下滑,人员流失率也达到了历史新高。



改变从何而起


这个不幸的故事并不意味着有害企业无法改变。恰恰相反:当高情商领导者积极质疑团队日常活动和行为背后的情感现实和文化规范时,改变也就开始了。为了创造共鸣感和业绩,领导者需要关注隐藏的方面:组织中员工的情感、情感现实暗流以及凝聚组织的文化。

在我们辅导的一家大型研究性医院中,这一课上得很艰辛,但领导层也确实学习并且成功地转变了组织文化。

这家医院微缩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医疗保健领域的许多弊病: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保险公司和政府机构要求降低成本,各方需求之间产生了冲突。结果,地方社区声称医院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医院的生意也都流向了其他的医疗机构。领导层的解决方案是,制订一个5年计划,全面检查医院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他们采用了复杂的软件管理财政数据。此外,医院还将一些工作外包给其他更加擅长此项工作的机构。他们调动员工,并着眼于提高工作效率。

但医院的领导团队忘记了变革的主要基础是关注情感现实和文化,同时他们也忽视了员工对变革过程的感受。变革是由上层开始的——合理的目标、明确的指令和符合逻辑的变革过程。但他们忽视了情感方面的力量:不到两年的时间,医院状况急剧恶化,濒临破产,引以为傲的新体制效果微乎其微,而人员流失率却成倍上涨。

对医院的领导层而言,我们的工作是帮助他们认识医院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并且意识到这种不和谐的代价就是这次变革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渐渐的,通过动态问询过程,领导者们开始想方设法让员工讨论医院机制是否起作用,并让他们畅谈自己的感受。出乎意料的是,领导者发现,员工认为医院的文化或领导者们不会支持真正的变革、冒险和学习。

例如,当人们被要求以新方式做事时,他们接受的少量培训往往被认为是过时、不相关的。实际上,因为培训在组织中历来不受重视,所以参加新的培训项目时员工会感到很沮丧,也因此无法学习新的做事方式。此外,员工认为变革过程会受到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的阻碍。例如,员工间的互相敌对通常会发展成粗鲁无礼的行为,让人觉得自己被扇了一记耳光,并且处于防守的不利状态。空气中充斥着诽谤、宿怨以及小冲突,这种不和谐会慢慢破坏任何积极的变革计划。

通过让员工加入发现现实这一过程,医院的领导层迈出了正确的一步。他们承认,员工的感情至关重要,医院的文化本身可能也需要改变,他们为员工提供场所来探讨如何去做。于是,医院形势好转,情感基调也变得更加积极。随着谈话的继续开展,管理团队投身于做出重要的改革,员工们也开始在创造新的文化中承担属于各自的责任。渐渐的,员工对于改革过程也变得更加积极:对医院愿景产生了共鸣,工作也充满热情,新政会议的出席率和参与率明显提高,医院的氛围也变得非常轻松。换句话说,医院的文化和情感现实得到了改善,促进了积极的能量而非阻力,培养了共鸣感而非不和谐因素。现在,医院已得到重塑:医院体制得以精简,人员流动率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改革过程中建立的基于共鸣感的规范仍在促进员工的奉献精神,使他们精力充沛、做事灵活。领导层的情商转变之前,这家医院是印证“企业潜在的文化是如何扼杀最完美的计划”的典型例子。如果文化规范不支持热忱的行动、创新或共鸣,那么领导者们将会发现在这场改革中,他们举步维艰。

但是,组织不和谐因素中最不幸的方面可能就是它对员工造成的影响:随着热情的逐渐消退,他们失去了自身最优秀的品质。在这些企业中,我们看到的是虚张声势、轻率的服从和公开的愤恨,而非卓越和自信。员工日复一日地按时上班,至少肉体上是这样,但他们的心和灵魂却在他处。

一个组织是如何做到转变,从一个阻止人们以最好的自我形象出现的地方转变成一个让人精力充沛、目标明确、充满活力的工作场所。这种变革需要巨大的飞跃:从对现实的彻底了解到深入结合员工的理想愿景,即作为个人以及作为组织一分子的理想。然而,有时为了创造共鸣感,领导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组织自身潜在的惰性。那么,该如何去做呢?领导者又如何以一种激励而非破坏性的方式来揭示组织的情感现实并播下梦想的种子呢?



动态问询


许多大型企业都有适当的方法系统地评估员工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这些都是情感现实的另一种体现。这些方法本身非常有用,但问题是调查只能监测调查本身想要评估的东西,而这些调查几乎不涉及组织内部隐秘的情感和复杂的规范这些更加微妙的层面。这种盲区可能会导致调查只是简单地评估了人们想要知道的事,而不是不想知道的事。即使调查能监测到一些有问题的文化和领导方式,也需要集中力量和勇气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通常,我们看到的是这种揭示性的调查的结局往往是被搁置一旁。

有一种方法叫动态问询,是由安妮·麦基(Annie  McKee)和麻省大学的塞西莉亚·麦克迈琳(Cecilia  McMillen)发明的,是抵消多数调查的“找到你想寻找的”效应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使领导者致力于解决那些阻碍他们的潜在文化。这种探索的方式揭露了企业的情感现实,即人们在关心什么,是什么帮助他们、团队和组织获得成功,又是什么使他们停滞不前。通过这种探索组织现实的方法,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语言,探讨组织现状和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他们组织的理想愿景。

