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3.面对面直接了解事物的优越性

书籍名:《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作者:威廉.詹姆斯


关于“印度的老虎”的话题,我们还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大多数人在回答“印度的老虎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还会存在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解释“老虎”的概念,因为我们了解老虎,而了解老虎是一种思维形式的存在,而不是真的有一只老虎躺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或者说,从形体上说,老虎是不存在的,但从思想方面来说,老虎却又是存在的。而老虎之所以能够在思想上存在,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中存有关于老虎的经验和知识。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脑海中关于老虎的经验和知识是对老虎的思考。

现在,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谜团,一个明明不存在的事物却可以通过我们的思维反映出它的存在,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对于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因为这是我们身为人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相比于动物,人类可以从不存在中反映出存在,这就是人类的优越性。

存在与不存在是一个学究化的问题,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经院哲学。根据经院哲学的一般常识,老虎存在与否的问题可以解释如下:首先,我们要明确老虎在印度的某些地区是存在的;但根据现实情况,在讨论“印度的老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环境中,老虎是不存在的;可老虎又是存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这种存在是一种概念的存在、意识上的存在,是基于对老虎的经验和知识的存在,而不是真实的老虎在思想中的存在。我们称这种存在为“意向性的存在”,这种意向性的存在在这里被解释为老虎在我们思想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有人问我们关于老虎的问题时,那个环境中并没有老虎的存在,我们也看不到老虎,但我们却说自己了解老虎,并可以清楚地解释何为“老虎”。这种思维认识意味着,在此时此地,我们的“精神”指向了老虎。

如果以上的种种条件不变,情况也不变,那么现在我们需要解释“指向”是什么意思,同时还要解释,在此时此地,“指向”指的到底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只要我们对后一个问题做出清楚的回答,人们就能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是,我的回答也许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因为这个回答超出了我们的常识,也超出了经院哲学以及我所看过的所有认识论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和意见。

接下来,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我们对世界万物存有概念,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在做与这些事物有关的联想和运动,这种精神的联想和运动不随时间、地点、事物本身的变化而转移。在回答“印度的老虎是什么”时,在解释“老虎”的概念时,我们的思想指向了老虎,而这种指向就是我先前所说的“精神联想和运动”的结果。这种精神联想和运动的结果紧跟对老虎这一事物的意识,它是一种意识的动态表达。如果没有其他概念的干扰,主体也没有主动或被动停止思考,那么这种意识的动态表达一旦得到贯彻,精神联想和运动就不会停止。应用到老虎的问题上,人们就可以通过这种动态的表达,形成关于老虎的观念或者真实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虎就可以直接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

而在解释“印度的老虎”的问题时,我们不会接受将美洲虎当作老虎的说法。但是如果有人可以描述出生活在印度的真实老虎的姿态,那么这将是我们愿意接受的。我们可以说出与老虎相关的其他正确命题,但它们不是印度老虎的命题,简言之,正是由于思维出现了盲点,一些人才答非所问。我们精神指向的“它们”,一方面可能是指我们提出与真老虎命题相矛盾的命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指我们凭直觉了解老虎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认为老虎是危险的动物,为了减少危险,他决定以猎杀老虎为目标,踏上去往印度的旅程。几经波折,他从印度回到家乡,并带回来许多被猎杀的老虎的皮。老虎和老虎的皮是两种事物,在诉说这个问题时,我们只是指出了现象事实,却没有实现精神意向的自我超越。

老虎的皮是一种现象事实,老虎也是一种现象事实,我们以老虎的皮来代替老虎是一种思维上的习惯,或者说是一种思想经验。但是,客观地说,虽然老虎和老虎的皮存在直接联系,但我们不能将与事物有直接联系的事物当成事物本身。

按照休谟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用老虎皮代替老虎的做法是游离的,与回答老虎的问题是不相关的。“指向”的作用是外在的,也是偶然的,这与大自然产生的作用没有区别。

除了用经院哲学的方式来解释印度的老虎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日常生活中便于人们理解的方法来解释。

假如一个人在一块地里种了一棵萝卜,而另一块地里有一个更适合这棵萝卜的坑。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棵萝卜会被种在这个坑里,如果这个人和其他人都未对这棵萝卜采取任何行动,那么新坑“适合”萝卜的这种关系只能代表可能发生的事实,它只是一种思想的联想和运动过程,是一种思维的预期性结果。

我希望人们可以从这些内容上有所体会,希望我们思维上的疑难得到解决,更希望人们同意我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对事物的表象性认识中不存在内在的神秘,所存在的只有两种事物:一种是提供精神媒介的外在链条,另一种是连接思想与事物的物质。

人类了解事物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上的,换言之,人们在了解事物时常常都需要一种媒介,这种媒介是通向这个事物的捷径,它就是世界所提供的事物本身的背景。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朋友米勒。他曾经在纽约会议上对我的观点进行了指导性的阐述,正因为如此,我才对我的观点更有信心。

为了进一步阐明我的观点,接下来,我需要对直接了解事物或者凭直觉了解事物的过程进行相关阐述。以白纸为例,一张白纸放在桌子上,我们需要直接或者凭直觉对这张白纸进行了解。事实情况是,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这张白纸,它不像“印度的老虎”那样,离我们那么远。这时,从性质上说,思想材料和物质材料是没有差别的。物质材料是一张白纸,思想材料也是这张白纸,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这张白纸的存在,而不需要思考和联想关于这张白纸的知识和经验。换言之,我们不需要通过联想媒介的背景就可以直接对这张白纸进行了解。而了解白纸时,我们的思想和物质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和阻碍,白纸就在我们面前,我们不需要假想它的存在,如此就能避免我们想象的那种“不存在的存在”,我们的思想也不会存在所谓的“指向”。我们可以看到、摸到白纸,我们的思想也可以包含白纸。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像理解“印度的老虎”那样去理解白纸。这就是一种通过直觉了解事物的状态,这种状态散布在我们的经验中,散布在大大小小的事物中,使我们在认识事物的道路上有了某种新的捷径,使我们相信并且能够做到面对面地观察和了解事物。我们了解事物的信念往往建立在事物的某些数据之上。例如,纸的颜色是白色,纸的形状是正方形,纸的触感很光滑。这些数据反映了事物的基本性质,而事物的基本性质属于我们要了解事物的基本方面,它也可以作为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之前的暂时的假设。而如果能面对面地看到并了解事物,那么无论是通过数据了解事物的基本方面,还是在了解事物之前先做暂时的假设,其实都无关紧要。我们想要了解的事物就在眼前,我们又何必在意那些可能出现错误的数据和假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