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们要自学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我们要自学

5.5 整理和收纳

书籍名:《我们要自学》    作者:张玳


日本人似乎相当喜欢把东西归整起来,让各个功能的东西分门别类而且有序地存放。“收纳”这个词在汉语中本是收留或者收集的意思,而日本人用其来指代“收捡、归纳”。近年来,收纳这个用法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收纳盒”、“收纳柜”。

说到收纳,日本设计师佐藤可士和写了一本书,叫作《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专门描述他如何对空间和思维进行归整。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当我们把所有东西都分门别类,那么重要和不重要的东西会自然显现,要找东西的时候也相当方便。此外,没有了那么多视觉杂讯,人也更容易集中精神地思考。不仅空间上的整理是如此,思维上的整理亦是如此。

我虽然不会每时每刻都把所有的东西整理得一丝不苟,但是基本上每隔一周都会对我所有的书籍、资料以及电脑上的材料进行整理。基本上,我可以说我电脑上的文件“收纳”得比  99%  的人都要好,除了刚刚下载还没来得及整理的材料,其他都分门别类地储存着。

作为一个注意力和思维都相当容易发散的人,这样做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我确实能感觉到佐藤可士和描述的好处——不仅找东西更快,而且由于干扰变小,我的效率也更高了。

作为自学者,我们没有老师来帮忙整理所有的学习资料、学习进度以及各种反思。如果所有这些信息都混杂在一起,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觉得像是陷入了泥潭,看不到整体的进度,而且反而还会觉得很累。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不要同时做太多的事情;第二,把所有信息整理起来,并且形成整理的习惯。

虽然人的大脑如此发达,但大抵还是属于“单线程”的动物。要想真正进入高效状态,特别是超高效的“心流”状态,那么我们就只能关注在一件事情上。任何多事并行的尝试都会造成效率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

我听一位同事谈过他在印度一个呼叫中心见过的疯狂场景:一个印度老哥,左手拿着一个电话,头和肩膀中间夹着一个电话,右手拿着一个电话,桌上放了一个蔬菜卷一类的快餐,电脑上还开了两个聊天窗口做着文字支持服务。他就这样不停在多个客户之间切换,有时打字,有时说话,偶尔换手拿起蔬菜卷吃一口,看到有人来参观了还扭头过来开个玩笑。这位同事顿时就觉得这些呼叫中心的朋友和自己不是同一物种。

如果你没有这种外星人般的能力,那还是保持简单吧。让心里面只想一件事情,也是整理的一种。即便是你有很多的梦想,一个都不能割舍,也要在整理的时候给它们分出优先级,把除了排第一的之外,都放到“待办”的箱子里(或者笔记本里)。

当然,就算你只有一个目标,只学一个东西,仍然会有很多资料和信息需要整理。前面我已经提到过时间线方法,用来整理进度和反思。除此之外,你还应该对学习的资料进行整理,以便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如果能形成习惯,那么你就不会觉得整理需要占用额外的精力。收纳归拢的资料,整理成章的反思,本身就是非常美的。

总而言之,“收纳”这个极具东方色彩的概念,在我看来非常适合自学者。形成自己的“整理术”,并运用到自学上,可以让自学更高效,更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