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精准表达:让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精准表达:让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

体会语言中的层次感

书籍名:《精准表达:让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    作者:高田贵久



第三类例子未能达到  MECE  状态的原因在于语言的层次感存在差异。在咨询及商务活动现场,或者招聘面试等场合中的谈话和讨论中会涉及多种概念,那些概念错综复杂,往往不在同一角度,因此,人们的语言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状态”。所谓“扭曲的状态”,是指语言不在同一平面,也就是说,在我们检查遗漏和重复之前,表述中就已经混杂了相去甚远的概念,听起来让人感到摸不清头脑。事实上,在我们讨论有没有遗漏或重复之前,“相去甚远的概念混杂在一起”正是最为常见的非  MECE  状态。正因如此,许多人才会抱怨:“明明懂得  MECE  分析法的简单例子,可实践起来却很难。”

“没有遗漏和重复”是个非常简单易懂的概念,但其往往只会让我们联想到两个角度。大多数书籍在描述  MECE  时基本都是从两个角度进行解释说明的。可是,假如要把多角度的概念按照两个角度的方式进行分割则相当困难。结果必然导致烦恼滋生:“总感觉这不是  MECE  的状态,可是怎样做才能实现  MECE  的状态呢?”(图  2-10)

“语言的层次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把不同角度的概念归拢到同一平面。这点尤为重要。完成了这一步后,才能开始讨论遗漏和重复等问题。要把错综复杂的概念整合为  MECE  的状态,就必须遵守上述两个步骤。


图  2-10 把层次感不同的语言合为同一层次



把不同角度的概念归拢到同一平面


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晰地理解“语言的层次感”这一概念,请允许我继续以故事的形式来说明。

Precena  咨询公司的户崎先生指出:“在选取零售业中的重要客户时,我们关注的是哪个企业比较先进、成长态势良好。”山本销售部长反驳道:“我们先不讨论先进性、成长态势这个话题。我想确定的是,您瞄准的到底是哪个行业?”由于山本的提问与户崎的表述完全不在同一角度上,户崎一瞬间感到相当迷惑。很明显,“先进性、成长态势”与“行业”属于不同角度的概念,二者的对话呈现出“扭曲的状态”。

话说回来,为什么说话者和听话者感受到的语言层次不在同一角度?原因有二。

第一,说话者和听话者的“立场”不同。也就是说,面对同一概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发工资这天,普通员工会心想:“这个月的工资真少。”而管理者或许会想:“还得继续削减劳务费开支。”正是因为“雇主”与“员工”立场不同,二者对同一概念的看法才会出现差异。

第二,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切入点”不同。也就是说,面对同一概念,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切入点开始展开联想。举例而言,同样是看到一个苹果,有的人会从“食用”这个切入点展开联想到这个苹果“看起来很好吃”“看起来很难吃”“可能会很酸”。有的人则会从“绘画”这个切入点展开联想到这个苹果“真圆”“红彤彤的”“很好看”。如此这般,即使面对的是同一种事物,切入点不同,对事物的把握也会截然不同(图  2-11)。


图  2-11 语言层次不在同一角度


要想把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到的概念归到同一平面,避免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我们必须注意,即使是同一家公司的员工,也会因部门、职位等不同而持不同的看法。

针对语言层次不在同一角度的两个原因,我在下文中相应提出了两点解决办法。


1.  让说话者和听话者站在一致的“立场”

让我们再次回到之前的故事当中。户崎先生认为,应该以“先进性、成长态势”为标准选择和哪类客户企业优先合作。对此,山本销售部长则认为应以“行业”及“顾客需求”为标准进行选择。由于两者的立场不一致,导致对话呈现出“扭曲的状态”,因此户崎先生才会感到大惑不解。作为一名咨询师,户崎先生被委以重任,负责从整体上推进新业务的建设。因此,户崎先生的“立场”与业务责任人等同。户崎先生认为,为了让这个没有先例的业务取得成功,首先要让客户对己方感兴趣、愿意开展合作,因此他才尤为强调“先进性”这一标准。况且新业务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和成长态势良好的客户携手合作为上策,“成长态势”自然也就成为了标准。

可是山本销售部长却完全站在了销售部门的立场。因为具备推销商品的经验,他很轻易地就联想到不同行业的不同经营方式,因此才提出把“行业”作为选择标准。而且现场推销时常能听到客户的反馈,所以在山本销售部长看来,“顾客需求”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标准。由此可见,户崎先生与山本销售部长的立场角度截然不同。上贺茂制作所现阶段的目的是把解决方案业务建立起来,显然,户崎先生的立场角度更为正确,因此有必要让山本销售部长转换视角,从业务责任人的立场角度思考问题。幸运的是,听了户崎先生的说明以后,山本部长顺利转换了角度,不再对此持有异议。

让说话者和听话者站在一致“立场”的关键在于,确认对方是以何种立场来思考问题的。


2.  让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切入点”一致

山本部长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其后又从“不同的切入点”出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得到户崎先生解答之后,山本部长顺利从营业切换到业务负责人的角度。虽然山本与户崎的角度已经一致,可是对话仍然存在分歧,这是因为二者的“切入点”不同。也就是说,二者预想的场景不同。

作为一名业务负责人,户崎先生理所当然地把“创建业务”放在了首位,为了能够迅速打入解决方案业务的市场,他以“先进性和成长态势”为标准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然而山本部长虽然已经转换到业务负责人的立场角度,但他设想的却是业务已经一定程度步入正轨的场景,因此他关注的标准是“‘蛋糕’的份额以及客户是否财大气粗”。上贺茂制作所的解决方案业务毕竟尚未开始创建,所以户崎先生的意见更为符合实际。听了户崎先生的解说后,山本部长表示理解,二者顺利达成共识。

让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切入点”变为一致的关键在于,确认对方设想的是何种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