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用搭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

书籍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Peter C. Brown



在如何学习这个问题上的确可能存在认知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是学习风格理论推崇者所指出的那样。其中一种差异是前面提到的,被心理学家称为结构构建的概念上的差异。我们在接触新资料时,提取核心观点,并从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框架,就是结构构建。这些框架有时被称作心智模型或心智图。水平较高的结构构建者能更好地学习新资料,而水平较低的结构构建者则很难摒弃无关或相抵触的信息,导致自己被过多的概念干扰,无法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模型(或整体结构),也就无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结构构建理论和搭乐高积木有些相似。假设你在学一门新课程的概览部分。你首先接触的是一本全是概念的教科书,然后要运用其中蕴含的知识构建一套完整的心智模型。以乐高积木为例,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一盒零件,然后要按照盒子上给出的图片搭出一个小镇。你把零件全倒出来,按类分堆。第一步是铺设街道,因为道路可以确定城镇的边界和小区的位置。第二步,你把剩下的零件按照用途分类:公寓大楼的零件、学校的零件、医院的零件、体育场的零件、商场的零件、消防站的零件。乐高城镇的每个组成元素就像教科书中的每个核心观点,随着零件逐渐到位,这些组成元素的特点会更加分明。这些核心观点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个村镇。

现在假设你的兄弟用过这套乐高积木,而且他把另外一套积木中的零件掺杂了进来。当发现零件与你的建筑物不相配时,你可以把它放在一旁,当作多余的东西;或者,你也许会发现其中一些新零件可以给已有的建筑物搭建附属设施,从而赋予建筑物更丰富的含义(给公寓加上门廊、阳台,给街道增加路灯、消防栓,以及遮阴植物)。你高兴地给自己的村镇加上新零件,即便玩具设计师在一开始并没有安排这些。高级结构构建者开发出的技能,可以让他们确认基础概念,确认关键建筑群,以及辨别新信息是可以在更大的结构或知识中作为补充,还是放在一旁当作多余之物;相反,低级结构构建者分不清主次,不知道什么信息更为适合,什么需要摒弃。结构构建是一种由意识和潜意识形成的规范:判断东西是否合适,是可以增加特点、能力与含义,还是多余无用。

一个更简单的比方是,假设有一位女性朋友要给你讲一个少见的4岁男孩的故事:她与男孩的母亲在读书俱乐部里成了朋友,最后在机缘巧合之下,这位母亲在儿子生日那天恰好为自己的花园订购了一大担粪肥;这位母亲是名出色的园丁,她种植的茄子在地方比赛中获过奖,她本人还上过早间广播新闻;她从你们教区的一个养马的鳏夫那里买到了肥料,而这个鳏夫的儿子要娶某个女孩。你的朋友不能从一大堆无关的事情中提炼出主要观点,这个故事也就没人爱听。故事也是结构。

结构构建是一个学习的认知差异问题,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结构构建能力较差,是认知机制缺陷导致的吗?结构构建是否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技能,而其他人则必须被教授才能获得?我们知道在课本中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观点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低级结构构建者的学习表现提高到高级结构构建者的水平。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完整地归纳课本内容,其效果好于低级结构构建者自己的总结。

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到现在仍然没有答案。但这种影响似乎支持了前面提到的神经外科医生迈克·埃伯索尔德以及儿科神经医师道格·拉尔森的观点:培养反思自己经历的习惯,把这些经历组织成一段故事,可以强化学到的知识。结构构建理论或许可以为解释这种现象提供一个思路:反思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以及下次该如何改进才有助于分离出关键概念,把它们组织成心智模型,而且在今后应用这套心智模型的时候,也可以巩固并构建已经学到的知识。[17]