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2.乐观主义者对人生的理解

书籍名:《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作者:威廉.詹姆斯


对于乐观主义者来说,生活中是不存在邪恶无比的事情的,万事都有回旋的余地,绝望中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沃尔特·惠特曼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了,在我以往的文字中经常能看到他的存在,说到“乐观主义”的话题,我不得不再次将他和他的作品展现在你们眼前。我认为,惠特曼的作品就是乐观主义的标准教科书,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找到力量和那为数不多的激情。

我们无法了解流浪者的痛苦,也无法明白流浪者的洒脱。但身为流浪者,惠特曼与其他流浪者略有不同,他是一个懂得用文字表达内心思想的流浪者。所以,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体会一个流浪者的悲与哀,也可以从他流浪的经历中体会他的喜与乐。

读过惠特曼作品的人,从他那激扬的文字中都能感受到他的快乐,那种纯粹的生活快乐深深扎根在他的血液中,那种血液中存在的狂躁力量是那么强烈,人们在读他的文字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存在,从而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每每读到惠特曼的作品,乐观的人总能感受到内心的躁动,那是一种力量的召唤,让人热血沸腾。

让我们张开双臂,排除一切感觉,尽情地欣赏这份快乐:

清晨的一切都那么清新,像雨后被清洗的绿叶一样青涩、动人。

我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味蕾中传来丝丝的甜美。

我纵情高歌,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乡间小路上,手里还拿着一些什么东西。

在那过去的日子里,我曾因大地的智慧和美丽而心动不已。

我的内心怀着无比的虔诚,随着大地万物的生长而悸动。

直到世界的尽头,我都会为生活现在和过去的品性而纵声歌唱;

生命生生不息,事物无穷无尽,我会为生命和万物的结局而歌唱。

大自然延续到什么时候,我的赞颂就会延续到什么时候。

我怀着感恩和敬畏之心,唱出我发自肺腑的声音,我相信我赞美的歌声一定会震惊到所有人!

我享受眼前的一切,在我的眼中,世界万物没有什么是不完美的。

所有的结果在我眼中都是符合自然的,我绝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感到悲哀。

惠特曼眼中的世界是完美的,即使身为流浪者饱尝了生活的苦难,他依然坚持这样认为。这让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人们记住了这位诗人,并仰慕和尊重他。历史上也有和惠特曼相似的人,卢梭就是一位。卢梭和惠特曼一样,都是乐观主义者,在面对充满艰难困苦的生活时,他们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卢梭曾经在安纳西度过了九年时光,他在那里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但他的文章中却满溢着对安纳西的爱恋,人们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那份幸福和快乐。在随笔中,他这样写道:

幸福和快乐只能用品味和感受才能体会到,人们很难用说和做来表达。当然,幸福和快乐也不是想想就能拥有的。对于我来说,幸福感不能光凭想象获得,它必须在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之后才能切身感受到。幸福无处不在,它没有固定的目标,不会只在某一个方面体现,也不会在所有方面都体现,而是由多方面随机体现的。我的幸福来源于我的情感本身。

每天清晨,太阳照耀着大地,空气中弥散着暖洋洋的气息。这时,我从睡梦中慢慢醒来,睁开蒙眬的双眼,我看到了一天中的第一缕阳光,于是我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我感到无比的快乐,这是任何人都给不了的。

当一切洗漱结束,我感到神清气爽。轻轻推开房门,迈着轻快的脚步,我准备去不远处的树林散步。一路上,微风轻轻吹拂着我的脸颊,像母亲的双手那样温暖而柔软。我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试图将所有的空气装进胸膛。我听到林中鸟儿的呼唤,闻到空气中青草的香味,适当的运动使我的筋骨得到舒展,此时我的身体异常舒适,我的心也开始欢呼雀跃起来。谁能理解我现在的幸福和快乐呢?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惠特曼和卢梭那样永远保持快乐的心情,使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乐观积极的性格,不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而感到沮丧,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出现关于幸福和快乐的演说了。既然所有的一切都趋于完美,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完美呢?除非我们仍不满足,希望获得心中的“更完美”。但是,贪心的人又如何获得更完美的生活呢?

“人生值得过”这个问题不是用来证明的,而是用来理解和认知的。哲学家不会整天抱着“人生值得过”的命题,试图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地利用哲学的概念来清楚地证明这个命题。生活中的大量事实就足以证明这个问题,过多的赘述只会让人陷入模糊和混乱。如果这个问题消失了,那么,并不是因为已有的一切证明了它,而是因为人们主动放弃了证明它。要使人们主动放弃证明它,就需要提问者本身具有乐观的气质。但是,我们不是神奇的魔术师,所以我们不懂这种将乐观气质布施到所有人身上的魔术——事实上,即使穷尽所有人力也是很难实现的。正是因为乐观的气质无法在所有人身上体现,有的人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生值得过吗?

我们无法使乐观的气质普遍化,所以,当乐观主义者在阐述人生观点时,才会有悲观主义者用截然相反的观念加以反驳。悲观的人常常会打击乐观的人,他们试图掠夺他人的快乐,让他人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而乐观的人却能给予人们力量,使人们在绝望中勇敢地站起来,重新树立希望。这两种性格的人注定会在探讨人生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于是,我们便尊重人们的选择,对“人生值得过吗”这样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如果有人患上了循环精神错乱的病症,那么他首先会步入忧郁阶段,之后便是疯狂阶段。从表面上看,他们一开始没有任何表现,我们也找不出外界的因素对他们糟糕的状况加以判断。所有的原因都源自内心,因此我们看不到他们精神阶段的转变,自然也无法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处于忧郁阶段,什么时候处于疯狂阶段。因此,对于这类病人,我们只能敬而远之,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的只有那些专业的心理医生。

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人生值得过吗”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通常来说,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就是说,人生难免起起落落,快乐和悲伤总是并存的,一个健康的人今天感到阳光灿烂、幸福快乐,明天就可能感到整个世界充满了悲哀,人活于世是生无可恋的。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源于一个人情绪的波动,简言之,人生是否值得过取决于个人情绪的波动。所以说,虽然“这取决于生活者”的回答充满了玩笑的意味,但却不无道理,因为每一个人在每一刻的情绪波动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回答“人生值得过吗”这一问题时也会表现出差异来。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面对“人生值得过吗”这一问题,乐观主义者的肯定回答居多,而悲观主义者的否定回答居多。我们不能对卢梭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性格加以评判,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对万事万物来说,变化才是永恒的真理。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人生态度和处事性格也是这样。一个乐观的人不一定永远都乐观,一个悲观的人也不一定永远悲观下去。人会改变,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性格也会变化,悲观主义者可能变成乐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也可能变成悲观主义者,而卢梭就是一个典型的从乐观主义者变成悲观主义者的例子。

我们从卢梭早期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乐观者,但是后期,他不平衡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生活的不幸使他变得忧郁。卢梭是幸运的,由于哲学上的成就,他备受世人推崇。卢梭又是不幸的,后期由于抑郁的折磨,他的精神饱受摧残,他开始产生幻觉,终日被黑暗和恐惧包围,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开始怀疑人生。在他看来,人生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就像鲜艳的花朵下隐藏着带刺的荆棘,一旦触碰这些花朵,你就会被花朵下的荆棘扎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