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5.内省法:思维的自我检查

书籍名:《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作者:威廉.詹姆斯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当时认为从某种角度认识事物是正确的,但是事后回想时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发现这种错误源于人的反思,心理学上称这种反思的方法为“内省”法。

我们很好理解“内省”的定义,就是在内心重新反思某件事情,从而达到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目的。内省法可以降低认识的错误率,消除人类的思维盲点,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印度的老虎”的问题。比如我们第一次解读“印度的老虎”时,只是将“印度的老虎”当成了老虎来考虑,忽略了“印度的”;而第二次思考这个问题时就发现了问题,原来我们的想法不全面,我们的思维存在盲点,因此我们的答案与心理学家的答案存有差异。通过反思,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这就是内省法的效用。

内省法是人们在生活中普遍能用到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认知方法之一。利用内省法来认识事物,意味着人们不仅要将关注点集中在所要认识的事物上,还意味着观察者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心灵方面,要确定自己的心灵是否出现了问题,比如是否对事物存有偏见、看待事物是否不客观等。同时,内省还意味着我们要在内心对自己陈述心灵的洞察和发现。

大多数人都认为人们是在心灵中发现了意识的状态,对此,就连喜欢质疑的批评家都不曾怀疑。也许以往的事实都在哲学的怀疑中变得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坚定,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借助内省式的思考来纠正我们的错误认识。

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在认识事物时会进行反思活动,内省式的反思是一种神奇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激情,几乎每一个有意识地与我们打交道的人都可能产生这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激情。

人们或许可以利用一些概念性的术语来命名所有的意识状态,并且在利用这种方法命名的时候,由于受术语的限制,在表达事物的特殊性质和认知功能时会与传统的命名有所区别。然而,人们对术语也可能存在较大的争议,比如有些人就认为“意识状态”“心理状态”以及“意识改变”等术语深究起来并不恰当。这些词语与“主观状况”一样,都是缺少动词的术语,在表达自身性质和功能方面稍有欠缺。

但是,有些动词其实有动词的性质,但只属于积极的中性词,并不能清晰地揭露事物的性质和功能,比如“感觉”。但如果将这类词相互融合,就可能衍生出我们需要的术语词汇,比如“感觉到”“感觉到的情况”等。这些词在学术领域应用灵活且方便,它们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之外,还具有特殊意识:一方面可以代表“痛苦”和“愉快”等表达人情感的感觉;另一方面可以代表感官上的感觉。然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那个术语,我理想中的术语既可以代表思维,又可以代表感觉,还不存在任何感情色彩。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家认为,“感觉”除了上述意义之外,还有一些消极的意义。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哲学领域的人相互理解的最大障碍,因此,“感觉”这类词汇最好还是用表意公正的词代替。

内省观察存在不确切性,就像那些不确切术语的表达一样,这种不确切性曾经备受争议。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人们积累的知识是不能直接达到的,因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属于形而上学的实体。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感觉事物,并不能从中直接获得关于这件事物的知识,因为通过外在感知只能获得事物的数据或经验,只有对数据和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整理,才能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同样,人们的内在感知也不能直接领悟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