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5.6 萧条即修正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当扩张“繁荣”期的投资项目显示是错误的时候,衰退“萧条”期就开始了。不论光景好坏,始终会有单个的企业倒闭。但是在衰退“萧条”期,会有整批企业倒闭。这些企业就是被货币和信贷系统的错误操控误导了。

旁白 ……这些错误在萧条期得到修正、重估。

美联储的行为及其扩张政策或许不能对错误集群进行全面解释,但是一定是整张拼图中的一大部分。货币遍布所有市场。期望利润和亏损的经济核算,取决于相关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如果这些计算实际上是一系列系统性的错误计算——错得如此离谱,以至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都有积累和集聚——那么这些计算错误可能是由央行操控的、整个货币供给预料之外的变化引起的。

并没有什么逻辑上成立的理由,说这样的下行必然漫长而严重。企业倒闭,劳动力被解雇,调整过程虽然很痛苦,但却可以是相对迅速的。

然而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政府政策阻碍了调整过程,或者说,政府政策实际上在过程中造成了新的烦扰。美国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恢复,但是政府在1930年6月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其影响是封闭了美国的国际贸易,反过来损害了农业及农村银行业;1932年,政府将所得税加倍,扰乱了消费和投资决策;30年代中期,政府实施了严厉的货币供给紧缩政策。这些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美国经济在整个30年代都在经济萧条的阴影当中徘徊,最严重的时候失业率高达25%。与其将经济大萧条作为对市场经济的控诉,不如将其看作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教训:货币政策,无论是货币供给的扩张还是紧缩,运用不当都可能扰乱经济生活中的协调过程,就如人们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见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