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书籍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Peter C. Brown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家斯金纳推崇在教学中使用“无错误辨别学习”的方法。他认为学习者所犯的错误没有用处,而且学生会犯这些错误是授课失败所致。无错误辨别学习理论催生了这样一类授课技巧,即向学生们一点点灌输新资料,并在这些资料还没被忘记的时候立刻进行小测验,也就是保持短期记忆的新鲜程度,而且便于应付考试。这样一来基本上消除了犯错的机会。但在那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从短期记忆中检索并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要想提高一个人对新资料的掌握程度,犯错也是努力的一部分。然而在西方文化中,成绩被视作能力的一种象征,许多学生把错误看作失败,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出错。教育者可能也强化了人们对失败的厌恶感,因为他们认为,要是允许犯错,学生就会学到错误的东西。[20]

这是一种误导。当学生们犯错并获得纠正性反馈时,学到的绝不是错误。即便是那些极有可能导致错误发生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某人如何解决问题前,先让他自行寻找答案,这也比被动的学习方法更能让人学到并记住正确的信息——只要能提供纠正性反馈。此外,对于认识到学习是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常事的人来说,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接连不断的艰巨挑战,并且不太会把错误看成失败,而是将其视为通往精通之路的必修课与转折点。只要看看客厅里那些深深迷恋游戏机的孩子就能明白这一点:为了通关一款动作游戏,他们可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对失败的恐惧会导致学生厌恶尝试新事物,讨厌下功夫冒险,或是导致他们在面临测验等压力下表现不佳,这都会影响学习。就以测验为例,那些非常害怕在考试中犯错的学生,成绩可能真的会更糟糕,原因就是他们感到了焦虑。为什么会这样?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把很大一部分工作记忆容量都浪费在监测自己的表现上了(我做得好不好?我是不是犯错了?),而分配给测验中解答问题的记忆容量则较少。“工作记忆”是指你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尤其是在有干扰的时候,头脑中能够保存的信息量。每个人的工作记忆都相当有限,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更大的工作记忆容量意味着智商更高。

为了调查失败的恐惧会如何影响测验分数,法国一群六年级学生接受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给这些学生出极难的变位词[21]问题,让他们全都答不上来。在绞尽脑汁最终无果之后,半数的孩子上了一堂10分钟的课。在课上,教师告诉他们,困难是学习的重要一环,犯错是正常的,而且是肯定会出现的,还有就是练习大有裨益,这就和学骑自行车是一个道理。另外的孩子则只是被简单地问及他们是如何尝试解答变位词问题的。在这之后,两组孩子再进行一次困难的测验,得分用来评估工作记忆。结果显示,那些被教导犯错是学习中正常环节的孩子,对工作记忆的运用要远胜于另一组孩子——前者没有把自己的工作记忆容量浪费在纠结任务有多难上。这项实验还有其他的变体形式,也都进一步验证了这条理论。实验结果都证实了这一发现,即困难会使人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而这会引发焦虑,随之干扰学习。还有就是,“给学生们留出苦思难题的空间,这样他们会表现得更好”。[22]

这些研究指出,并不是学习中的所有困难都是合意困难,比如测验时产生的焦虑感。这些研究还着重指出,非常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学新东西时不仅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也是有益处的。在法国人的那项实验之前便有相关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卡罗尔·德韦克与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研究。我们会在第7章提高智力的主题上讨论这两个人的研究。德韦克的研究提出,相信自己智力水平由基因决定、出生后无法改变的人,倾向于让自己避开那些可能无法成功的挑战,因为失败似乎代表他们的天赋较弱。相反,那些在帮助下认识到努力与学习会改变大脑,意识到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掌控的人,更有可能应对艰巨的挑战,并坚持不懈。这类人把失败看作努力的标志,是道路上的一处转折,而不是一个人无能的标志,不是道路的终点。安德斯·艾利克森在研究中调查了专业表现的本质,并指出,人们要想成为专家,就需要数千小时专心致志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努力超越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而在通往精通的道路上,失败是必不可少的经历。

针对法国六年级学生开展的研究获得了广泛认可。巴黎一所高等研究院受到启发,开展了一次名为“错误节”的活动,旨在教导法国学龄儿童,犯错是学习中有建设性意义的一部分,它并不代表失败,而是代表努力。该活动的组织者称,现代社会对结果的关注导致了一种畏怯知识的文化,正在扼杀那些曾给法国历史带来重大发现的教育方式与冒险精神。

从巴黎的“错误节”发展到旧金山的“失败展”,并不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失败展”上,科技行业的企业家与风投人士每年碰面一次,研究失败案例,继而获得所需的批判性观点,从而调整企业战略,取得成功。爱迪生把失败称为灵感的源泉。据称,他曾这样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10  000种不适用的方法。”在他看来,在失败面前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失败为科学的方法打下了基础,提高了我们对自己居住的世界的认知水平。拥有坚持不懈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就可以把失败视为有用的信息。不管在哪个创新领域或成功的学习经验中,这两种品质都是重要的基础。失败说明有必要加倍努力,或是解放思想、尝试不同办法。史蒂夫·乔布斯于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提到,1985年,30岁的他被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解雇。“当时我并没有想明白,但事实证明,被苹果解雇可能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好的事情。成功的累赘被从头再来的轻快所取代,一切都变得更可塑了。我得到了解放,进入了自己人生中最富创造力的一段时期。”

失败绝不是人们想要的,但有时只有经历过失败,人们在面临风险时才能不屈不挠地做出努力,发现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尝试解决一个难题比坐等解决方案对我们更有帮助,哪怕最初的尝试并没有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