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6.愚蠢的争论——精神本体vs物质本体

书籍名:《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作者:威廉.詹姆斯


伯里克先生曾经深刻地反对过物质本体论,他的名气曾经大到哲学界无人不知,因为在很多人都不承认外部世界的情况下,伯里克证实了外部世界确实不是客观的。他根据经院哲学的理论解释道:物质本体存在于外部世界身后,比外部世界更加神秘且更真实,而外部世界的存在也以物质本体为支撑。因此,在所有认为外部世界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中,伯里克的推理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伯里克完全相信理性的世界,并且认为我们的信任是建立在超凡能力之上的。

虽然伯里克对外部世界是理性的判断稍显盲目,但他对于物质的理论相对全面,且具有实用主义的倾向。他主张通过自己的感官来判断失误,如通过物质的颜色、形状、弹性等,因为物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有它的这种属性才能使我们的感官系统感知到它的存在。所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成了事物存在的唯一意义,因为我们看不到物质的本体,也不知道它的本来面目。伯里克并不是否定物质本身的存在,他只是诠释了物质的组成部分,而且从感官系统来看,物质这个事物的全部也就是如此。

哲学家洛克采用了和伯里克相近的实用主义方法批判了精神本体的定义,洛克的理论内容庞大,这里我只论述洛克的“个体身份”这一概念。洛克从感官体验出发,把这个概念无限缩小,直到停留在实用主义所崇尚的实践上。他解释道,个体身份的意义和“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的某一个时间段会联想到其他时间段所发生的事情,并会觉得现在和其他时间段是一个整体,或者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理性主义用精神本体的整体性诠释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连续性,但实际上,对于精神本体究竟存不存在的问题,理性主义者都不能做出回答。洛克解释说,精神本体真的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愉快吗?如果不同的精神拥有了相同的躯壳,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在洛克当时的时代,精神就是用来奖励或惩罚的,但这都是抽象的东西,而洛克就是用实用价值诠释了个体身份的客观性。

打个比方,有一个人认为他与某个品德高尚的哲人或一个道德败坏的市井之徒拥有相同的灵魂,那他是否应该把这两个人的行为当作自己的行为,或者是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的行为?如果他能感知到这个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那么,他极有可能会把自己和哲人当成同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身份的获取要完全依靠惩罚和奖励,因为只有这样的认知才是最为合理的。这个假设也许会让很多人一头雾水,但我想表达的是,我们不应该让任何人去回答他们根本不知道的问题,这是因为,人们不付诸实践,就无法认识到事物的存在,更无从了解。正确的做法是让人们接受自己的现状,而且不要过多地关注惩罚和奖励。

假设一个人因为前世犯了错误而受到惩罚,导致他丧失了精神,那么,这样的惩罚和没有是一样的,他自己不会意识到,而旁观者会以为是他投错了胎。

所以,根据洛克的理论,个人身份其实只是存在于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之中,除了这些不争的事实之外,个人身份是否也存在于灵魂这样的精神世界中呢?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测,绝对的唯物主义者不会承认这样的理论,而理性主义者则可能会坚决捍卫这个理论。洛克对这个理论采取了妥协的看法,他不怎么情愿地容忍了人们对于意识由灵魂支撑的假说。我相信,这是对现实的无奈,洛克虽然在心里并不承认灵魂的存在,但为了更好地推广自己的其他理论并获得更多的支持者,他只有实施“曲线救国”策略。

洛克的弟子休谟则是一个果断坚决的人,他与多个实证派的人结盟,一起发表了否定灵魂的理论依据。他们把灵魂看成感官系统的长期经验,并通过许多“概念”将它们联系起来,还把灵魂进行分解,表示成许多具有价值的事物。这是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相结合的一次试水。

当我们提到“物质本体”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潭,但是作为一种并不全面的哲学原则,哲学上提到的“物质”和我们信仰中指代的“物质”未必是一样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可能不承认物质的存在,就像伯里克先生当初那样极端。当然,他也可能和休谟一样,是一个不承认本体的现象论者,但不管如何,他们仍然可以很快地转变为一个物质主义者,用基础的事物去解释高级的事物,将社会的命运和去向交给大自然。因为物质主义只是单纯地否定精神,与本体或灵魂的理论没有任何牵扯。

对于一个唯心主义者来说,大自然实际上并不存在,这和现象论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唯心派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我们意识的产物,而唯物主义者却认为,让地球运转起来的是物质的规律。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想要完整地、准确地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与否或许还不太现实,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暂且放下,因为无论怎样,最后掌握真理的那个人肯定是对实际情况了解更多的人,他们总是把实际情况从物质世界中解析出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的思想都必须是将大自然及社会的一草一木记录下来,记下它们在未知的物理规律中的运动情况,然后再由已知的规律推导未知的规律。这就是当前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依据,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唯物主义称为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和有神论、唯心主义不同,唯心主义者会告诉我们,意识不仅能够记录事物,还能控制和改变事物,所以,世界通过意识进行自我改造。而且,我们在生活中所见的都是低级事物,精神层面的才属于高级事物。

和往常一样,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成了因为审美不同而引起的认知偏差。在唯心主义占据世界主流的时候,大多数学者认为物质是粗略、笨拙、不真实的,人们厌恶真实的世界,因为它会给我们带来灾难。但人们对精神高度赞扬,认为精神是纯洁的、高尚的,与宇宙的尊贵性相一致。所以,他们人为地将自己的品格提升到无比高尚,并鼓励人们不要在意眼前的痛苦,要把眼光看向更远的地方。因此他们认为,精神必须成为物质的基础,抽象的、不可捉摸的规律才是最神圣、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