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6.3 限价的冲动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价格管制的效果又如何呢?汽油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就以它为例。我们修订这一章的时候,美国一加仑普通汽油的平均价格已经超过4美元(其他很多地区的价格还在其上),我们就把这个平均价格当作全美汽油市场的出清价格。

笔者和你一样,都在抱怨油价太高了。或许现在是我们做点什么的时候了:忘掉“市场力量”和“市场过程”吧。我们立法实行价格管制如何?我们可以改变游戏规则——干预自由市场,要是还有人敢于超过联邦规定的价格上限交易,那就是违法!

一加仑汽油的公允价格是多少?2.5美元?1.5美元?99美分?对谁而言的公允?忘掉供应商吧,我们人数占上风。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多少钱才是公允的?假设我们最终同意(且不说怎么同意的?如何论证?)一加仑汽油的“公允而合理的价格”是2美元。然后,经过冗长而争论纷纷的政治手续,新政策出台了:加油站不得以高于每加仑2美元的价格出售汽油。经济学家把合法的最高价格称为价格上限——价格不允许超过一定的水平。我们先让汽油价格上限的法案通过,可能以后还要规定啤酒、食品、衣服、药品、吉他或者长号的价格上限。

旁白 价格上限:本意为帮助消费者而经立法授权的最高价格。

但别太激动了,想象一加仑汽油只要2美元是一件乐事。但是,如果将想象与现实看作两种消费品,它们之间既非“完全互补”(perfect  complements),多数情况下连相近的“替代”(close  substitutes)都不是。[1]我们还是得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考虑一下市场过程和它的无意结果,这才是明智之举。图6-2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旁白 价格变了,计划就跟着变。

有了价格上限的规定,卖方每加仑只能收2美元,顾客每加仑也只出2美元。现在执行的是新规定。只要高于2美元,就算违法。结果会怎么样呢?人们会计划多买汽油,享受自驾车游遍全国的乐趣,不用几个人合开一辆车上班,不用乘公共汽车上学,也可能会买一辆油耗高的八缸SUV等。当汽油价格低到每加仑2美元时,人们会计划多买汽油,反映在需求曲线上即沿着需求曲线向下移动。需求量(不是需求)增加到每天6亿加仑。但消费者中即使不说全部,他们中大部分能实现他们的计划吗?市场还能保持协调吗?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下降,无论这个价格是在自由市场中形成的还是用法律规定的。卖方的存货会被购买浪潮消耗殆尽,每天的产出会从4亿加仑降到2亿加仑。由于新的价格管制,卖方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会随之下降,这会让卖方的日子很不好过(但是,还记得吗,我们在前面曾经假设不考虑他们)。他们的反应是进行优化,降低产量——如果他们不这么做,估计大多数就会破产。我们可以让供给者暂时赔钱,但是我们不可能让他们一直从事一个赔钱的行业。我们在这个例子里的确对消费者关照有加,然而他们会发现作为一个整体并不能实现先前设想的购买计划。相反,市场上会出现短缺,每天的缺口大约是2亿加仑(需求量和供给量之差)。

旁白 无意的结果:汽油短缺。

图6-2 汽油的价格管制

注:市场在每加仑4美元时出清。价格上限设定在每加仑2美元。需求量上升到每天6亿加仑,而供给量下降到每天2亿加仑。价格管理的无意结果就是每天短缺4亿加仑。

[1]  作者的意思是,经济学家关注的是现实,并不需要1∶1地同时消费“想象的快乐”,更不会用想象来替代现实。——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