动态问询包括有重点的谈话和开放式问题,旨在了解人们的情感。这似乎有点偏离业务问题,可能会让领导者大吃一惊,但只有当人们谈论个人情感时,才会揭示企业文化问题的根源以及他们灵感的真正来源。而且,当人们展开真实的谈话,讨论自己对企业的感受时,他们往往倾向于高度认可企业的现状。正如麦克迈琳所说:“人们开始描绘企业的灵魂了。”他们形成一种共同语言,捕捉那些影响人们日常工作的力量和他们未来的希望的真相。

从这些最初的谈话起(通常是与正式或非正式的各级领导者,或者有见解的人),主题变得越来越明显,此外与态度调查或更传统的谈话方式中的主题相比,这些谈话更有意义,也更有针对性。当在小的团队内开展这些主题时,往往会激发大家对这种现实的热烈讨论。也许更重要的是,文化问题的探讨、企业的情感现实以及在这里工作的感受,通常会使人们对这种问题、梦想和从现实走向理想的过程产生主人翁意识。此外,不仅仅要关注组织内的错误,也要关注正确的事情,这样人们才会支持变革的愿景,并且看到变革过程中个人的理想和贡献是如何适应企业的宏伟蓝图的。

一旦人们加入这种文化和梦想的公开谈话,想要停止就难了。与调查或一次性的愿景谈话不同,动态问询的谈话本身就充满动力。基于情感和现实而建立的共同语言是变革的强大驱动力。这种共同的语言会增加凝聚力和共鸣感,产生的动力也会促使人们将言语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会觉得受到了鼓舞和支持,也愿意一起努力解决集体的麻烦。这也正是陈朗成为亚洲一家非政府组织的最高领导者后发生的事情。



寻找工作中的精神:陈朗和亚洲非政府组织


试想一下:你的公司拥有220员工,而客户群则高达1.5亿。不必说,这样的企业需要一个强大的行政管理团队来支持它的运转。这也正是陈朗接管某国际非政府组织亚洲分部时遇到的挑战。

虽然这家非政府组织的使命是改善世界各地妇女和儿童的健康状况,这也鼓舞并激发了新员工的工作热情,但陈朗注意到,通常日常的实际工作会将他们最初的热情都消磨殆尽,所有的激情和创造力似乎都消失了。陈朗认为人们的协作方式和指导他们日常工作的机制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实际上,组织的使命似乎被淹没在各种繁杂的规定之中。

部分原因是行政管理方面冗员多,尽管资助机构和政府对它的要求和指责不断增加,这家非政府组织的工作节奏仍旧非常缓慢,服务质量也平平。当需要做出改变时,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人们表现出来的是慵懒的自满感,以及“为了生活而工作”的态度(这是许多大型非政府组织中的通病),似乎能力与成功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如何做好本职工作的标准也含糊不清,组织似乎失去了自我评估的能力;大家只是循规蹈矩,没有谁会在意员工的优缺点。并且,在这样一家主要致力于妇女援助的机构中,女员工却寥寥无几,担任要职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此外,非政府组织内部的员工与实际为其提供服务的人是分离的,所有成功的荣誉也都属于那些直接提供服务的人。即使是紧急状况有需要时,双方也都安于现状,不愿做出任何改变。

这种环境的最终结果是,非政府组织的许多核心价值观,比如同情心和诚实正直,会因误解和陈旧的政策变得模糊不清。陈朗很清楚,总体上员工们觉得缺乏凝聚力,曾经因为志同道合而自然形成的共鸣感也在不断减少。陈朗所面临的挑战也正是所有领导者都需要面对的:找出组织内部哪些机制运转良好,哪些不起作用,并领导员工解决问题。但领导者如何应对一种机制的惰性呢?又如何增强企业自我评估和自我监测的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中正常运转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领导者应如何运用企业改革的“炼金术”?

陈朗所遵循的原则非常简单。她采用动态问询的方式,以一种包容的态度让员工参与到寻找个人和组织现实的活动中。围绕员工对工作和梦想的激情,她将员工团结在一起:大家认为她很有远见卓识,也都愿意跟随她。她实现了自己希望的变革,并成为模范。最后,她又实施了新的机制,以支持新的习惯和做事方式。最后一步——变革机制——对于支撑整个改革来说至关重要。正如合益集团的露丝·雅各布斯(Ruth  Jacobs)指出的,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培养情商——比如招聘和绩效管理——是保持企业共鸣感和健康情感氛围的关键。

高情商领导者明白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企业现状,与企业的关键人物一起找到问题的所在。他们会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运用参与的方式让员工发自内心地发掘组织的现状,同时在谈话中了解员工个人和集体对未来的期望。像陈朗一样,领导者要让员工认识到组织最好的方面,同时也要了解它的缺点,并且帮助他们创造关于现状的共同语言,让员工为了未来共同的愿景一起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