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

书籍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Peter C. Brown



如果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那么为什么学生们还愿意用这种方法呢?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一直在接受糟糕的学习建议。不过还有一个前面提到过的原因,导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使用了这种复习方法:对一段文字越熟悉,越能流畅阅读,就会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内容。教授们的教学法就是一个例子,学生拼命记忆教授在课上说的每一句话,错误地认为学科的精要就隐藏在教授授课时的话语描述里。掌握某节课或是课本中的某章,和掌握这些内容背后的道理并不是同一件事,然而重复阅读造成了一种假象,让你以为自己掌握了其背后的道理。能背诵课文或课堂笔记并不代表你理解了它们所描述的要义,也不代表你会应用这些内容,更不代表你知道如何把它们和已知联系起来。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大学教授打开办公室的门,发现大一新生沮丧地站在门口,想要和自己聊聊为什么第一次心理学入门考试成绩太差。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自己上课全勤,一丝不苟地做了笔记,也看了课本,还画出了关键段落。

你是怎么准备考试的呢?教授问。

学生回答道,自己复习了笔记,在里面画出了重点,然后把笔记的重点和课本的重点内容看了好几遍,直到觉得能背得滚瓜烂熟才停下来。都到这个份儿上了,怎么还会在考试中得到“差”呢?

你有没有用每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在看到诸如“条件刺激”这样的概念时,能不能把定义讲出来,并在写作中用到这个概念?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有没有至少在阅读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所有的答案都是没有。

你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事实是你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自以为掌握了所学,是元认知欠佳的一个例子。所谓元认知,就是指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对于做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前国防部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就总结过这个问题,他的这个说法为众人所熟知(同时也可以说是很有预见性)。在2002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说:“有些事是已知的已知——有的事情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是已知的未知,意思是我们知道有的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但是还有未知的未知——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最后一句话是重点。我们提出重点是想让读者理解:那些不给自己出题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为什么会这样?当他们听到一堂讲得非常明白的课,或是读到一本写得十分透彻的书时,他们很轻松地就接受了其中的观点,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不需要学习了。换言之,他们没有去想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等到考试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自己想不起关键概念,也不能在出现新的问题时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同样,当他们重读自己的课堂笔记和课本以至非常流利时,这种流利让他们错误地以为自己掌握了重点内容、原理,以及真正学习的内涵,错误地相信自己能随时想起学到的东西。结果就是,即便是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