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5.8 财政政策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中央银行或其他政府机构是否有办法说服人们借贷或者支出呢?一个办法是增强家庭和企业决策制定者的信心。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官员总是大胆地讨论经济的未来,喜欢预测当前的繁荣似乎会无限期持续下去,而只在讨论过去的时候才使用“经济衰退”这个词。政府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恢复繁荣,仅仅这一信念本身可能就足以恢复信心,即使没有人知道这些措施是什么。而任何未来增税的威胁都肯定会打击信心。20世纪3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一再承诺,只要条件允许就会通过增税以平衡联邦预算,其原意是想向业界展示其谨慎稳健的治国理念。但是它们被更多地解读为威胁而不是承诺,与低税收确定无疑的好处相比,预算平衡的好处确实显得苍白了。

旁白 财政政策试图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

在恐惧和胆怯盛行时,增加借贷和支出的一个更直接的办法是政府自己借贷和支出。如果政府借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制造的准备金,并将其花在值得的项目上,财政政策就会有助于可能无力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是预算政策。在这个语境中使用时,财政政策就是指利用政府预算使总支出达到期望的水平。

财政政策上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英文中“凯恩斯”和“收获”(gains)正好押韵],他生于1883年,卒于1946年。他的职业生涯非凡而丰富多彩,他做过投资家、编辑、教师、作家、政府公务员和重建国际金融系统的设计师。但是直到如今他还能被人们记得,主要是由于他在1936年年初出版的一本书,那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中期,书的名字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不知从谁开始将其简称为《通论》,人们一致认为这本书含混而结构杂乱。紧随着这本书的出版,“《通论》说的是什么意思”成为无数论文和座谈会的主题,证明了人们认为这本书中的信息很重要,但是没有人真正清楚它的根本信息是什么。不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凯恩斯的原意——这方面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凯恩斯所鼓吹的基本政策很快就变成了挽救经济衰退的财政政策,或者按凯恩斯自己所说,即“举债支出”。政府借贷,支出货币。

旁白 凯恩斯是其忠实拥护者。

凯恩斯对于改变税率没做太多强调,但这是另外一种实施财政政策的方法。由于总支出受制于家庭和企业支付或期望支付的税款,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税率来改变支出水平。这不如举债支出那么直接,它对支出的净影响也不那么容易预测。

对很多观察家来说,1940~1944年的“财政试验”展现了财政政策的力量。由于家庭和企业支出水平低而政府应对怯懦,导致经济萧条长达10年之久,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迫使政府产生巨额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增长的速度比税收增长的速度快得多,经济复苏也令人瞩目。一旦政府的巨额支出恢复了经济繁荣,私人支出就能够在战后政府支出大幅下跌的时候接过接力棒。至少,凯恩斯主义者的理论开始从这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