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反常识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反常识

理性选择真的“理性”吗

书籍名:《反常识》    作者:邓肯.J.瓦茨


1.  理性选择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默认设置”,它们会对选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对人们的选择及其原因的看法几乎影响了所有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果的解释。

2.  如今理性选择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发展成了一系列理论,它可以根据应用的不同而做出不同假设。这些理论都包含两种基本观点:第一,人们对某些结果存在偏好;第二,考虑到这些偏好,人们会尽可能从中选择最好的方法来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3.  理性选择的思维方式,其诱人之处在于它暗示了所有人类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试图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



1519年,意大利艺术家、科学家和发明家达·芬奇在去世之前完成了一幅肖像画,画中人是佛罗伦萨的一位年轻女子,名叫丽莎·乔宫多,她的丈夫是一位富有的丝绸商人。16年前,他委托达·芬奇画这幅画以庆祝夫妇两人儿子的诞生。当达·芬奇完成这幅画时,已经受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来到了法国,这幅画最终也被国王买下,因此,乔宫多女士和她的丈夫没有机会看到此画。这着实令人遗憾,因为500年后,这幅画使得乔宫多女士的脸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面孔之一。

没错,这幅画就是《蒙娜丽莎》。和那些长期尘封在洞穴里不见天日的画作不同,这幅画现在挂在巴黎卢浮宫墙上的一个恒温控制的防弹箱里。据卢浮宫官方估计,每年来参观的600万游客中,有近80%的人是为了一睹《蒙娜丽莎》的真容。这幅画目前的保险价值接近7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其他大多数画作,但其具体价值还尚未确定。可以说,《蒙娜丽莎》不仅仅是一幅画,还是西方文化的试金石。它曾无数次地被复制、恶搞、模仿、赞美、嘲笑、借鉴、分析、猜测,比其他任何艺术作品经历得都多。几个世纪以来,它的来历一直笼罩在神秘之中,使不少学者为之神往。它的名字也曾与歌剧、电影、歌曲、人物、船只,甚至与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扯上联系。1

知道了这些情况,就无怪乎当普通游客第一次去卢浮宫,看到这幅世界著名的画作时,会感到失望了。首先,它非常小,还被放在防弹箱里,总被一群又一群拍照的游客包围着,这就更难看清它的真容了。当你终于凑近些时,多么希望能看到一些特别的东西:那些能让艺术评论家肯尼思·克拉克(Kenneth  Clark)称为“完美的最高典范”,能让观众“在对完美技艺的赞叹中忘记一切疑惑”的东西2。好吧,我都没有看到,如他们所说,我不是艺术评论家。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去卢浮宫参观,终于有机会沉浸在完美技艺的光辉中时,却不禁想起了上一个展厅里达·芬奇的另外三幅画作,但它们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关注。就我所见,虽然《蒙娜丽莎》看起来具有惊人的艺术成就,但它并不比其他三幅画作好多少。事实上,如果事先不知道哪幅画是最著名的,我都怀疑自己能否从一堆画中把它挑出来。如果你把《蒙娜丽莎》和卢浮宫其他伟大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我敢说在我眼中,它肯定不会是最著名的。

克拉克可能会说,这就是为什么他是艺术评论家,而我不是的原因。因为有些关于技艺的特质,只有经过训练才能习得。至于像我这样的“门外汉”,别人说什么我们听什么就是了。好吧,有道理。如果确实是这样,克拉克看到的完美,历史上的其他艺术专家也应该能看到吧。但是,历史学家唐纳德·萨松(Donald  Sassoon)在关于《蒙娜丽莎》的传记中写道:“《蒙娜丽莎》就是一幅画而已。”3的确,几个世纪以来,它只是一幅不太出名的画作,在国王的宫殿里无人问津。当然,它仍然是一幅杰作,但只是众多杰作之一。即使在法国大革命后被搬到了卢浮宫,它也没有像其他艺术家的作品那样引人注目,这些艺术家包括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安东尼奥·科雷乔(Antonio  da  Correggio)、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让-巴蒂斯特·格勒兹(Jean-Baptiste  Greuze)和皮埃尔·保罗·普吕东(Pierre  Paul  Prud’hon),而这些名字如今在艺术历史课堂之外几乎无人知晓。虽然达·芬奇也享有盛誉,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他才被认为是同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bio)和拉斐尔·桑西(Raffaello  Santi)一样伟大的绘画巨匠,而当时这几位绘画巨匠的一些作品的价格是《蒙娜丽莎》的10倍。事实上,直到20世纪,《蒙娜丽莎》才开始迅速在世界成名。这不是因为艺术评论家突然开始欣赏这幅隐藏在他们身边的天才之作,也不是因为博物馆馆长、社会名流、赞助人、政客或是国王的影响,这一切都是从一场入室盗窃开始的。

