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第 12 章要想成功,你需要良好的动机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动机”(motivation)与“情绪”(emotion)词根一致,均源于拉丁文  motere,即行动之意。我们有了动力,就有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驱动力。动机让人情绪高涨。按照一位科学家的说法:“自然想让我们做什么,就把什么变成乐趣。”

动机是乐趣所在,但实现目标的过程通常困难重重。在追逐目标过程中如果遇到挫折和障碍,动机驱使我们勇往直前,这时汇合于左前额皮层一个区域的神经回路就被激发,提醒我们目标实现之后的愉悦心情。如果事情不顺利,动机帮助我们度过艰难时期。

情绪设定值偏左的人往往更加乐观。不过戴维森发现,在行动受阻时,这种人也容易生气,然后变得沮丧和愤怒——这并不是坏事,因为这能够激发他们的能量,促使他们全神贯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戴维森提出,与此相反的是,右前额区激发后起到“行为抑制器”的作用——在事情不顺利时使人容易放弃。这种人还是风险厌恶者,但他们不会灵活规避风险,而是过度警觉。他们积极性很低,通常更加焦虑和恐惧,并且对威胁异常警惕。

戴维森研究发现,只要一想到要实现有意义的目标,左脑就被激活了。除了单一的目标之外,左前额区的活动水平还与更宏大的东西存在关联,比如生活的目标感,也就是赋予人生意义的宏伟目标。

霍华德•加德纳写过一本叫作《好工作》(Good  Work)的书,提到好工作的要素包括“卓越性”,即从事的工作能够发挥自己最出色的才能,还包括“参与度”,即热爱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活力,以及“道德感”,即工作与你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的追求相一致。尽管目前还没有人从事相关研究,但我敢肯定,如果对从事“好工作”的人的大脑进行研究,我们会发现他们左前额区的活动水平比较高。

我在哈佛大学念研究生时的导师是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他当时是研究动机的知名理论家。麦克莱兰提出人有三种主要的动机因素(还有其他动机模型列出了十几种动机因素)。我认为每种动机激发左前额皮层的路径是不一样的,而且大脑的奖赏中枢会增强人的驱动力和韧性,并使人感到愉悦。

第一种动机是权力需要,即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欲望。麦克莱兰对两种权力进行了区分。一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型权力,不在乎对他人影响的好坏,比如纳粹分子表现出来的权力欲;另一种是社会福利型权力,这种人因为从正面影响他人、增加社会整体福利而感到愉悦。

第二种动机是亲和需要,即与他人相处获得愉悦感的需要。比如,亲和动机很强的人仅仅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做事,所产生的愉悦就能激励他们。大家一起为共同目标努力,所有成员实现目标时的良好感受能使亲和动机的人获得力量。容易合群的人可能是受到了亲和动机的影响。

第三种动机是成就需要,即实现有意义的目标。成就需要很强的人喜欢记分,喜欢获得别人对自己工作成果的评价,比如冲击季度目标或者在慈善活动中募集几百万美元。成就动机强的人总是精益求精,是永远不会倦怠的学习者。

不管他们现在做得多好,他们永远不会满足现状,总是想做得更好。成就动机的一个负面影响是,有些人因此变成了工作狂,只想着工作目标,生活因此失色不少。这一点在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身上特别明显,他们为了高分牺牲了人生其他乐趣。那些成功的公司高管也是如此,他们每天工作  18  个小时,每周工作  7  天。总之追求完美主义的人都存在这种问题。健康的成就动机在于,志存高远但不好高骛远。标准定得过高,就不会满意自己的成就,整天因为各种瑕疵闷闷不乐。这说明成就动机超出了应有范围。

完美主义者对于自己的表现,只看到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而看不到已经做得很好的地方。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的表现已经达到超水准的  110%了,但他们还想达到  112%或者  115%。这种过分追求完美的风气往往受到当今学校和公司的极大鼓励,但对于学生和工作者来说,生活质量必然因此下降。比如,人际关系很糟糕,从来不会放下工作享受喜欢的东西,或者付出健康代价,染上慢性应激性疾病。

如何帮助陷入这种困境的人?我认为首先要让他们明白过分追求成功的负面影响,其次指出他们无须总是做到  110%,有时候做到  80%或  90%已经算不错了,他们还需要享受生活。

麦克莱兰发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投环游戏测试人们的成就动机水平。游戏首先要选定投掷的距离,即人与桩子的距离,有  3  英尺  [1]  、6  英尺、9  英尺或  12  英尺,然后游戏者把塑料圈抛向并套住桩子,距离越远,分数越高。成就动机很强的人善于估算自己能够投掷并命中的最远距离,他们并非盲目冒险。在别人看来,他们也许正在冒险,但由于研究充分,掌握了数据或者已掌握相关知识,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麦克莱兰发现,这种特质在极其成功的企业家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几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商业论坛,与年轻的技术人员进行研讨,他们每个人都领导着一家刚起步的创业型公司。其中有家公司叫作“离鳍鱼”,专门购买当时刚刚兴起的互联网的互动广告空间。当时大家都因“离鳍鱼”的发展感到鼓舞——那时正是互联网泡沫刚刚开始的  20  世纪  90  年代,这家新兴公司的市值增长非常迅速。尽管“离鳍鱼”的市值很大,但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也随之消失殆尽了。从那以后,这家公司被转卖了好几次。

不过我对商业论坛上另外一位年轻的科技创业者更感兴趣,当时他的新公司发展势头没有“离鳍鱼”那么强劲。我和他交谈发现,他属于麦克莱兰所描述的高成就动机企业家的典型:他似乎很喜欢持续学习、不断改进,而且读大学时已经掌握了很深奥的超高阶算法数学,极少人能明白这门课程,但它在互联网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他公司的核心技术是一种应用软件,当时还未通过测试,而且搭建方法几乎不为人知。别人都认为风险很大,但他对成功很有信心,事前准备得很充分。尽管当时他公司的名气很小,而我正好记住是因为公司的名字很好玩。这家公司叫作“Google”,那位年轻人叫作“谢尔盖•布林”。

[1]  1  英尺=0.3048  米。——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