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我们都是“不尽职学习者”

书籍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Peter C. Brown



事实证明,在很多时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和学的效果都不理想。不过,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改动,就能让结果大为改观。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在某件事上花的时间足够长——例如长时间背诵课本中的段落,或是不断重复八年级生物课上的诸多术语——就可以把它们牢牢地烙在记忆深处,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教师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教师、培训者,以及教练普遍认为,要想掌握一项新技能,最有效的办法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这项技能上,坚持不懈地一遍遍练习,直到记住为止。人们对这种方法深信不疑,原因是多数人在学习的集中练习阶段成效显著。但从研究得出的结果看,通过集中练习取得的成效明显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忘却。

研究发现,反复阅读课本往往是白费力气。这么说肯定会让教师和学生大吃一惊——毕竟这是多数人的头号学习方法。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都是这样学习的。在花上好几个小时学习的时候,我们还会告诉自己,这种方法就是关键。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4]

相信只靠反复接触就可以学到东西,这样的培训机制并不少见。飞行员马特·布朗就是个例子。当马特准备从活塞引擎飞机再升一级时,他被雇用去驾驶喷气式商用飞机。要想拿下喷气式商用飞机的驾照,他需要掌握许多全新的知识。我们让他描述一下这个学习过程,他说,老板把他送去参加了一项为期18天、每天10小时的培训,马特将其称作“填鸭速成式”教学。在最开始的7天里,他们完全待在教室里,听讲师讲解整架飞机的工作机制:电路、燃料、气动装置等设备,这些设备如何协同、如何运作,以及这些设备的压力、载重、温度、速度等安全系数。讲师给马特提出的要求是,通过大概80个不同的“记忆任务”,在不经思考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在发生任何一种意外时能立刻稳住飞机。这里指的意外可能是气压突然下降、推力反向器在飞行中突然脱落、引擎失灵、电路起火等。

马特和其他学员花了数个小时观看有关飞机关键系统的幻灯片,看得头昏眼花,这时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大概在第五天课程过半的时候,”马特说,“他们在屏幕上放了一张燃料系统的原理图,上面画着压力感应器、断流阀、喷射泵、支管线等各种设备,实在很难记住。这时一位讲师问我们:‘谁在飞行中遇到过燃料过滤器支管线路灯亮起的情况?’坐在后排的一位飞行员举起手。讲师说道,‘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突然间你就会想,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那个人当时飞在差不多3.3万英尺的高空。由于燃料里没有防冻剂,过滤器正在结冰堵塞,两台引擎都要失灵了。相信我,你一听到这个故事,头脑中马上就能想到那幅原理图,而且会牢记不忘。一般来说,喷气机燃料里都会有点儿水,当高空气温变低时,水就会凝结成冰,并阻塞油路。所以无论你在什么时候补充燃料,都要看一眼燃料箱上有没有燃料已加注防冻剂的标识。如果在飞行中发现这个指示灯亮了,你就要赶紧降低高度,向下飞到暖和一些的空气里。”[5]当事关重大时,当抽象的事务被形象化时,当事情和个人息息相关时,你就会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这之后,马特的培训就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在接下来的11天里,学员是在教室和飞行模拟器里轮流度过的。马特称这一阶段的学习是主动参与,可以产生持久记忆。因为飞行员们必须在模拟飞机上使出浑身解数,证明自己掌握了标准操作流程,能够应对多种意外情况。在应对意外的同时,还要熟悉相应动作的节奏,将操作转化为肢体记忆。飞行模拟器提供的是检索式练习,这种练习安排了时间间隔,有穿插的内容,而且内容是多样化的,同时它还尽可能地让飞行员体会到飞行中的心理历程。飞行模拟器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形象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和个人息息相关。模拟器也提供了一系列测验,帮助马特和他的讲师调整各自的判断,弄清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

就像马特·布朗的飞行模拟训练一样,教师和培训者有时候会发现高效的学习技巧。然而,在绝大多数领域里,人们都倾向于把这些技巧看作例外,而把“填鸭速成式”的讲座(或是类似的形式)当成正途。

事实上,学生们获得的建议通常是大错特错的。举例来说,乔治梅森大学网站上的一条学习建议就是:“学好某事的关键在于重复。复习的次数越多,永久记住它的概率就越大。”[6]另一条来自达特茅斯学院网站上的建议则说:“先有记忆的欲望,才有可能记住。”[7]《圣路易斯邮讯报》上偶尔出现的公益漫画版块给的学习建议是,让孩子把脑袋埋在书里。“专心致志,”漫画的注释写道,“集中注意力,而且只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重复、重复、重复!重复必须记住的事情,可以让你牢牢地记住它。”[8]人们盲目迷信反复阅读、功利性记忆,以及重复的作用,但真相是,只靠一遍遍重复通常记不住什么东西。如果想要在电话里输入一个号码,反复默诵数字可能是好办法,但在学习中,这样做是不会有持久效果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证明这一点,这个例子可以在网上找到。测验的内容是,列出12张普通硬币的图片,让你从中找出唯一正确的图片。虽说你见过无数次硬币,但还是很难自信地判断出,哪一张图才是正确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近期还进行过一项类似的研究,让心理实验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去找离自己办公室最近的灭火器,多数人都无法通过测验。一名在该校任教25年的教授决定离开课堂,亲自去找找看,结果他发现灭火器就在办公室门口的右边,与自己每天都要扭动多次的门把手只相隔数英寸[9]。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万一这位教授的废纸篓着火了,他还是不知道最近的灭火器在哪里——尽管他在这么多年里一直在与之做重复性的接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