1911年8月21日,一名叫作文森佐·佩鲁吉亚(Vincenzo  Peruggia)的卢浮宫员工心怀不轨,他在杂物间里躲到闭馆,然后把《蒙娜丽莎》藏在外套里带出了卢浮宫。作为一名意大利人,佩鲁吉亚认为《蒙娜丽莎》应该在意大利展出,而不是法国,于是他决定亲手把这件遗失已久的珍宝归还祖国。像其他艺术品窃贼一样,佩鲁吉亚发现赃物的善后处理事务比偷出来要困难得多。在把该画藏于自己的公寓两年之后,佩鲁吉亚试图把它卖给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Gallery),结果败露被捕。尽管任务以失败告终,但佩鲁吉亚成功地让《蒙娜丽莎》出了名。法国民众被这一大胆的盗窃行为震惊,也为该画作的失而复得而欣喜,而意大利人对自己同胞的“爱国”之心感激万分,他们认为佩鲁吉亚是“英雄”而非窃贼。《蒙娜丽莎》在被归还法国之前,还在意大利各地展览过。

从此,《蒙娜丽莎》声名鹊起。后来它又成为两次犯罪活动的目标,第一次是被人泼洒了酸液;随后,一名叫作乌格·乌恩加沙·比列加斯(Ugo  Ungaza  Villegas)的年轻玻利维亚人向它扔了一块石头。在这之后,这幅画逐渐成了其他艺术家竞相模仿的对象。其中最著名的是1919年,达达主义的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在《蒙娜丽莎》的一幅商业复制品上添了两撇翘胡子、一撮山羊胡和一些猥琐的题词,以此来恶搞这幅画,嘲笑达·芬奇。之后,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很多人也对《蒙娜丽莎》进行了演绎。该画总共被复制了数百次,也被用到数千个广告中。萨松指出,无论是窃贼、破坏者、艺术家、广告商,还是音乐家或电影制作者,甚至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记得金星上的陨石坑吗),所有这些人都拿《蒙娜丽莎》为己所用: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名气,或者仅仅是使用这个可以传达意义的标签。当他们利用《蒙娜丽莎》时,《蒙娜丽莎》也在利用他们使自己深深地融入西方文化的结构里和数十亿人的意识中。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了《蒙娜丽莎》的西方艺术史会是什么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的确是最伟大的画作,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蒙娜丽莎》的独特地位归因于这幅画本身。

当我们试图解释《蒙娜丽莎》的成功时,吸引我们的恰恰是它的一些特性。如果你是克拉克,你不需要知道该画成名的环境以探究其原因,你只需要知道这幅画。简而言之,因为《蒙娜丽莎》是最好的,所以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尽管我们弄明白这点可能有些费劲,但我们总会理解。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第一次看到《蒙娜丽莎》时会感到困惑不解的原因。他们都期待能看出这幅画的内在品质,但却不得其法。当然,大多数人面对这一失望场面时只是耸耸肩,想着或许会有更聪明的人能看出我们看不到的妙处吧。萨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专家引用什么样的特性作为《蒙娜丽莎》“爆红”的证据,是超薄油彩的新奇技巧、创作的神秘主题、画中人谜一般的微笑,还是达·芬奇自己的名声,人们总能找到许多其他同样出色,甚至更好的艺术作品。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总会说,《蒙娜丽莎》的出名并不是由于某一种特性,而是所有特性相结合的结果,比如微笑、光线的运用、奇幻的背景等。对此我们也无法反驳,因为《蒙娜丽莎》确实非常独特。无论怀疑论者从历史的垃圾箱中翻出多少类似的画作,人们总能找出它们和我们认定的胜者之间的区别。不幸的是,这种观点本身就很难成立。虽然听起来我们好像是在根据艺术品的特性评估其品质,但事实恰恰相反。我们首先决定哪一幅是最好的,然后再从它的特性中推断出评判画作优劣的标准,随后我们利用这些标准,用一个看似合理客观的方法来证明这些已知的结果,但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成了循环论证。虽然我们经常声称,《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出名的画作之一,因为它有特性X、Y和Z,但其实我们表达的真正意思是,《蒙娜丽莎》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它是《蒙娜丽莎》,而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